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医故事作文(现代励志小故事【讲好中医故事】陆远:岐黄漫道,砥砺前行)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医药会员之家 ,作者继教部
中医药会员之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综合服务平台新增会员注册、会议缴费等功能。本平台以会员需求为根本,力求精准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新模式,创建“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会员之家。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中华中医药学会向全体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走奋进新征程中医路,做建功新时代中医人”倡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医师培养计划---我的中医路分享展演活动”,以“弘扬精诚德业,讲好中医故事“为主题,旨在发扬老一辈中医名家老骥伏枥、不懈追求的奋进精神,弘扬中医药行业济世活人、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用中医人自己的感悟和激情,分享、展示当代中医的成长故事、励志故事。从即日起对征集到的视频、文稿作品进行推送,敬请关注。
陆远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文章通过自己行医之路的经验与心得分享,讲述自己幼年受家学中医启蒙,在学习和临床期间深得中医学的精髓,更有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良师的指点,勤求古训,守正创新,在护佑儿童健康成长之路上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家庭。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唐·孙思邈《大医精诚》
本人自幼出生于中医家庭,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下,得益于中医施治,使较弱的体质得到很大改善。印象中每当遇到感冒发热,未服用过抗生素或退热药,祖母开具3剂中药后均可热退、症轻。由于过敏性体质合并哮喘,每当秋冬季节喘息容易反复,经中药汤剂、丸剂和针灸调治后,10岁后症状未再复发,这些切身经历让我从内心赞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怀着成为医生的理想进入医学殿堂后,发现当代中医不仅是四大经典,还需要过硬的现代医学基础,做到中西贯通方可行医。现代医学发展迅速,解剖、生理、病理、药理一清二楚,先进的科学检测,可明晰病因病理,然后做出正确诊断,用药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常能挽救危重病患。我们现代中医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先进医学检测技术明确诊断,发挥中医“三因制宜”的优势,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开展个性化治疗,达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目的。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8年,是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所学的中西医理论知识从课堂走向了临床,通过跟师侍诊和实习,感悟导师们和前辈医生的医德、医术以及修养,初步形成了今后自己行医的框架。
博士期间初次接触科研,实现儿时“当科学家做实验”的憧憬,同时也体会到中医科研的不易和任重道远。中医学的精髓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证型等要素,遣方用药灵活多变,不拘泥于现代医学统一的标准化要求。然而,中医药走向世界势必需要引入现代科研方法,但研究和论证角度不一定需要完全参照当前评价体系。生命的诞生和衍化是“多元论”缔造的结果,现代医学趋向应用单一因素的排除法或类比法进行研究论证,虽有明确科学性,但因实验技术限制,尚无法系统阐释疾病全貌。带着如何通过现代医学技术验证中医客观疗效优势以及全面性的疑问结束了医学生生涯,进入工作阶段。
规范化培训期间跟随前辈医生门诊,体会到原先的侍诊抄方缺乏科学化总结。以儿童哮喘为例,由于病程迁延,证候表现会根据患儿年龄、生长发育及四季气候而动态变化,可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证型、年龄、体格、季节气候、居家环境等因素进行归类,系统总结前辈医家的遣方用药规律。随后,着手对数据挖掘后的用药规律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所得庞大靶点信息可根据研究热点领域内文献,进行关联和精炼,提出设想与假说,设计科学研究方案并验证机制。这种总结名医经验结合系统生物学的思路或许是更适合中医药科研探索的途径。
正式成为医生并开设专科门诊后,运用所学知识和前辈经验,主要从事儿童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厌食、抽动症等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认识到熟读经典和运用经方的重要性。“儿科之圣”钱乙集北宋前中医儿科理论之大成,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其学术思想而成的《小儿药证直诀》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和补泻方剂,如泻白散、地黄丸、异功散等。我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五脏辨证若准确,证脉方药符合,患儿常能获效而愈。同时,根据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气轻灵、易趋康复”的生理病理特点,用药轻灵,注重顾护脾胃。例如,一位4岁男孩,平素食欲不振,进食缓慢,形体羸瘦偏矮,面色萎黄少华,大便干结3日1次,夜寐磨牙,晨起口臭,舌质淡红,地图样舌苔,脉濡数。患儿平日稍多食则积滞,不思饮食,形体逐渐消瘦。证属脾胃两虚,治以益气运脾,滋阴养胃,予异功散合益胃汤加味,结合针刺四缝穴外治。二诊,食欲渐增,大便隔日1次,尚调,继续上法加减。三诊,纳谷正常,知饥索食,面色有华,体重增加,大便每日1次,舌苔薄白润。家长感谢并赠予锦旗,更增强了我学习中医的信心。除运用经典方药外,继承和发扬当地名老中医经验也是我们当下的使命,尤其对于青年医生如明灯指路,可少走很多弯路。吴门医派名医辈出,对于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各具经验。当代吴门儿科代表人物—全国名老中医金绍文先生,悬壶儿科临床50余载,认为小儿肺系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多为正气不足,应予扶正驱邪法,治疗时注重宣肺化痰止咳外,还喜用黄芪、当归、茯苓、白术等推动人体气血运行、顾护正气之品。我借鉴金老先生经验,根据小儿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在肺系疾病的诊疗中,贯彻“扶正为要”的理念,尤其重视儿童日常调护及饮食起居,常能起效,获病家认可和称赞。
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笃学敏行的学科,带着疑问不断思考、实践验证和经验总结,方可出真知。作为中医儿科医生,需怀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平日谨记“博学、求精、协进、仁爱、感恩”的院训,发挥中医药“上医治未病”的优势,降低疾病复发概率的同时,尽可能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应是全人类的财富,其内在奥妙值得深入探索,岐黄漫道,吾辈砥砺前行。
本微信号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邮箱:xinxibu102@126.com
原标题:《【讲好中医故事】陆远:岐黄漫道,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