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中国著名书法家的故事300字(书法励志故事历史上的书法家有哪些故事?)

自从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种人:和尚。然后在这个人群里,出现了凤毛麟角的留名史册的稀有者——以才华著称的和尚。

这些和尚,有的术业专攻、一心向佛,比如本职专业最强、西天取经、广布佛法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

有的投身红尘,精研帝王之术,比如辅佐燕王朱棣篡登帝位、被称为“黑衣宰相”的明代大和尚姚广孝,还有元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被封赵国公、追赠太师、常山王的大和尚刘秉忠

有的以诗作、书画留名文学史艺术史,比如在海外比李、杜更有名的唐代白话诗人寒山,再比如唐末五代,以擅画罗汉,兼长诗歌、书法的“得得和尚”贯休。

还有被宋史誉为“巧思出天性”、实则精研工程学的怀丙和尚,也就是那个把13级真定宝塔复位、把几万斤大铁牛从赵州河里拉出来的牛人。

罗列了这些以才华永载史册的和尚,最后要隆重推出的,是以书法留名,被尊为“草圣”的唐代和尚怀素。“草圣”的草,指的是中国书法中的草书体。“圣”,圣人,草书行里最厉害的那一个,足够彪炳后世千万年的。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11岁在零陵书堂寺出家,过了几年抄写经书、学习梵文、翻译佛经的出家人生活后,被狂放不羁的草书勾了魂,开始不务正业,走上了一条与出家人背道而驰的求道之路。很快地,人书俱狂,与同时代的草书家张旭并称为“颠张狂素”。

励志故事的主角是个酒肉和尚

说起怀素,最为民间称道的是他的勤奋,“怀素练蕉”“盘板皆穿”“笔冢墨池”三个正能量小故事送给你。

怀素练字非常勤奋,但他写的是草书,很费纸。在唐代,纸并非人人消费得起的贵价货。为了解决练字之需,怀素就在一块木板上涂漆书写,写了擦、擦了写,时日一长,滴水穿石一般,结实的木板被软毛笔写穿了。

木板穿了也好,毕竟木板太小,不够挥洒。很有创新想法的怀素索性种植了一大片芭蕉树,据说有一万株之多。芭蕉长大后,叶子宽而大,长度可达3米,铺在桌上,简直就是天然的书法练习纸。

然而万株芭蕉的生长速度赶不上怀素写字的速度,由于没日没夜的练字,大芭蕉叶被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怀素索性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在那些还在生长的叶子上坚持练字。太阳晒、北风吹,不论寒暑,从未间断。

大和尚怀素还做过跟林黛玉相仿的雅事,只不过黛玉葬的是落花,怀素埋的是写秃了的毛笔头。比黛玉还要刻意的是,怀素在他的笔头墓地上起了座塔,名之“笔冢”。更应景的是笔冢旁边有个小水池,是怀素洗笔砚的地方。墨总是把水染黑,水池也就成了名满天下的“墨池”。

南宋的刘松年、清代的石涛、现代的徐悲鸿、当代的李可染,后世有很多位画家都创作过以“怀素书蕉”为内容的绘画作品。他们多数都把怀素描绘成一个颇有仙风道骨的老僧,气定神闲、超然物外地在芭蕉树叶上挥毫……

实际上,怀素为练字开始种芭蕉时,还只有15岁,远不是图画上那垂垂老矣的样子。

而且,怀素写草书的时候,根本不是娴静沉稳的样子,他的画风是这样儿的——

“怀素一日九醉,挥毫恣意挥洒,所书缣素不知其数。”——【宋】陈恩《书苑菁华

“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签完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唐】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

在豪饮之后的醉酒状态,手执饱蘸浓墨的大笔,怀素一边啸叫着,一边上下腾挪、笔墨飞舞,宣纸、绢帛、墙壁、屏风,凡是笔能到达的地方,都落下了他特有的不拘形式、变化莫测的草书。

同样好饮,又就近观赏过怀素写字状态的李白,专门写了观后感《草书歌行》:

“吴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

对醉酒作书的情状,怀素自己解释:“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而且,作为出家人的怀素也坦承“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怀素《食鱼帖》)

不理佛事,喝酒吃肉,到处表演颠狂草书。这样一个和尚,即使在开放的唐代,也是会“为常流所笑”。正史《新唐书》中,没有怀素只字片语。有学者分析,这与《新唐书》的编撰者欧阳修对佛教的态度有关,更与欧阳修不齿于酒肉和尚“不从常法”、“变乱古法”的书法创新有关。

那么,怀素这么一个不守佛门清规的人,为什么要出家当和尚呢?

