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马井镇人民政府官网(海鸥的励志故事马井名人和励志的我)

——潘汀河

传说很久很久前,伏波将军带兵到白马井打仗,荒蛮之地水源紧缺,全军到处寻找,没有找到水源,将军的白马吃草时,却拔掉了一棵草,泉水“泼”的流了出来,从而解决了全军的吃水问题。将军为了纪念白马,就拔草的地方修了一口井,白马井的名称也因此而来,从此子子孙孙辟地开荒,生儿育女,繁衍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小镇,后人为了纪念将军建了宗祠,缅怀祖先对白马井的贡献。

白马井是一个三面环海渔米之乡,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是海南省第一镇,马井人很聪明能干,并且能成大事,祖辈男人都出海打渔,女人都勤奋耕作。繁衍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小镇。从五十年代开始,国营南海水产公司进驻白马井,成为广东省的八大企业之一,大陆人也把中原文化习俗带到白马井,带动了整个白马井各方面的发展;79年改革开放后,白马井的对岸洋浦大开发以及海花岛的建成,造福了白马井,随着自贸港的发展,白马井将成为海南的发展前沿阵地,这片土地大有作为。能生在白马井这个美丽的地方应该感到自豪和荣幸。

近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名人。1、潘江汉(1916一1996)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是一位从硝烟战火中走出来的琼崖纵队战将,中学时就投身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琼崖纵队第五总队长,广州海军基地副司令员(正军),84年底离休。潘江汉在儋县中学(现在新州中学)读书时,正是日本人侵略中国,他就立志要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在抗战时期的三片坡战斗中,他被日本鬼子的子弹射中了,幸亏口袋上有8块光银,救了他一命,他继续坚持战斗,指挥部队打死日军十五名。在解放战争中,他任海南琼崖纵队第五总队总队长,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一师。在转战琼岛十二春中,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勇于承担时代的先锋,成为人民海军的高级将领,这也与他从小立壮志的动力分不开的。2、刘漳温(1926一2001)儋州市白马井镇一里人,数学家,1943年赴日本留学,195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数学系,1956年东京大学大学院(旧制研究生院)肄业归国。刘章温在白马井小学读书时,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爱好,从小立志当一名数学家,从那以后,他天天演算数学,举一反三,独立思考,从白马井考取海南中学,后考取日本大学专门学数学,解放后经我国政府做工作,他回到北京数学研究所工作,与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在一起工作,为共和国的数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刘漳温的成长过程见证了一个人立壮志的成功动力。3、吴明(1916一1961)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化历任儋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委书记、西区地委书记,琼纵一总队政委等职。4、许禄丰(1913一1991)原名圣辉;白马井镇荣昌巷人,1940年国立中山大学毕业,中国物理学学会理事,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解放前曾任云南、广州、海南等中学、大学执教。5、霍雨佳(1925一2001)又名翊雄,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胜利街人,中共党员,文史编审,出版多部书籍,专攻《三国演义》,国务院特帖一档专家;6、万仲文(1911一1988)原名万蔚程,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胜利街人,35年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科研究院学习,专攻日本外交史和日本政治史。解放后,到广西桂林师范大学任历史学教授。7、万真(1921一1949)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曾就读复旦大学,后参加新四军被派遣回琼,历任琼地委机关报《先锋报》记者,区党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编缉等;还有一大批志士如潘云汉、吴浪渡、吴明辉、苏邦贞、潘祥汉、潘生爱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小立壮志,都有家国情怀。

