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读书是无处不可的(读书励志故事读书,无所不在)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读书之所在》,主要讨论人们读书的环境,从书房说到大自然,再从图书馆说到实体书店。其实,读书的所在岂止上述几种正经八百的所在。检点古今读书故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正爱好读书的人,只要有书可读,原本是不必讲究什么所在的,读书无所不在。

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浪漫,也有囊萤凿壁、孙康映雪、黄生借书的刻苦,还有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称“雪夜闭门读禁书”为“不亦快哉”之乐,更有清朝著名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广圻(顾千里)夏日“裸体读经”之痛快。这种种情状,无不指向读书,无不意在告诫人们,无论是花团锦簇、佳人做伴,还是凄风冷雨、寒夜孤灯,种种环境的变迁都不能阻挡人对于知识的渴望。

对于环境与读书的关系,尤其是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诚恳透彻,他说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这是远在湖南家乡的四弟修书给在京城做大官的曾国藩,希望能到北京的贵族学校读书,曾国藩便做了这一番劝解回复,可谓道出了读书的金科玉律。曾氏这一番话想必很具影响力,数十年后,他的老乡——青年毛泽东曾经有过闹市读书的美谈,也许青年毛泽东读到过曾老夫子的这番高论吧。

关于读书之所,如果说曾国藩的这一番话颇有影响的话,那么,有一个“三上”典故则流传更广。

“三上”典故出自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政坛、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是很有影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领导过北宋的古文运动,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后人留下了《秋声赋》《醉翁亭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所撰的《归田录》中有一篇谈读书的文章。

文章先是记叙了北宋“西昆体”代表性作家钱思公(钱惟演)的读书故事,说钱思公好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先秦诸子,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诗、小令。接着记叙了另一位叫宋公垂的文人,每当去厕所他都带书去,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接着欧阳修写到自己:“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他认为,只有这些地方最可以集中注意力。

欧阳修的“三上”典故一出,自宋至今,广为传播。河南巩义市有一座康氏庄园,号称全国三大庄园之一。庄园匠心构建,传统深厚,文化浓郁而意境悠长,园内就有一个门上题名“三上成文”的房间。据导游介绍,这曾是昔日康家主人的厕所,典故取自欧阳修《归田录》的“三上”,酷爱读书的康家主人就把自己的厕所命名为“三上成文”。看那厕所,还真是半个书房半个厕所,也算是最私人化的读书所在了。

说到“三上”典故,想起年初偶然看到一部电视连续剧《中国 1945 之重庆风云》,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乘飞机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在机舱里毛主席手持一本线装书,同身边的人谈到了“三上”这个著名典故。可剧中的毛泽东把“三上”说成是苏东坡的典故,让人跌了眼镜。毛泽东文史造诣深厚,自然不会把“三上”典故张冠李戴。毫无疑问,错误只能出自电视剧编导的疏忽。

但我还是要承认,这部电视剧描写毛泽东乘飞机时看书的细节值得称道。读书人在旅途手持一卷乃是常事,一生最爱读书的毛泽东在飞机上手不释卷,至为传神。古人的马上、车上、舟上,现代人的轮船上、飞机上、火车上,都是读书的好所在。很多人至今都保持着带一本书出行的习惯。我真心希望大家都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人类交通工具尽管越来越庞大,装载着稠人广众,可几十分钟、几小时乃至十几小时的旅途,旅客多数时间里基本是独处,独处时读书应该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读书无所不在。而且,越是身处逆境,读书的故事越发感人。我记起了出版界老前辈逆境读书写作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国现代新闻出版的杰出代表邹韬奋先生的。1936 年,邹韬奋因倡言抗日,领导救国会,卒以文字获罪,与李公朴、沈钧儒、章乃器、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等六人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在狱中,七君子一面坚持斗争,一面坚持读书写作。韬奋先生更是读书著译收获颇丰。入狱 243 天,他竟写作了自传《经历》和游记随笔集《萍踪忆语》,近 40 万字,还把自己旅居伦敦时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一部分英文笔记整理翻译成中文,编成《读书偶译》一书出版。三本书都得到很高的评价,特别是《萍踪忆语》,出版后深受周恩来好评。

第二个故事是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绿原先生的。绿原 1955 年受“胡风反革命案”牵连,蒙冤陷身缧绁,一关 7 年。绿原就在这漫长而令人绝望的时空环境里,千方百计坚持读书,自学德语。出狱后他被安排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1980 年后获平反。他利用在狱中自学的德语,翻译了许多德国文学作品,堪称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界的巨擘。他翻译的德国文豪歌德的文学名著《浮士德》备受推崇,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

第三个故事,我还是要说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社长楼适夷说的死囚临刑前读书的故事。楼适夷说他一辈子都记得这件事。我听了这个故事一直都有震撼之感。故事既可以提醒我们:活着并且读书多么美好,又可以告诉我们:不必择地,不必择时,不必计较读书的所在,珍惜机会,好好读书吧 !

来源:《阅读与成才》

作者:聂震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