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激励故事及感悟短的(感人励志故事曾经感人的激励故事,成了如今的可笑谎言)

我相信很多读者朋友的童年,在一件事上可能跟我有着或多或少的共鸣,那就是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的成绩很优秀,性格很好,甚至在人情世故这种对孩童来说太过高深的问题上,他们的游刃有余似乎也在暗暗讽刺着什么。

小时候的我每每听到这神话传说般的故事时,对其主角的印象多少带有了一些好奇的意味,在那时我单纯的很标准,很普世,学校的老师也还没教过我怎么分清人与人之间的伪装,同学之间除了嬉闹之外也缺少人性之间的博弈,这在如今的视野来看是“不合格的童年”,不够成熟,不够清醒,

不过幸好,在那个时候,快乐的获取只需单纯的嬉闹,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从早跑到晚,从不纠结于“想的太多做得太少”,当然,那个神话故事里的主角,却从来不和我们玩闹。

他很独特,用现在的话说一些高冷,在印象中,他从不跟我们主动说些什么,而我们只是从大人的口中得知,他是一个很刻苦很努力的孩子,他有伟大的梦想,他有了不起的人生目标,而我们卑微的如同蚂蚁一般,

卑微,但却快乐的很纯粹。

成年之后,那些被称之为“发小”的童年伙伴们毫不意外的各奔东西,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有联系,而对于那个“童星”长大之后的情况,我们也抱着八卦的心态多方打听。

一个小区,几十年的关系,这样的条件往往守不住任何秘密,所以当我们真正了解故事的结局时,我们多少有些惊讶于谎言与真相的落差,竟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巨大。

当然,在讲清楚这个巨大落差之前,我和我的老伙计们,必须要摘下童年滤镜。

什么是童年滤镜?童年滤镜其实和现在我们看待他人的关系时,有时候会出现的身份滤镜,传闻滤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我们听说某个人不好相处,越听越觉得这个人好像很深不可测,接触的时候便会百般拘谨,而事实上,往往我们对这个人切身处地的了解之后会发现,他好像不像传闻之中的那样不好接触,

追溯流言的源头,往往会发现“传播者”才是真正存有偏见的人。

在摘下滤镜之前,我们对这位童星的认知,是他刻苦,他很厉害,学习很好,身体素质很强,总之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摘下滤镜之后呢?记忆似乎从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印象中,每次童星出现的时候,我们身边的大人似乎对他的父母和长辈格外热情,而他只是冷冷的看着我们,一言不发的看着我们,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想跟我们说话,而我们也只是学着大人的模样,笑着说话,笑着点头,在那个时候,我们并不懂得虚伪的含义,更不明白这嘘寒问暖背后的意义如何。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那个了不起的人,有一个更了不起的爸妈。

随着记忆的渐渐浮现,结合我们成年之后对人情世故的经历,似乎真相已经迫在眉睫,他的爸妈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手里有的东西至今为止我们都无法触碰,他们的地位也只能让我等凡夫俗子仰望,而那个人,那个早就已经从小区搬走,搬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的家庭,在那个短暂的,单纯的,且无话可说的童年记忆里,他是他父母高大身影下的缩影,他是一个代表着“了不起”的代言人,

遗憾的是,如果抛开他父母的身份不谈,在我们所获得的,具备一定可靠证据支撑的事实里,他是一个自负的人,他在学校里因为谩骂同学被打过,上了高中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得到过处分,但是他还是念完了高中,念完了大学,他的父母是一个很“合格”的父母,尽管在素质教育上未能成为他的榜样,但是在他离经叛道的路上,似乎做出了不小的指点。

他们手中的东西并不干净,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似乎也见不得光,但在人性的“那点小事”的驱使下,曾经人们愿意巴结这样的人,幻想着他们能帮自己一把,遗憾的是,这样的臆想终究会成为相互之间的笑料,人们相互笑话彼此的愚蠢,但似乎这一切合情合理,笑与骂并不冲突,或者说,

即便“冲突”了,也要视而不见。

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小区里,依旧能够在五六十岁这个阶层的社区话题之中,听到关于那家人的只言片语,人们对他们手中东西的崇拜和鄙视,总是有着看似冲突却格外协调的认知,大家笑话他们,大家鄙视他们,曾经的大家,也求过他们,更羡慕过他们。

我不知道如今那家人过的如何,也不知道当年的童星是否过的还好,后来想想,这也许不是我该关心的事情,

我所生活的地方,和他们所理解的生活,恐怕是两个不同维度的存在,

我既不羡慕他们,也不憎恨他们,我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这个可惜,与立场观念无关,而是以童年为身份的可惜:

可惜,我没听过他嫌弃我们的声音,

可惜,他也没听过我们笑话他的口气。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