了解了马井的杰出人物,我想对马井的学子们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小学时期就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要问自己,做怎样的人,走什么样的道路。做科学家还是做国家公务员,做医生还是做人民教师,出海打渔还是去经商,从小心里应该有梦想,有了梦想,人生才有追求。我说的白马井有志者的成功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强调从小就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原因很简单,主要是确定目标,寻找对策,为以后的方向前进。你们现在的学习环境相当好,比起我们当年的条件好得多。白马井中心小学是我的母校。我曾跟我的孩子说,我读小学时没有鞋穿,孩子始终不肯相信,说不可能!当我把中心小学毕业照给他们看,看到我在前排光着脚丫的相片,才不得不相信,他们感到震撼。记得冬天上学时是最难受的,学校操场是沙地,做早操,脚板特别冻冷,只能用双脚拨开沙子才感到一丝丝暖。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的学校读书的,但我们很珍惜学习机会,学校有良好学习氛围,尽管当时处在“文革”时期,张铁生交白卷,黄帅反潮流,影响了我们的学习。但我们三年级的谭峰老师仍以最大的热情给我们传授知识,他常说:“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把学生培养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是一种失职的行为”。他动情地对我们说:“中国靠你们来建设,你们必须努力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此来鞭策我们学习。那时,我们语文基础差。写作文是我们的一大难题,不知如何写,是老师手把手教我们,读了一篇又一篇的范文,进行分析,然后从命题作文、读书笔记等方法,强化我们写作文的能力,并规定我们写周记、日记。谭峰老师改作文、周记、日记可认真了,有一句好的,他会打双圈,并且写上评语;每次作文、周记、日记讲评,他都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解。好的作文,他推荐到镇广播站,如果播出来了,我们全班学生会为此激动好几天。为强化我们的观察、分析能力,老师经常用休息时间带我们深入工厂、渔村、调查、体验生活、观察生活。那时候,班里同学过得很有意义,校园就像一块磁铁紧紧地吸引着我们,凌晨鸡叫,大家就争先恐后到学校读书,我们度过了难忘的校园岁月。从此,我爱上文学,并且读了许多课外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苦茶花》、《青春之歌》等一系列英雄故事,还读一些国内外名著,读着读着泪流满脸,受到了文学熏陶,心灵上得到了洗礼。

为了攒学费。寒假我到工地去搬石头,我很劳累很辛苦,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脑力劳动者就有好的工作环境,不用这样辛苦的劳作,是因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我对自己说,要学习,要彻底改变人生,我还年青,我要奋斗,从那以后学习成了我终身的自觉。那时我的文化程度是较低的,但在中学我写的作文也有八十多分,可惜动乱年代基础差刚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但我一直沒有放弃对生活美好的追求。78年高中毕业后,就进入高考补习班,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79年春天,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举国上下掀起了征兵热潮,号召青年参军补充国家兵源。就这样,我告别了养育我十八年的家乡,应征入伍来到海南军区131师392团,第一次离开父母亲,开始了独立的生活。那时部队仍沒有军校考,但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科学的春天》文章,我倍受鼓舞,我肯定地说,到部队去也同样有军校考,就这样我当兵时,什么都不带,只带上一袋数理化书和几本笔记本。因从小家里不算太宽裕,兄弟姐妹多,但也未算吃过什么苦头,母亲每天只要煮好一锅地瓜粥,我们就都能把自己喂饱。刚去部队时,每月只有四十五斤大米的供给和六元钱的津贴,津贴仅能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和几本笔记簿,可心里总想:能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也觉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对生活也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部队里的生活比我想象中要艰苦得多,每天都要进行各式各样繁重的体能训练,还有各式各样的战术训练,记不清有多少战友一个接着一个在我身边累倒了,我咬牙坚持着,没有放弃。直到很多年以后,有人告诉我这么一句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能做成什么样的事”,当时的我就是这么执着。惟有执着,才能不断前进。坚持学习。在当兵的日子里,太辛苦体力消耗大,还是坚持学习但学着学着就睡了。在很多个疲惫的深夜,我秉烛提笔,写信给父亲,告诉他部队的生活有多么地艰苦,我有多想念兄弟姐妹们,经常写着写着信纸就已经被热泪给浸湿了。每写一封家书都是一篇作文,每半月都把自己的生活感受给父亲写信,有了这段生活才有了《往事,200元》的文章发表在儋州报上。

