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钱学森的个人介绍资料(历史励志故事中国“顶尖学霸”钱学森的传奇一生,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

欧洲航天局发来祝贺,在推文中特地使用了“Taikonauts”来指代中国航天员。

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stronaut,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词,taikonaut。

在这背后,我们永远不能忘掉一个人。

那就是提出“航天员”这个称呼的钱学森

多年前,当别人质疑中国搞航天科研时,钱学森怒怼了一句话: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后来他带着梦想和一颗爱国之心,用5年回到祖国,10年制成两弹,肩负起中国航天事业的重任。

从神舟五号开始,每一位从太空回来的宇航员们,都去拜访钱老,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他去世。

从东方红到今天的神州十二号,我们遨游浩瀚,逐梦九天。

这无垠星辰中,有那么一颗星星,他永远会为我们照明前路

很多人不知道,钱学森一开始是学铁路的。

报考专业时,数学老师认为他在此领域有天赋,希望他报数学系;国文老师觉得他文章写得好,应该报中文系;音乐美术老师则建议他学画画、作曲。

而他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学铁路工程,当詹天佑那样的工程师。

如果不是1932年1月28日那一晚的空袭,钱学森也许就和航天无缘了。

这一夜,日本空军突袭上海,投下一颗颗炸弹,打得军队无力还击。

望着眼前一片废墟,钱学森痛下决心,要学习能把飞机打下来的本事!

于是他日夜泡在航空书里面,从交通大学毕业后,以航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学生。

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后,钱学森像开了挂一样,次次满分的成绩让老师都惊呼“天才”。

有次考试,同学们挂了一片,纷纷到办公室抗议题目太难。

老师故意把钱学森满分的试卷贴在门口,同学们一看,灰溜溜地就走了。

他心里有股劲,要让美国人知道,作为中国人我一点都不比你们差

钱学森用一年时间拿到了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接着二十五岁的他孤身一人横穿美国大陆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向世界级大科学家冯·卡门求学。

后来,冯·卡门这样描述两个人的相遇:

“我抬头看到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我所有问题。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顿时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火星救援》里有提到的一个著名实验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旗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

这个实验室主导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箭探索在内的诸多项目,而钱学森就是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钱学森和几个同学组成了“火箭小组”,捣鼓各种炸药和发动机研究。

在导师冯·卡门的支持下,实验获得了成功。

美国科学院不仅拨款给他们做科研,还给火箭小组做官方科研项目。

之后在冯•卡门的推荐下,钱学森获得“国家安全认可证”,获准参加海陆空三军、国防部、科学研究发展局等一切核心军事机密工作。

他还完成了美国第一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被授予美国空军上校军衔,凭一己之力,成为第一个踏进美国五角大楼的中国人。

35岁时,钱学森成为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被学校奉为上宾。

第二排左起第二位就是钱学森

多年后,钱学森回忆起自己人生最激动的三个时刻,第一个提到的便是恩师冯·卡门告别前的一番赠言:

他跟我说,‘现在在学术上你已经超过我了’,我一听他这句话,激动极了”。

而在冯·卡门的回忆录里,他深深感慨道,

别人觉得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所有人都以为钱学森会在美国享受最高待遇时,他却提出了回国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不久,一切都百废待兴,钱学森一心想回去建设祖国。

美国政府知道后处处阻拦,甚至放话: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去”。

他们非法拘留了钱学森,每日以强照灯直射钱学森,完全不让他休息。

在多方的努力下,钱学森才得以保释。

经历了十五天非人的虐待,他足足瘦了15公斤,还患上了失语症。

之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钱学森一家都生活在特务监视之下,并且每月要到移民局报到

这时候,一份外卖的到来,成了他回国的契机。

中国城一家食品店的女员工,照例给钱学森一家送蔬菜,这天她特意在篮子底下放了一份画报。

画报上是开国大典的照片,而当时站在主席旁边的,正是他们父辈的恩师,陈叔通

钱学森灵机一动,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下了求救信件向陈叔通详细说明自己的遭遇。

夫人蒋英模仿儿童笔迹在信封写下地址。

两人去逛街时,钱学森引开了特务,蒋英迅速把信投到了商场邮筒中,信才顺利寄了出去。

信先寄给蒋英远在比利时的妹妹,然后妹妹把信转给钱学森父亲,接着由钱学森父亲寄到陈叔通手里,最后陈叔通联系了周总理。

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以十一名抗美援朝时美军战俘为条件,经过艰难交涉,才换回了钱学森。

