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万科还有股权吗(王石励志故事鹰觅眼|王石和万科职工股不得不说的故事)
文/鹰觅君(ID:yingmi909)
上世纪八十年代,能人马福元创立了国企深圳赛格集团,从零开始在电子行业摸索求生。事业开始不久,思维超前的马福元就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鼓励员工通过个人奋斗先富裕起来,但推行遭遇了重重阻碍。最后,计划不了了之。
当时年代的思维模式,即便是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依然禁锢在个人利益与全局的一致性上,公开追求物质享受是一件很不入流的事情。当时的社会,对于一夜暴富和“万元户”这些事物,充满了既敌意又艳羡的复杂情绪。
即便如此,同一时期,深圳市特区经济发展公司(以下简称“深特发”)下的三级子公司科级干部王石,依然拿到了公司股改的批文,让全体职工顺利拿到了40%的股份。
这其实是一个充满了宫斗元素的励志故事。
纯正的国企干部王石,在1983年通过倒卖玉米赚了第一桶金后,成立了一个新部门专门做电脑、复印机进口。公司很赚钱,但王石和总公司深特发一直不和,最后矛盾终因一件事爆发了——深特发想要从公司调钱,遭到了王石的抵制后,便下达了最后通牒:同意调钱就升他作深特发副总,不同意就调走。
这件事让王石深受刺激。他意识到了,明晰股权、界定权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到了1986年,深圳市下发了国企股份化试点文件。这是一个明晰产权的很好机会,王石先寻求深特发的支持,后者当然不配合。后来,这位科级干部直接找到了当时的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并亲自参与了谈判。
起先,王石对股权划分比例并没有底。他后来自己说,哪怕股份最后只有一成,事业也好发展,将来做大后增资扩股,深特发如果没能力跟投,股权就会一步步稀释下去。
在级别森严的体质序列里,王石大鸣大放地要撬走头顶上的人,没办法——
谁让人家是普通人。
最后,谈判结果竟然是四六开的比例,公司员工享有40%的集体股权。这真是一个意外的结果。
王石拿到批文的当天,就表示放弃股权,这成为他后来反复炫耀式夸赞自己名节的曲目。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高洁形象,一位专注于伟大事业的企业家,就这样出现在了公众面前。
真相其实并不像王石讲得那么简单。
当时,这40%的股份是公开发行股票前的比例,即1,325万股中的40%,合530万股。公开发行股票后,这部分股票仅占全部股份4125万股的12%。当时政策规定,这些股份中,最多只能有10%才能划归个人,个人持股上限是50万股。
这样算下来,王石当初放弃的属于他个人的股权,其实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如果将股份直接揣入个人腰包,是一件既没有群众认同度,又缺乏安全感的选择。
赛格集团的马福元即便怀揣尚方宝剑,在深圳大施拳脚,也依然没有推动成功员工持股这件事。即使在30年后的今天,锅其Leader持股依然受到严格限制。2016年董明珠请辞格力集团董事长,缘由就是规避这一限定。
那个遥远的年代,在“名”和“利”的权重完全不匹配的条件下,王石弃股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王石选择“名”,实际是一个损失低而回报大的事情。其实,整个事情他唯一在乎的是,在与深特发的博弈中——
自己已经迈出了获胜的半条腿。
这批诞生在万科的内部职工股,在后来的几十年岁月里,注定将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1991年初,万科登陆深交所,当时的总股份数是4124.67万股,当年实行10送2股配5股后,到年末总股本达到了7796.56万股。至于内部职工股由当初的530万股,具体增加到了多少股,各种公开资料完全查不到。
按照基数530万股来算,如果只接受送股、没钱参与配股,这批职工股到1991年底,应该至少是636万股。
然而,到1992年底出年报的时候,文件竟然显示内部职工股只有265万股,看下图:
但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是,1992年当年又实行了10送2股分红方案。按照1991年末636万股基数计算,到1992年底这批职工股应该是763万股,和实际公布的265万股,竟然相差了近500万股。
也就是说,这批职工股从上市时530万股起步,经历两个10送2股的分红年度后,总量还少了500万股。
这批股去哪了?