我有幸当上连队的文化班长,负责全连文化课讲授,参加全军统一高考,我们师进行预考,我们团三人入围,我就是其中的一名。可惜当我准备投入高考复习时,部队一纸命令,到广西边防轮战,我只能放下笔,准备投入战斗,就这样我失去了参加全军高考复习的最佳时机,当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的利益为主,这就是家国情怀。当年仓促上阵,沒有考上,但我从不忧天,还坚持着。经过八个月的轮战返回部队后第二年参加全军高考,终于考取了桂林陆军学院,从军校毕业后,我先后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副参谋长。2000年我转业到洋浦经济开发区人民检察院任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后任副调研员退休。当年我搬石头时所思所想,终于实现了,能做国家有用的人,能坐上办公室,这也是我当年立壮志的结果。人一旦有了理想,就知道怎样去为自己未来去奋斗。

我有一种学习写作的心得要告诉大家,要想写一篇好文章,必须读破万卷书,才能下笔如有神,深深地感动别人。文学就是生活中的浪花,有了感受,就及时记录,并且要狠狠去挖掘,通过讴歌真善美,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有巨大的生命力。

90年代初,我还在部队当连长时就特爱读散文,甚至每天抄写一篇好的散文,因为我感到十读不如一抄,通过边抄边思考,就这样来磨炼自己,就像大米变成血液一样,大米通过煮成饭,人把它吃后,通过一系列的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血液。读书和抄书道理一样,通过读和抄,把文章的精华溶进自己的血脉。为了写好家乡,我想了许久,这题目千万人写,如何突出家乡白马井与众不同又写出了自己家乡的特色,我写了很多遍,但还是不满意,后来有一次回白马井在大海的岸边沙滩边走边苦苦地思考,灵感来了。小镇在大海的岸旁,三千多户人家,拥聚在一起。远远望去,那条黄金海岸,在大海的波涛中,似一页细密的歌谱,又如同少女的曲线,环绕小镇,记下一串串透明晶亮的故事。小镇变了,变得好年轻了,拓宽的街道,新竖起的楼房。数不清的的小店,袒露出点点红绿。装缀了白马井的美貌。这时节,正是鱼虾旺季,渔家姑娘们摆着整齐的鱼,晒在太阳最热烈的地方,准备运往大陆、香港呢。夏日的夕阳好像一颗红热大苹果,高高挂在枝头,漫空的铺染了灿灿的色彩,这当儿。海水浸开了瑰丽的晚霞。一群青年男女,在海里嘻戏、追逐;使碧蓝的海岸增加了无穷的色彩。记得,海水曾给我寂寞苦涩的童年带来无尽的欢乐,赋予我的野气、灵性,那一年,一艘油轮靠港时,漏油污染了整个海岸,海水脏,没有机会游泳,我伤心的哭了。我确实太热爱这个美丽的港湾了,《白马井情愫》的散文写出来,我怀着一颗不安的心通过邮局投稿到《海南日报》,过几天后《海南日报》文艺版头条登出了《白马井情愫》,第一次投稿第一次发表,并且在文艺版头条,可把我高兴了,从那以后我走上了一条文学爱好的不归路。《海南日报》编辑刘健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鼓励我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文学修养。从那以后,我深入白马井渔人的生活,创作了《德山老爷》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笔耕不停,一直没有放弃,本着实实在在写春秋的理念,一直在努力着。一篇好的作品,看起来简单,但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说,功夫是在外的,也就是情商,必须接地气,才能写出动人的语言。

  我记得我在部队任连长、副营长、营长期间先后在《在华南军事通讯》、《海南日报》、《儋州报》发表了《探索管理教育规律,提高部队管理水平》、《白马井情愫》、《伯父》、《绿色军营的情思》、《军装的故事》、《闪光的春春》、《难忘的教悔》、《心中的金项链》、《我在前线的日子里》等一系列呕歌我们部队的生活作品时,我们儋州市团委书记李博文跟我谈体会时说,他是大学本科文秘专业的,为啥不及我写的作品这么接地气,我说文学需要思考与历练相结合,同时要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可取精华,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感受,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不的思想境界,才达到创作的目的。

