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王丽萍孔雀(公主励志故事金陵孔雀公主王丽萍:天赋之外,还有热爱和坚持)
王丽萍,是一位出身农村贫寒家庭的孩子。她的画家之路,是为梦想矢志追求的艰难之路,也是历尽困顿始终坚持的励志之路。
她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艰难是如此之多,以致于人们常常忽视她在绘画上的天赋。
小时候,没有老师,没有纸笔,也没有大师的作品可以观摩学习,她只是凭借执着和热爱坚持画画。在那些被人冷落、看轻的年月里,天赋二字对她来说是过于沉重了。
她终究还是发现了。当她把自己的经历、情绪、想象在绘画中表达出来的时候,她开始意识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回首过往,她认为几十年来对梦想的热爱和坚持同样是天赋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不是对孔雀之梦的执念,也许根本无从坚持,就像她所说的:“你要有梦想,然后坚持下去,才能不辜负天赋给你的可能性。”
可能有很多同样出身贫寒的孩子,因条件所限,天赋在他们身上从未有闪现的机会,更谈不上为之努力并取得成就。天赋被埋没了,就是埋没了,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孩子有多少。
王丽萍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境况,每谈及此,感慨万千。如果当初没有离开农村来到南京,就不会有今天的金陵“孔雀公主”。
她是艰难的,也是幸运的。但更多的孩子们,他们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吗?
王丽萍自己从艰难中走出来,不曾忘却当初的处境。她为帮助孩子们做了很多事,“让更多的孩子可以不用像我当年那样吃苦,他们将来的路可以好走一些”。
2018年8月,生来无手无脚却坚强自立的著名励志人物尼克·胡哲来到南京,举办世界巡回演讲会,王丽萍捐助近30万元,为困难儿童购买门票,让他们能够从这位全球励志偶像身上感受坚强、汲取力量。
|黑暗中的一盏灯
王丽萍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孔雀。她对孔雀的痴迷,源自对孔雀高洁品格的爱慕。
自古以来,东方人就认为孔雀代表着美丽、善良、吉祥和富贵。在她心中有一个孔雀梦,笔下的孔雀也是她内心世界的写照。
她生在高淳的乡下,在家里排行第三,自小喜爱绘画。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有绘画天分,只是对色彩、造型和构图,比平常孩子有更多敏感,更愿意专注。
但村里缺少美术教育,6岁时她跟着邻家的大姐姐学画一些绣像图样,学了以后,给小朋友们画着玩,再往后,就给要出嫁的姑娘们画鞋样。
尽管如此,对绘画的喜爱从未因匮乏而消散,直到1995年,她开始正式学画。
王丽萍离开家乡初到南京时,这里完全是一座陌生的城市。她做过保姆、服务员,学过裁缝,开过出租车,做过美容,开过小饭馆,其间辛苦自不待言,但她一直都在坚持画画——白天的工作结束,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去依然继续画。
“我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她之所以如此推崇坚持的力量,也源于此,对她而言,如果在这些困顿中无法坚持,天赋也就徒有其表了。
命运总会眷顾那些努力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书画大师和芝圃先生来南京,恰好是王丽萍负责接待,那时她只顾自己作画,还不知道和芝圃的大名,也没有拜师。和芝圃得知王丽萍会画画后,就给了她一些指导,还邀请她到北京去看看。
后来王丽萍有机会去北京,看到和芝圃的作品,惊讶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哇塞,全都是画,到处是名人照片和题词”,她既惊讶,又激动,“原来画画也可以这样的”。
和芝圃老师不啻于在她幽暗迷途中投下的一缕亮光,为原本难以看到希望出口的绘画天分点亮了一盏灯。
当时,王丽萍画的种类很多,老师劝她专心画孔雀:“孔雀很符合你的气质。”于是,她开始专注于孔雀,全身心去体会孔雀的美,研究它的姿态、色彩和结构。
|两位“孔雀公主”相会
