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李安(李安的励志故事李安,一个让人心疼的堂吉诃德的战斗者)
作者:李啸天
马丁·斯科塞斯无意间的一句话,掀起了电影届的大讨论。谁让老马丁是美国电影新浪潮的标杆性人物呢。后来老马不得不写了一篇长文,来专门解释自己的意思。
马丁用了“cinema”与“movie”两个单词来阐释他心目中的电影。漫威系列影片当然是电影,是大众所接受的“movie”,但在马丁看来它不是“cinema”。这两个词,前者是统称,包含的含义更广一些,后者则更具体,指得是影片。马丁的意思,“漫威缺少对人类的启发、情感等元素,漫威电影只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制作的”,他认为漫威只是商业定制,是一种大众化的“快消品”,缺乏独立艺术家的精雕细刻的创新创造。说白了,老马就是批评漫威是商业流水线的作品,而不是艺术家独到的艺术创造作品。并哀叹漫威掀起的风潮“对任何梦想拍电影或刚刚起步在做电影的人来说,当下的状况是残酷、不利于艺术的。”
你大爷毕竟是你大爷,老马还是看的很准的。其实,现在何止对于初出道的电影人不利,对老电影人同样不利。
典型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了,就是李安的《双子杀手》,安叔在拍摄层面做出了极大的探索,采用了120帧的拍摄格式,效果当然是罡罡的。我去看《双子杀手》与《沉睡魔咒2》是同一个电影院同一一天,而且是先看的《双子杀手》,然后吃了顿便餐就接着去看的《沉睡魔咒2》。从视效上来说,《沉睡魔咒2》被《双子杀手》秒成了渣渣。
要知道,《沉睡魔咒2》的投资额度为1.85亿美元,而《双子杀手》的投资额度仅为1.38亿。《沉睡魔咒2》在视效上下得功夫一点不少,没有对比的话,这片的效果已经足够震撼了,魔幻迷离的效果很惊人。但是在《双子杀手》的映衬下,简直不是一个时代的产品。
看《双子杀手》,那感觉,就如剧中人就在自己身边,在跟着威尔·史密斯去经历他所经历的那些惊险事,感觉是自己在冒险,真实性过于突出,身临其境。
李安在创新,而且是一路狂奔,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在120帧的道路上坚持着做实践。但是,市场没有给他回报,而是狠狠地掴了他一巴掌。《双子杀手》扑街了,扑到令人心痛。而且,是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之后,再一次的扑街。脸,真的好痛。
究其根源,在于剧本。《双子杀手》的剧本,早在20年前就写好了,在世界上第一例克隆生物“多莉羊”诞生的时候就写好了。如果这部片在那个时候被拍出了,一定是一部票房大卖的作品。迎合了热点,对克隆技术做出了前瞻性的刻画,会非常有看点。但是,20年过去,世界的变化太大了,科学的发展也是跨越性的,大家对于克隆技术早就不再陌生,也不再恐惧。这样,就使得写于20年前的剧本显得过时了,力度大大减弱了。未拍已先输一筹,可是,李安还是选择去拍,结果,高清的呈现效果也没法改变故事陈旧的事实。最终,就扑街了,而且扑的很惨。
《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已经扑过一次,《双子杀手》再扑一次。资本市场是残酷的,真的为《马尼拉之战》捏了一把汗,不知道还会有人为李安的心血买单吗?李安表示如果有募到钱,他还将继续拍摄120帧制式的影片,估计他的这个表示就已经吓住了大多数投资者了。
其实,不要说120帧,就连彼得大帝48帧拍摄的《霍比特人》,在市场上的反响都不如预期。也没有很多导演跟进。孤独的李安,就像堂·吉诃德一样,在独自与风车在做决斗。落寞如西洋下的武士,一个人的独舞,无人关注之下,寂寥的让人心酸。
话说回来,整个华语圈,像李安这个年龄段的人,不要说创新,即便是依旧保持着旺盛创作能力的导演,也没有几个了。屈指数一数,也就李安、徐克、张艺谋、冯小刚几个了,至于陈凯歌、杜琪峰、尔冬升,则属于有一搭没一搭的,而且水准也忽上忽下。
李安、徐克、张艺谋、冯小刚几个比起来,也只有李安在继续进步,持续探索电影新知。徐克,曾经是电影美学的开创者,是引导新风的大将。但自《龙门飞甲》之后,基本上都在重复自己了,新技术的应有上,也限于应用,有就拿来,自己创新的事,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张艺谋野兽如此,创新能力近乎枯竭,只是在努力拍好作品而已,但实际上他早已不是票房呼风唤雨的人了。而冯小刚,从来都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对行业探索原本就没有多少。
说起李安,翻看一下他的履历,发现其实他的作品并不多。早年在台湾,他只拍了一个“家庭三部曲”,就建立了自己在话语圈的地位,这是自1992年到1994年三年间完成的。这三部电影,李安有意识地聚焦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围绕家庭成员,构建起了展示一个东方社会的末端体系的文化结构。这个起点,非常高。