蒋英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天,他们忐忑地接通移民局的电话,被告知终于可以自由离境了。

然而回国路上危机四伏,船穿越太平洋会经过日本,有人秘密打电报告诉他们,到了日本靠岸时千万不要下船。

于是一路上,一家人全程都谨慎地待在船上。蒋英甚至和钱学森商量好,如果路途上听到枪声,第一时间会先护着丈夫。

几经辗转,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深知,自己的使命就是让国家不再受强国欺辱。

就如父亲得知他被软禁时,给他写的信中所说:

“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 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回国后,他立马投身国防尖端领域的研究中,成立了一支“总体设计部”。

当时国际环境恶劣,面对两大国的核威胁,钱学森提出了一个超前的意见:

我们自己制作导弹!

之后10年间,钱学森设计并主导了新中国导弹试制的全部工作。

这也是他遭遇困难和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

当时中国的导弹研究就像一张白纸

钱学森带领的都是一批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连导弹长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

雪上加霜的是,苏联因国际形势的变化,撤走了援华技术专家,并在临走前断言,“离开了苏联援助,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

一无设备,二无人才,三无资金,所有的项目都从零开始

尽管如此,钱学森和技术人员依旧没有泄气,中国人民是任何势力都压不垮的,就算是从无到有,都要自己做出导弹来!

钱学森为此编撰了《导弹概论》,亲自给学生上课。

在荒凉的大西北基地上,适逢饥荒的年代,多少人饿着肚子都誓死要把导弹搞出来。

钱学森也同样奔波在各个试验地之间,废寝忘食地做研究、测数据。

就是在这样朴素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1960年随着一声令响,“东风一号”划破了苍穹

中国第一颗导弹成功了!

随后的几年,我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东风二号”导弹,还试验了导弹核武器,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

从此,中国正式迈进火箭和导弹的时代

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时,钱学森的另一个设想“载人航天飞船”已经筹备了3年。

实现了“两弹一星”之后,钱学森迫切希望载人飞船的科研项目也赶紧提上日程。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复杂、混乱的局面让研制进度举步难行。

在多方商讨之后,国家决定先把粮食和工业搞好,尖端事业放一放。

从1956年以来,钱学森规划的航天工程中,只有载人航天还没成功,这也成了他心中的一个遗憾

一直到了1992年,航天工程才再度起航。

此时,81岁的钱学森已经退休,历史的接力棒,正等待着后浪来接手。

2003年10月15日09时,承载着我们中国人飞天梦的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杨利伟驶向了遥远的太空。

此时92岁高龄的钱学森,坐在电视机前,注视着“神舟五号”发射。

他沧桑的面容上挂着自豪的笑,眼神始终如一的坚定。

那个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星际航行梦,终于跨出了第一步

人们很快把喜讯传达给了钱学森,而他最先关心的,是老同志们有没有在前线站好岗。

退休后,他依然关注着中国火箭发展的每次进步。

在那朴素的房间里,还整齐地摆放着飞船的模型。

钱学森晚年曾经跟他的秘书说:

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叫我干,我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做起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事困难这么多,压力很大。

可以说,很多人能过上今天这样安稳的生活,少不了这位伟人的功劳。

当年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两弹。

因为他,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他培养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为航天科技的中流砥柱;

他研究的著作为航天工程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部署的空间技术研究院成了航天基地的雏形.....

如今,每一艘火箭,都承载着一位老人的梦想与执着飞向了太空。

辽阔的宇宙,已经遍布中国人探索的足迹。

就如他20岁时曾写下的一段话:

“你在一个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我们去探索太空,不是因为它轻易而举,而是它困难重重。

或许将来, 还会有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寻更远的深空。

他们不怕黑暗和未知的困难,那将会是一个属于勇敢探索者的时代。

但在这之前,是一批又一批开拓者,他们承担巨大的风险,将我们推向星辰大海,为我们打开未来的大门

是他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让新中国拥有无数的“第一次”,消灭了无数的“不可能”。

这些英雄,他们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部分图片丨网络

责任编辑丨七七、李蜜糖

编辑丨Renee

关注我,分享全球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物故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