时光荏苒,经过无数个画画到深夜两三点的日子,王丽萍的孔雀作品日渐成熟,多次在全国各类书画大赛中得奖,被来自多个国家的收藏家收藏。
20多年来,王丽萍所画的孔雀超过10000幅,其中尤以17米的《百凤图》巨幅长卷最为震撼。终于,她成为了书画界真正的“孔雀公主”。
2015年,以美丽无双的孔雀舞蜚声海内外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来到南京,为舞剧《孔雀》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王丽萍到场,两位“孔雀公主”千里来相会。
2017年,杨丽萍艺术家居馆开幕,又一次邀她在馆内举办了孔雀画展。她特意创作了一幅孔雀画《金陵情缘》,赠与杨丽萍。杨丽萍把这幅孔雀称为“唯美的、中国的、传统的”作品,不吝溢美之词。
能与从小就喜欢的杨丽萍老师结缘,外人或许会艳羡,但却不知王丽萍走过了多么漫长的道路。
学画的过程有苦也有甜,有辛酸也有收获,当她回首往事,不禁感慨,“只有‘辛苦’两个字”。但她都坚持下来了。也因为辛苦,她对那些帮助过她的人始终满怀感激。
成名以后,王丽萍依然专心绘画,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几乎从来都不参加外界的社交活动。
但对于公益和慈善活动的邀请,只要能抽出时间,她都会参加;就算无法亲身前往,她也会尽自己的力量,捐赠财物或绘画作品。尤其是对孩子,她希望他们不用像当初的自己那么辛苦,不会被艰难的生活埋没天赋。
“我吃过苦,知道这种痛苦,所以我必须要去做,没有任何条件。”就像孔雀一样,“不仅是美丽,而且善良”。
|神秘的客人
王丽萍的百凤堂艺术馆,在来凤街旁。来凤者,有凤来仪,她在来凤街生活了20多年,很喜欢这个地方。
走进百凤堂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很多著名书画家为王丽萍题的“孔雀公主”的字,林筱之、言恭达、和芝圃、喻继高等大师、名家的落款赫然在目。
但她是一步步蹚过了数不尽的艰难,才走到今天。十几年前,王丽萍遭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迫于生活的压力和创作的瓶颈,她甚至认真考虑过是不是要放弃。
那时候,她住的地方很小,很多画只能放在地上,有人来看她时无处落脚,难免会踩在画上。看着满地的画无人能懂,看着画上的脚印,她怎能不感到难过?更难过的,是常会有“农村来的还想成为画家,别扯了”、“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等刻薄话传入耳中。
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最大的打击不是生活,也不是无人喝彩,而是对自己的艺术失去信心。没有人承认的天赋和努力究竟意味着什么?始终不渝的热爱是否是没有意义的?
王丽萍差一点就放弃了。有一天,她放下画笔,把地上的画捡起来,收拾得干干净净贴在墙上,一幅一幅看着,委屈地想:“都很好看啊,为什么没人喜欢呢?”
正当她的委屈无处宣泄时,来了一位外地的客人看画。看过满墙贴着的画后,他欢喜地问王丽萍:“这些画是谁画的呀?卖不卖?”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立刻表示想要100幅。
受尽冷漠的王丽萍正在烦闷之中,以为又是惯常遇到的嘲弄,但又不好顶撞。没想到的是,这位外地的客人很快就把钱转到她的账户,而且是全款。
“也不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坚持下去的道路”。这个人仿佛是上天特为派来给她激励的,拿到100幅画以后再没跟她有过来往,失去了音讯。
往后的日子里,她经常会想起他,也多次去寻找过,却从未逢面,只在苏州见到过他买走的画当中的一幅。
|100只凤凰
2017年2月17日,王丽萍应第22届国际梅花节组委会之邀,在明孝陵博物馆举办了《凤舞醉梅——王丽萍孔雀画展》,展出了60多幅以孔雀和梅花为主题的作品,《百凤图》也在这次展览中亮相,千姿百态的孔雀吸引了5万多人前往观展,由于太受欢迎,展览时间一再延长,由原定的3月17日结束推迟至4月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为了画好孔雀,王丽萍成了动物园的常客,无数次观摩孔雀的习性、动作、姿态、神情,如何站立动作,如何张羽开屏……她还多次去往孔雀的家乡云南采风,观察自然环境中的孔雀,甚至专门花高价养了几只孔雀。
