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沈从文的励志故事100年前的北漂沈从文:带着理想奋斗,脚下才有力量)
每天写头条,收入在几分到1毛多徘徊,写作动力在渐渐消弭,陷入迷茫之中。昨天是文学巨匠沈从文的忌日,晚上重温了他的自传。
这位100年前的北漂,怀揣理想,在忍饥挨冻的生活困境下,仍能坚持写作和在北大旁听学习两年,最终熬过最艰难的冬季,迎来春暖花开的崭新开局。
带着理想奋斗,脚下才有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沈从文的北漂生涯,从中汲取能量,与大家共勉同行。
北京国家博物馆内的沈从文蜡像
到北京寻找理想
100年前的1922年,一个看厌了战场杀戮湘西青年,脱下一身戎装,只身来到北京寻找理想,当起了“北漂”,这个青年就是只有20岁的沈从文。
沈从文去北京之前的青年照片
但是现实对他很不友好,接二连三给他泼冷水。
当时到了北京之后,沈从文直奔姐姐家。姐夫看着眼前这个愣头青,质问道:“你来北京,做什么?”
沈从文眼里闪着光,带着憧憬说:“我来北京寻找理想,想读点书。”
姐夫当即嘲讽说:“嗐,你有什么读书?读书,怎样读书?我在这里读了整整十年书,从第一等中学读到第一流大学,现在毕业了,还不知道从哪里去找个小差事做。”
但沈从文不为所动,梗着脖子叫板道:“乡下我实在待不下去,才跑出来想读点书。”
姐夫摇摇头,说:“读书能有什么前途?你不知道,北京城眼下就有一万大学生毕业后无事可做,一天天愁眉苦脸,不知何以为计。即使是现在的大学教授,薪水十折一,只有36块一个月,还是打躬作揖联合罢教、软硬并用争取来的。这些大小书呆子不是读死书就是读书死,哪有你在乡下做老总有出息!”
边城凤凰,沈从文从这里走出
但心怀理想的沈从文听了,血性反而激发出来了,慷慨激昂说:“可是我在乡下怎么做得下去?当了六年兵,看着他们不是今天杀人,就是明天被杀,眼看着脚边杀了上万无辜平民,除了对被杀的人留下愚蠢残忍印象,什么都学不到!做官的有不少聪明人,人越聪明也就越纵容愚蠢气质抬头,而自己俨然高高在上,以万物为刍狗。我实在呆不下去了,才跑出来。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姐夫见说服不了他,只能由得他去碰个鼻青脸肿。
写作四处碰壁
沈从文也从此开始艰苦的北漂生涯。根据他的自我回忆:“我是1922年夏天到达北京的,最初住在会馆里,距离琉璃厂需要步行15分钟,距离前门大街20分钟。”
可是居京城,大不易。他不过是小学学历,又无一技之长,几乎没有经济来源,连租房子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窝在东堂子胡同一间由储煤间改造的小屋里,这条件比现在“北漂一族”住的地下室还差。
小屋空间极为狭窄,仅能搁一张写字桌、一张小床。又很潮湿,到处是霉斑。沈从文自嘲为“窄而霉小斋”。这期间,要不是姐姐、姐夫给他提供不少帮助,只怕他要饿死在繁华的京城。只是这种帮助不是长远之计,沈从文时不时会饿肚子,有时会在附近的饭馆赊账吃饭,等找到钱后,再一并奉还。
沈从文来京城想求学,谋求一个国立大学毕业的头衔,心想有了这个头衔,至少生计问题可以解决。为此,他参加了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但是只有小学学历的他结果考了零分。好在当时北京大学提倡“兼容并包”,课堂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允许有求学梦的青年来旁听。于是,沈从文当了一名北大旁听生,蹭上当时不少文化名人的课。
此时的北京如一个巨大的旋涡,吸纳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来当“北漂一族”,有人一遇风云便化龙,但更多的人是被旋涡卷入深渊。
困窘的生活容易消磨一个人的志气,让人放弃曾经的梦想。现实的残酷不允许沈从文继续做纯粹的读书梦,他不得不拿起笔,尝试写作,希望能杀出一条能够维持生计的血路。
每天从北大旁听回来,沈从文大部分时间就是窝在狭小的出租屋中创作文学,他玩了命地写,四处投稿,但寄出去的作品杳无音信,碰了一鼻子灰。曾经一个副刊的著名编辑当众拿出沈从文的稿子,一番嘲笑后,扭成一团扔进废纸篓。
与郁达夫的温暖相遇
生活难以为继,陷入绝境的沈从文给北京的文人们写信求助,心中细数他落魄的遭遇,写了一年多稿子没挣到一分钱稿费。他心里甚至做好了没人回信就去当兵的准备。
当时有十多位北京文人收到了这位陌生文学青年的来信,但最后只有一个文人按照地址找到了沈从文。这位文人就是当时正处在人生低谷的北京大学教授郁达夫。
杭州,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
郁达夫去见沈从文那天是1924年11月13日。当郁达夫走进杨梅斜街的沈从文家时,狭小的屋内冰冷,沈从文穿着一件单衣、裹着一条被子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写作,双手已冻出了冻疮,又红又肿。此时的沈从文已经两三天没吃饭,他没钱吃饭也没有钱买棉衣。
郁达夫连忙解下围巾给沈从文披上,并连忙邀请他出去吃饭,让他点最好的菜。看着沈从文狼吞虎咽,郁达夫没有动几下筷子,剩下的都让沈从文吃了。
这顿饭花费了1.7元,郁达夫拿出一张5元的票子结账,把找回来的钱一并塞给了沈从文。
郁达夫回去后,写了一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晨报副刊》上,里面讲述了沈从文的现状,感叹自己能力薄弱帮不上忙,最后是给沈从文指出了三条出路:上策是找点文学之外的其他事情做,中策是回老家,下策是当兵或做贼。
其中说到下策做贼,还让沈从文拿他试刀,“不妨上我这里来作个破题儿试试。我晚上卧房的门常是不关,进去很便。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我这里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事。但是我有几本旧书,却很可以卖几个钱。你若来时,最好是预先通知我一下,我好多服一剂催眠药,早些睡下,因为近来身体不好,晚上老要失眠,怕与你的行动不便。还有一句话——你若来时,心肠应该要练得硬一点,不要因为是我的书的原因,致使你没有偷成,就放声大哭起来。”
遇见郁达夫那年冬天,沈从文22岁,这时他已经北漂两年,为了读书理想在生活困窘中挣扎了两年。这次遇见郁达夫,也是他北漂两年来最温暖的事情。他回到家后,趴在桌上大哭了一场。
北漂6年后离开
而郁达夫虽然不建议沈从文继续单纯写作,但还是帮他推荐发表了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费的信》。在这篇文章里,沈从文写下了他求助信的内容:“我是一个失业人——不,我并不失业,我简直是无业人??…一个陌生人,在这茫茫人海中,更不知何处去寻找同情与爱……”
如果郁达夫收到求助信后没有来看沈从文,那中国文坛可能会失去一位文学巨匠。正是靠着郁达夫的鼓励和微薄支助,让沈从文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多年之后的1945年,当听闻郁达夫被日本人杀害时,沈从文大哭了一场。他在晚年多次回忆起与郁达夫的第一次会面,坦言"没有郁达夫的善举,就没有他今天所能获得的一切",郁达夫是沈从文一生最大的贵人。
沈从文
而从处女作发表开始,沈从文不断有作品发表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报刊上,生计问题得到解决,让他有更充足的精力和信心投入到创作中。等到他在1928年结束北漂生涯时,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了。
这一年,他离开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end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