然后就到了美国,1995年就拍出了《理智与情感》,谈不上有多好,但绝对不差,凭借于此,一下就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紧接着于1997年拍出了《冰风暴》,彻底让美国电影届意识到了他的存在。就此拥有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到了2000年,李安就拍出了石破天惊的《卧虎藏龙》,彻底奠定了他的大导地位。在本部片中,他用普世价值讲了一个很传统的中国故事,让中国的武侠推向了世界,让老外看起来也能够一眼看懂。现在我们都说《卧虎藏龙》是杰作,当初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华语评论界都在骂李安,说他媚俗,在讨好西方人。实际上他是架起了一道桥梁,进而让中西文化之间能够进行沟通对话。之前,基本上华语片在自己玩,不愿意也没有实力去面对西方观众的评价。李安则打通了这个壁垒,让武侠谁都能看懂,这个功劳是非常大的。至于后来大陆跟风兴起的古装潮,都是只有其形,没有触及到根本。
不过,《卧虎藏龙》之后,李安第一次摔了一个大跟头,就是《绿巨人》。那时候还没有漫威宇宙这一说,如何将漫画人物影视化还是个难题。当时的市场反应上,《绿巨人》这类动漫改编的影片,就应该是一顿猛打猛砸,是B级片那种类型。当时的《惩罚者》《刀锋战士》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结果,李安非常文艺化地拍出了他的《绿巨人》,愤怒的浩克如何打砸不是重点,对父亲的追问才是内核。这种设定,其实是漫威目前正在努力寻找的风格,漫威高层一直在让漫威落地,让动漫人物脚踏实地地拥有七情六欲,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漫画形象。李安过早地进行了探索,结果为时代所不容,在当时的票房与口碑上双输。李安在创新,但是市场不认可,这是他的第一次。其实,这个结果与目前的局势如出一辙,就是李安太过于超前了,市场一时还接受不了。区别仅仅是《绿巨人》的超前在于故事层面,是创造理念的超前,而《双子杀手》的超前是创作技术的超前。
对李安来说,《卧虎藏龙》只是一次尝试,《绿巨人》走心的剧情也没有结束,等到《断背山》,就成了一次集中突破。这部片里,无论是山河原野,还是人物塑造,感情的走向,都臻于完美。而且,这一次,又一次走在了社会的前面。《断背山》对同性恋情的展示与歌颂,在当时还为保守型的社会结构所不容,之后才蔚为大观。《断背山》过去多年之后,才出现了《月光男孩》这样的作品,而且论完整度论经典性,后者都不如《断背山》。李安一直在以超前的电影世界所吸引,并引领电影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他总是有意无意地跑在社会的前面,故事讲的好,就能够被接受并赢得赞誉,故事稍微差点,就迎来唾沫。说到底,世界是庸俗的,但李安拒绝媚俗,一直在努力做自己。这样,很难。
《色·戒》是李安对华语电影的一次回望,表现上不失不过。在华语电影上,肯定是新的突破,而且是大突破,就世界范围内则没那么显眼。接下来的《伍德斯托克》也是如此,后来沦为的就有些无声无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一次让李安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这一次,无论是故事,还是拍摄技术,都臻于完美,全面完成了升级。大家震撼于片中的太平洋,是如此的美,尤其是鲸鱼滑过天空,在电影院里的人全部都惊呆了。觉得这是《阿凡达》之后最完美的视觉作品。
李安明显受到了《少年派》成功的激励,于是在接下来的《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与《双子杀手》中,都在摄影技术上下了功夫。而在走心的剧情上,则做出了让步,这一点,则为他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大家看电影,无疑都冲着精彩的故事与精美的画面来的。结果,只有画面,故事不够打动人,最终被骂的狗血淋头。市场是势利的,永远只想看光鲜亮丽的一面,拒绝平庸。这让李安这种大神一样的大导,都无力侍候。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庆幸我们在这个时代,能够拥有李安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当然,也希望李安能够找到完美的剧本,在呈现视觉的同时,不要忘了好故事的存在。
《马尼拉之战》,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