在长期的观察和历练中,王丽萍做了大量的写生,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和素材,也使得她在创作时能够胸有成“雀”。
与此同时,她也学习别人画的孔雀作品。只要是孔雀画得好的,她都去研究,去学习,袁晓岑、赵良翰、王雪涛等大师都是她的学习对象。她还拜了袁晓岑的入室弟子、以擅长画孔雀著称的画家孙建东为师。
在日复一日的苦练和学习中,王丽萍的技艺逐渐圆熟,《百凤图》的构想也慢慢萌发出来。
从开始构想,到动笔作画,王丽萍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那是2016年仲夏的开始,她像是着了魔般无日无夜地画,饿了就啃一点面包,实在撑不住了才回家睡一会儿,梦里想的也都是孔雀,“很兴奋,脑子一直绷着,不知道疲劳”。
17米的长卷不比小幅,色彩和空间不仅复杂,而且要时刻装在心里,稍有差池可能就会打破画面的平衡。有一次回家的路上,由于太过疲惫而有些恍惚,她撞到了树上,那一刻脑子里的金星化成了孔雀的形状。
关于那个夏天的记忆,除了《百凤图》,她只能记起“很热”。最终,她用拟人化手法,完成了100只孔雀,每一只都是她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关于热爱、坚持和梦想的故事在画卷上徐徐展开。《百凤图》受到了书画界的广泛赞誉,而王丽萍的励志故事也感动了100位将领为《百凤图》题词。
|善良的孔雀
王丽萍离开家乡时只有14岁,一个女孩子,独身一人在外打拼,为坚持画画历尽艰辛,却没有变得失望和冷漠,一方面是她自己纯良的天性,另一方面是在那些帮助过她的人身上汲取了温暖。
在困难的时候,她也会为老师们尽量做些力能所及的事,比如开车、做家务、打扫卫生、铺纸研墨。而老师们对一个矢志学画的少女的帮助,也滋养了一颗善良的心。
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她在高淳也捐助了很多学校、老年公寓、老年活动室,并在高淳凤凰湾筹建艺术馆,为家乡的艺术事业做贡献。老人、儿童、困难家庭,也都是她想要帮助的对象。2018年春节前夕,她特地买了油、米等生活物品,送到五福街的50户贫困家庭里去,还邀请了几位书法家朋友,现场为居民题写春联,送福字。类似的事,她经常做。
每每想起自己小时候喜爱绘画,却因为家乡闭塞和家庭贫穷无法好好学画,王丽萍就对那些身处困难之中的孩子心生怜悯,“我知道想学一样东西但没条件去学的痛苦,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情”。
在生来没有四肢却走遍了全球50多个国家的澳大利亚人尼克·胡哲,来南京举办世界巡回演讲的发布会上,王丽萍用自己的孔雀画举行义卖,将所得的近30万元款项,用来为困难儿童购买演讲会门票。
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王丽萍深知这个道理,她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把爱传递,让更多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中来。
“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有这份责任和担当,所以我才会存在着一个美丽善良的孔雀梦。”她的善良,她那追求绘画梦想的经历,也感染了很多人,尤其是身处困难中的女人。她们觉得与王丽萍相比,自己的困难与辛苦是那么微不足道;在这种奋斗精神的鼓舞下,她们在生活面前抬起头来,勇敢地去面对。
这一切,都让她越来越接近于心中不灭的孔雀梦——美丽,善良,而且高贵。
对话王丽萍:遇到困境只有自由,因为我喜欢
城品:这一次,你有什么话可以分享给想要成为画家的人?
王丽萍:我觉得艺术是很了不起的东西,我希望不管是学生也好,单纯喜欢绘画也好,希望他们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因为热爱而坚持,不要跟金钱扯上太多的关系。
真正的艺术,无论是画花鸟,还是画山水,都要把艺术本身发挥到极致,这个过程肯定是非常辛苦的。想真正成为一个画家,别人吃不了、承受不了的苦,你都要有这个心胸和格局去承受,才能把艺术的道路铺得更好。
城品:你认为,对一个画家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丽萍:首先,他必须具备绘画的天赋和灵性,在绘画上,天赋和灵性是最重要的。
然后,要多看,要多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
城品:你是怎么理解天赋的?