万科没有任何解释。
有意思的是,从1992年开始,也就是上市的第二年,最喜欢“名”的王石,开始持有股票了,一共11988股。和他一起持股的,除了刘元生持原始股外,还有一起共事的高管。
我啥都没说,我就是看看。
到了1993年,内部职工股继续谜操作。当年年报显示,截至1993年12月31日,内部职工股数是372万股,当年实行了10送5股方案。
以万科公布的1992年12月31日的265万股票为基数计算,按照10送5比例,到1993年底应该是397万股,与实际公布的372万股相比,又减少了25万股。
万科上市三年,内部职工股少了近520多万股票,这笔账是不是该算算了?
同在1993年,也就是上市的第三年,万科推出了首期职员股份期权计划,如果一切顺利,万科将在1995年最多增加900万股普通股。
从此,整个以王石为首的管理层再也不用遮遮掩掩,终于要甩开膀子赚大钱了。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人类的大脑对于寻求利益,和猪鼻一样重要。
很多时候,人对物质利益的贪恋,就像贫穷、爱情和咳嗽,可以暂时压抑,可以矫饰,却无法消失。
然而,从1994年开始,万科内部职工股突然开始反向运动。这一次,连期初数都改了。本来1993年底的数据是372万股,到1994年年报,这一基数突然变成了380万。年报数据不经公示便随意变动,万科管理层的胆子实在太肥了。
还是先上图吧!第一张是1993年底的基数:
下面这张是1994年的数据,期初数据和上一年数据完全对不上:
1994年,万科实行了10送3.5股方案。就算按照380万基数计算,职工股应该是514万股,而实际公布的数量是726万股,一下就增加了212万股。
是的,没看错,一年间突然白白多冒出了212万股。
到了1995年底,万科的操作简直快迷晕我了。在这一年年报的年初数据里,职工股竟然开了天窗,上图:
1995年,万科实行了10送1.5方案。按照上一年基数726万股计算,职工股数应该是835万股,而公布的数字却是882万股,又多出了47万股。
到了1996年,万科将198万高管股份加入了内部职工股;到1997年,参与配股增加了245万股,但不知为何缘由减少了44万股。
直到1998年底,万科一次性将当时1410万股内部职工股计入流通股中,从此这些股份在公开信息里再无踪迹可寻。
这么多年,不知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批职工股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落波动。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是,上述职工股的增增减减,全是在不能流通的锁定期,万科的操作堪称神奇。
万科职工股从一开始莫名其妙的减少,到后来不断增加,1994年是个关键的转折点。众所众知,这一年在A股市场上,上演了著名的“君万之争”。君安证券联手万科大股东,意欲夺取万科管理层的控制权。然而,这场君安志在必得的计划,最后竟被管理层彻底挫败。这个故事的内幕很是丰富多彩,期间惊心动魄的程度远超外界所知。
当然,王石只是个普通人。
万科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不断抬升职工股数量,让股份占比不断增加。这一策略,在21年后的“万宝大战”中,真实体现出了威力。
2015年,宝能突袭万科股权,拉开了“万宝大战”的帷幕。万科管理层利用金鹏和德赢一明一暗两个资管计划,与对手方过招。期间,这批内部职工股,藏身在德赢1号里,发挥了掣肘对方的功效。
过去多年,当这些股票被裹挟在多个场合的时候,它们真正的主人——万科的历届员工们,却很少感知到它的存在。如果不是当年历史的局限性,这批职工股应该早已被个人名正言顺地落袋为安。现实是,30多年间,通过历届员工的辛勤付出,这些股票不断翻滚增值成了一笔巨款,却和绝大部分主人们毫不相干。
时至今天,惴惴不安多年的万科管理层控制权,局势明朗,尘埃落定,这批价值53亿的职工股的命运是——将最后一次性地,让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万科管理层,送给科学和全人类。
这大概就是生活,稍不留意就会上演荒诞不经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