你以为的佛门清净之地 其实是红尘里最热闹的所在

怀素出生于737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25年,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年秋天,大理少卿徐峤上奏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所以刑事犯少,全国判处死刑的案件全年一共只58起。往年的大理寺监狱由于杀气太盛,以至于鸟雀都不来栖息,而今年竟有喜鹊在监狱的树上筑巢。

生于太平盛世的怀素,在11岁的时候出家为僧。历史上多半的说法是因为家贫,也有人说这是奇人异相,自小就超尘脱俗。还有的说是因为受了他伯祖(祖父的兄长)惠融禅师的影响。这位惠融禅师在当地是一个有名的法师,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据说他摹写初唐时欧阳询的字体,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

怀素出家时,佛教正受到当政者的推崇厚爱。寺院有自己的土地,也有自己的僧祗户,僧人靠收田租可以衣食无忧。

更重要的一点,是你以为的佛门清净之地,在唐代,其实好比现在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当地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每天人来人往,俨然红尘里最热闹的所在。

文人士大夫常常在寺院聚会,诗歌唱酬,书画交流,兼看各种文艺表演。因此,寺院也成了普通民众追星八卦的地方。而寺院的墙壁永远欢迎书画家们趁兴挥毫,留下人文胜景。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书画家吴道子曾到长安城边上的兴善寺做壁画。长安城中闻讯前来观看的男女老幼挤得满满当当,“观者喧呼、惊动坊邑”。

怀素写《食鱼帖》,也跟这个兴善寺有关。起因是有朋友要在兴善寺开笔会,所以写信邀请怀素到场助兴。《食鱼帖》就是怀素写给邀请人的回信,他那时健康状况不太好,因为从吃鱼的江南来到吃猪肉的长安,身体各种不适,但文人雅聚的诱惑太大,怀素还是欣然地前往了。

怀素在零陵书堂寺只呆了4年多,15岁的时候就返回家中,专心习字。“怀素书蕉”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从寺院回家之后。他种下的大片芭蕉荫蔽房舍,所以怀素给自己的居所起名“绿天庵”。

在“绿天庵”的习字生活持续到20岁,怀素的书名在湖南已尽人皆知,该是走出书斋、游历天下的时候了。他先是游遍湖南,然后南下广州,继而北上岳州,拜会书届名流、文坛巨擘,给所有见过他写字的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前面说到的李白,还有吏部侍郎、文学家韦陟,刑部尚书、书法家颜真卿,御史、诗人李舟,宰相张九龄的外甥、书法家徐浩等,都亲眼目睹怀素那一笔写就的狂草,并深为之折服。

唐代宗大历三年,32岁的怀素在同样“性嗜酒”的礼部侍郎张谓的提携下,前往神都长安。很快便因为他如骤雨旋风般独树一帜的草书和极具观赏性的书写状态而名声大振,成为长安城中名流争相交往的炙手可热的人物。

达官贵人纷纷牵出骏马将怀素接至家中,奉上美食佳肴,就等这位南方来的僧人醉意之中提起笔,在新粉刷的墙壁、屏风上留下墨宝。

在长安居住了四、五年的怀素,“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风头无两。怀素的“朋友圈”里,当朝赫赫有名的人物又增加了许多,他们都为怀素和他的草书专门写诗文赞美,有统计说,称颂其书法的诗歌有37篇之多。

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一位书法家能在生前受到如此热捧,除了作品本身的出类拔萃,也跟怀素擅于经营自己的声名有关。

他一方面结交士人名流,邀请对方为自己写诗写评论,以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兢兢业业于书法创作表演,在所有需要的场合,表演书法行为艺术

豪饮大醉中,一个宽袍大袖的出家人在粉壁长廊前酣畅淋漓地书写,屏风对面,那上下腾挪的身影,就是个裹在袈裟下书不惊人死不休的灵魂呀!这一切,在浪漫的唐都长安,怎不使人如醉如痴?