王丽萍:我觉得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某方面的天赋,可能是绘画上面的天赋,也可能是数学上的天赋,或者别的天赋。天赋赋予了可能性,但是发现天赋同样重要。
然后,努力坚持、再坚持,努力是绝对不可少的。因为我是苦孩子家庭出身,不管在生活当中,还是绘画当中,遇到困境都要自救,克服很多很多困难,生理上的,心理上的,还有外界的压力。
当年,很多人嘲讽我、看轻我,我心里承受的压力很大,也哭过。在这个时候,你就要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努力去坚持。
城品:你是怎样发现自己的天赋的?
王丽萍:我就是纯粹喜欢,自学,然后发现了自己的天分。
画孔雀的时候,线条、色彩很多,花鸟的造型难度也比较大,必须有这个敏感。敏感之外,还有一种爱。因为我喜欢孔雀,它是鸟中之王,小时候就觉得它的色彩好美。后来在老师指点下专门画孔雀,就更加爱了,这种强烈的热爱也是天赋的一部分吧。
也许很多人是有天赋的,但是他没有机会,优秀的一面被埋没了。我当年假如不能从农村走出来,就算再有天赋,也不会走上画家这条路。
城品:你在家乡捐助书画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想法,让孩子们能有机会发现天赋?
王丽萍:是的,就是想帮助孩子。
城品:你从绘画中得到怎样的快乐?
王丽萍:绘画让我觉得很幸福,绘画能让人心情愉悦。
以前我有时候脾气急,做事火烧火燎,但现在,我的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把以前的坏毛病改掉了,脾气不再那么急躁,也变得优雅了。绘画对我的改变,真的非常大。
城品:你在生活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丽萍:生活里我很大大咧咧的,比较不拘小节,想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城品:你最近有什么想做的事?
王丽萍:我在学画孔雀的时候,没有一本专门讲孔雀的书,所以我想做这么一本书,讲我是怎么理解孔雀的,我又是怎么画孔雀的,让以后想学的人可以有一条捷径。
我也向很多人学习过,袁晓岑、我的老师和芝圃、孙建东,还有赵良翰、王雪涛等等,所有这些画孔雀的名家,我想把他们的东西也做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因为人家叫我“孔雀公主”嘛,我觉得这个称谓太高了,我要能配得上,就得更好地去学习,艺无止境嘛。
城品:在你的艺术生涯里,可以说是完美地诠释了“坚持”这两个字,那么,你是怎么做到如此长久的坚持呢?
王丽萍:其实坚持这两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不管在学校里,还是在其他地方,画家也好,其他艺术家也好,很多人坚持不下去。
坚持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你要有对艺术的执着,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画画不会马上见到成效,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常年反复地做这件事,要付出很多,要耐得住寂寞。
我画孔雀,是非常喜爱孔雀,把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一个梦想,我希望能成为孔雀这样的美丽人生,想把孔雀画到极致,这是一个长期寂寞的过程。
城品:你怎么看待理想和生存的问题?
王丽萍: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的经历当中也有惨痛的教训。想成为画家很难,我想过放弃,别画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在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那个外地的客人,买了我100张画,等于是他当时救了我一命,真的。
城品:你在南京20多年了,在你心里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王丽萍: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翡翠,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艺术作品,我很爱南京。
城品:你最喜欢南京的什么地方?
王丽萍:我喜欢中山陵,然后是玄武湖,还有鼓楼广场的两只孔雀。但最爱的,是来凤街;20多年来,这条街上的一切我都很熟悉,很亲切,我对这个地方非常有感情。我在别的地方也有工作室,但是只有在这里,心里最踏实,最平静,最舒服。
天赋是什么?
关于天赋,通常人们理解为拥有明显优先于他人的成长速度,并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形成,有其独特性。由此,人们对于天赋的困惑便产生了,总有人觉得似乎只要找到了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过上理想生活,而往往“天赋”就这样被挥霍掉了。众人天赋不同,自我定位也必然不同,过份强调天赋的结果,只能是蹉跎光阴。
为了厘清这其中的微妙变化,城品采访了6位嘉宾,邀请他们就“天赋”这个主题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或许足以让我们跳出桎梏,获得一个有趣的视角审视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