数据信息知识例子(励志故事有哪些信息之美2019年作品详解:数据故事有哪些新玩法?)
凯度信息之美大赛(Kantar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自2012年创办,历经8年发展,已成为信息可视化领域具有公信力的赛事。对于可视化爱好者来说,也是一年一度的作品“大展览”。
近年来,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表现手段日益丰富,已渐渐脱离最初单一、扁平的传达方式,走向对融媒体的熟练运用。此外,来自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纷纷投身其中,既包括设计师、数据新闻记者,也包括数据分析师、前端工程师和科学家等等。因此,“信息之美”所收录的可视化作品,从主题、风格,到关注的侧重点,都表现得越来越多元化。
那么,今年入围“短名单”(shortlist)的作品,都有哪些特点、呈现出哪些趋势?又有哪些令人惊艳的“宝藏作品”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1.阅读过程绑定成为主流
阅读过程绑定一般对应了一种技术:当用户滑动网页时,底图不动(类似被钉在了当前的屏幕上),而上方的文字、装饰等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进度进行滑动(英文也叫scroller)。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追踪用户的浏览过程,同时避免了用户过快的滑动屏幕,为可视化的展示留足更多时间。
在今年入围短名单的交互作品中,scroller的使用频率已经非常高。尤其是在各大主流媒体的作品中,几乎都会用到。以下介绍几个代表作品:
这个作品来自USA Today,它主要关注美国西部火灾的影响。作者分析了11个州、5000个社区,使用人口普查数据来确定更小、更脆弱的社区,测量每个社区的疏散路线,并分析其居民年龄、残疾人口比例、移动房屋的百分比和移动应急警报系统的投入情况。
用户一边滑动,就可以一边浏览相应的文字,并观看地图的变化。
2. The History Of The Forbidden City: A Visual Explainer
南华早报的这个作品,延续了一贯的手绘风,对故宫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随着用户滚动屏幕,这张地图上会接连出现不同的动画效果。
3. Mercator. Its A Flat, Flat World
俄罗斯塔新社对著名的Mercator Map的解释性报道。叙述过程中,地图始终平摊在画面上。随着用户滚动文字,地图也会跟着移动、放大到相应的位置。
2.地理/实景自成一派
1. In A Warming World, The Fight For Water Can Push Nations Apart - Or Bring Them Together
这个作品来自Quartz和The Texas Observer,它报道了日益严峻的水源争端,尤其是在目前的行政区域划分下,水源的管理和共治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卫星图片,来展示水源地的收缩以及边界的变化。
作为一种独特的可视化方式,卫星图往往能展示实景的变迁,非常直观和美观。
2. Cartographers Of North Korea
这个作品来自Wonyoung So和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选题本身非常有趣:哪些人在Open Street Map(著名的开放地图社区)上面志愿贡献了关于朝鲜的地理信息?
在这个交互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所有的贡献者来自哪里、具体贡献了哪些地理信息,以及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朝鲜。
3. Super Kamiokande
随着AR、VR等技术的发展,实景新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作品虽然并不要求佩戴设备,但也借鉴了这样的理念,使读者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ABC新闻的这个作品,讲述了日本地下深处的一个大型科学实验项目。作者同样采用了阅读过程绑定的技术,只不过绑定对象是摄像机的焦点和位置,以达到无缝的实景转换。
3.强调数据中的个体
1. Visualizing Shark Numbers
这是一个对鲨鱼进行可视化的作品,作者为Julia Janicki。每一种鲨鱼,及其体型、濒危程度都被展示出来(下图中,圆面积表示最大体型,越红表示越危急)。用户可以通过交互对任意一种鲨鱼进行探索。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2. The Force Report Visualization
这个作品来自NJ Advance Media,作者收集了5年的警察数据,向读者展示个别警察使用武力的情况。图中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使用过武力的警察,读者可以移动鼠标,查看每个人的详细信息。
3. The Invisible Crime: Are We Failing Victims Of Sexual Violence?
这个作品来自The Age/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探讨了女性遭受的性暴力问题。
开场时,18万+的受害者被表现为一个巨大的点阵。而后讲到个案时,这些点聚集成具体的人像,配合着相应的采访文字和音频。这样,抽象的数据点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变得具体起来。
4.数据映射的创新使用
1.春节禁放烟花后,城市空气如何?
春节放烟花是许多中国人的习俗,却会导致污染。澎湃新闻通过把PM2.5/CO的数据映射到径向柱状图上(柱子按时间顺时针排列,从除夕中午12点到大年初一中午12点),展示了各座城市除夕夜的空气质量,让数据统计值也呈现出类似烟花的外观。
2. Earth At Night, Mountains Of Light
这个作品来自Jacob Wasilkowski,作者把世界各处的夜晚灯光亮度,映射为了海拔高度,由此得到了一个3d的“灯光海拔”地球。
这种数据映射方式,重塑了我们对地图惯常的解读方式:地理的高度不再意味着自然的海拔,而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在下图中,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白色部分)几乎就是一片平地,而山后面则遍布着高耸的人类痕迹。
3. Drowning In Plastic: Visualising The Worlds Addiction To Plastic Bottles
这是来自路透社对于塑料瓶滥用的报道。首先,一进入文章,你就会看到无数塑料瓶飞进屏幕,开始堆积。最左边有一个计时器,实时的告知,从你点开这个网页开始,多少塑料瓶已经被销售。
这个开场,奠定了读者对于塑料瓶“销售量”到“堆积物”的映射。而后几个简单的静态图,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个概念——人类所产生的塑料瓶,堆积起来会是如何巨额。
4. A View On Despair
这个作品的作者为Sonja Kuijpers。看似宁静美好的画面,实际上是对荷兰2017年所有自杀数据的可视化。
作者将不同的自杀方式,映射为不同的图案:树=上吊、窒息,云=酒精、药物、毒品,灯光=火车、地铁,浪花=溺水,高楼=跳楼,青草=其他,还有几颗天上的星星,是未知的死亡类型。作者表示,他自己也经受抑郁症的困扰,有过轻生的意识。
观看这样一幅可视化作品,数据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对应着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终于去到了一个安静、没有困扰的地方。
5.新兴交互方式出现
1. MorphCharts
这一工具来自微软。它支持图表间连续、顺滑的切换,以及3d视图的探索。它同样也支持VR设备。
2. How Hard Is It To Make A Believable Deepfake?
这一报道来自ABC News,主要关注和探讨了人脸生成技术。报道使用了游戏化的方法,例如让用户猜测,哪个是机器生成的面孔,从而真实的体验这一新兴技术对于眼睛的欺骗。
你也可以通过滑动slider比较真实视频和生成视频的差异(左为生成,右为真实),是不是细思极恐呢?
3. 10 Years On
这篇路透社的报道,回顾了金融危机10年来,市场各个方面的变化。其最为新颖之处,是把传统的网页交互,与插画、视频结合了起来。尤其是在图表的讲解部分,使用真人抠图视频与图表实时联动,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图表,而不用困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
近几年“信息之美”大赛的一大特点,就是作品的丰富度大大提高。不仅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表现形式增多、完成度增强,并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工具性的网站、应用,以及专门的可视化组织。这表明,可视化领域的发展异常迅速。肉眼可见的是,身处数据时代,对于数据的分析、设计、传达,将会成为一种“新兴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