表演结束,酒也醒了,到了演出后的采访时间。“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唐】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

惊蛇入草 飞鸟出林

盛名之下,怀素对于草书的精研并未停滞,而是更加勤勉。在长安过了四、五年为世人瞩目的生活后,怀素开始了新一轮的游历和求学。

他先是去了东都洛阳,凭吊同是草书家的张旭。张旭的狂放比怀素更甚,有记载说,张旭每次喝醉了酒,会挥笔大叫,有时还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发书写,世上人称他为“张颠”。韩愈推崇张旭的草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

张旭离世时,怀素刚二十出头,两人从未曾谋面。因此怀素深以为憾。他得知张旭有个学生叫邬彤,便拜其为师。果然名师出高徒,这位邬老师不仅在当时已是有名的书法家,而且教学有方,给予怀素极为有效的点拨。

有一次,邬彤对怀素说:先师张长史曾私下对我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我时常琢磨这句话的含义,那随风转动、漂浮的蓬草正如一种草书的笔法;风卷起细沙在空中飘舞,正如草书变动不居的势。我反复琢磨这句话的含义,并努力师法这种自然现象中所包含的艺术情绪,草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怀素闻听此言,默不作声,沉默了好久。突然之间,他连叫数声:“得知矣!”他想起自己曾观察过的夏日傍晚的云彩,其形状随风变化、情态各异,如奇峰突起、蛟龙翻腾;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这些自然之势,内化到了怀素的笔墨之中,千变万化,又法度具备。

自然已经从人们的心胸中退隐不见,不得不说,今天写书法的人,即使再勤勉地临帖,也无法达到张旭、怀素那个时代的境界。

颜真卿对怀素“夏云多奇峰”的体会,感到钦佩和有所得,他盛赞怀素是新一代的“草圣”。怀素也从颜真卿那里,学到了晋人的笔法要诀。参悟出了草书的至高境界。至此,达到了他的艺术巅峰。

怀素于41岁时写就的《自叙帖》,史称“天下第一草书”。

《自叙帖》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怀素以八十余字的篇幅,自述其生平大略;第二部分,节录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二百五十余字,借颜鲁公之口,展示“开士怀素,僧中之英”、“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的“草圣”气象;第三部分,怀素将张谓、虞象、朱逵、李舟、许瑝、戴叔伦、窦冀、钱起等八人的赠诗,摘其精要,来叙说当代名人对自己书法的评价。

《自叙帖》是怀素一生最光彩最耀眼时刻的总结。写完《自叙帖》的第二年,怀素开始游历南方,特别是江南有名的雁荡山。游历完奇峰,观赏完飞瀑之后,怀素夜宿雁塔精舍,也就是雁荡山僧人修行的处所,在那里,怀素用草书抄写了一遍《四十二章经》。这部佛经有两千多字,抄写颇费时日,被后世佛门中人视为至宝。也算是怀素作为出家人对佛教的最大贡献吧。

但书界普遍认为这件作品在艺术水准上,远不如《自叙》《食鱼》《苦荀》诸帖。

雁荡之行后,怀素回到湖南老家。这时的他疾病缠身,为脚气、风疾所苦。

此时的唐朝衰微之相已露端倪,失意和抑郁逐渐成为士人阶层的主流情绪。曾经的“顶流”艺术家怀素从舆论、记载中消失了,目前能够查证到、怀素留在世间的最后一件作品,是他于公元779年6月,在零陵故宅写下的《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与怀素以往的作品最大的区别,是不颠不狂,不急不躁。每个字都中规中矩,大小一致。全篇古雅平淡、苍劲浑朴。

写下《小草千字文》的这一年,怀素63岁。其后,再没有他的点墨出现。公认的说法,这一年,怀素在寂寥中辞世。

怀素的一生,早年寒苦,中年发达,晚年凄凉,过得极富戏剧性。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出剧,那么怀素这出剧的核心,是一个人可以对书法爱得有多痴狂。

作为主演,怀素自小出家,一生无家世之累、生计之劳、宦海浮沉之苦,他的生命里只有三件事:练字、游历、表演草书。其他一切,对怀素和尚来说,都是如吃肉、喝酒一般不必挂怀的俗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