我在各种报刊,今日头条,知乎等全国网络平台发表六七十篇文章,最近一篇万善益撰写的美文《割不断的情愫一一读潘汀河散文》发表三天点击量五千多。近几年来,我和陈灿麟创作的《从硝烟战火中走出的战将潘江汉》、《天崖浴血话英雄》、《我的队伍,只跟共产党走》、《红色领路人》,以及我单独创作的《从白马井走出来的复旦大学生》、《壮志未酬身先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女护士的芳华岁月》等一系列英烈作品,都是在灵魂深处得到提炼,他们中有的是一心为国打天下的将军;有的是一路播撒革命种子的红色领路人;有的 是为革命拋弃家业,坚决跟共产党走;有的是在抗日第一线不怕杀头,壮志未酬身先逝;有的是芳华的女英雄;有的是解放战争的特级英雄;有的是复旦大学生,为民族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普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这些作品的成功,无一不现“情”字。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但在为国为民的“情”字写下深深的爱,正因为他们同成千上万的英烈的付出,才有后来共和国的辉煌。我走过的路,回想起来是得益于在小学时候立长志,通过努力,增长了才干,所以我能干事,干成事,也是我走向成功的根本。

我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深深地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我们辛勤的园丁老师,在我们人生处在徘徊的时候,是老师一句刻在灵魂深处的话语“中国靠你们来建设,你们必须努力学习”,溶入到我的血液,是我立长志的指路明灯,我记得谭老师在我的家庭报告书上写着这句活“有强烈,上进心”,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使我始终保持一颗坚持的初心。

马井名人谱。在家乡群贤的影响下,走出了励志的作者,我们才得一睹今天的诸多美文。

图为作者伯父潘江汉(1916——1996)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是一位从硝烟中走出来的琼崖纵队战将。中学时就投身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琼崖纵队支队长第五总队长等职务。解放后任人民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正军级)

刘璋温(1926——2001)

儋州市白马井镇一里人,数学家,1943年赴日留学,195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数学系。1956年东京大学大学院(旧制研究生院)肄业归国。

吴明(1916——1961)

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历任儋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委书记、西区地委书记、琼纵一总队政委等职。

许禄丰(1913——1991)

原名圣辉,白马井镇荣昌巷人,1940年国立中山大学毕业,中国物理学学会理事,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解放前曾在云南、广州、海南等中学、大学执教。

霍雨佳(1925-2001)

又名翊雄,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人。中共党员,文史编审,国务院特贴一檔专家。

万真(1921——1949)

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曾就读复旦大学,后参加新四军被派遣回琼,历任琼崖地委机关报《先锋报》记者、区党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编辑等。

潘云汉(1912——1941)

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1931年考进广东高等警官学校,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组织派遣回乡从事革命工作,历任白马井镇党支部书记、“琼纵”三大队九中队指导员等职。

吴浪渡(1914——1942)

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儋县中学早期的学生党员之一。历任儋县中学支部书记、县委代理书记、“琼纵”三支队一大队政委等职。

吴明辉(1912——1946)

儋州市白马井镇二里人,曾就读儋县中学,1939年与胞弟吴绍荣(吴浪渡)移交书为掩护从事地下抗日活动,成功策反台籍日军一班长,抗战胜利后任白马井镇长助理员。

苏邦贞(1920——1947)

儋州市白马井镇四里人,曾在海口地区读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长助理等职1947年在大成镇征粮时被国民军伏击牺胜,解放后被追认为烈士。

纯真年代的毕业照,净化心灵的精神品。白首夕阳黄金意,一生回眸永慰藉。

作者戎装照

跨栏训练,苦练本领。

标准军礼

战友情深

伏案疾书,部队文青。

站哨

日久弥新同学情,寒松翠柏永不凋。

前排右二光脚丫拍毕业照的作者

纯真年代的毕业照,净化心灵的精神品。白首夕阳黄金意,一生回眸永慰藉。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