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雨果悲惨世界创作背景(雨果励志故事从《悲惨世界》的创作过程,看雨果的人生经历)

文学大师要创作出一部巨著,不是看他如何用心写作,如何精心润色,如何巧妙构思。而是要看他对社会有什么担当,有无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否对创作的题材有充分的准备,并对其准备的素材发酵升华。

下面,我们看看雨果的《悲惨世界》是怎样创作的,也许对当今文人有所启迪。

1803年至1815年,拿破仑战争把整个欧洲打了个底朝天,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整个欧洲疲惫至极。

1803年,法国社会出现了一件令雨果震惊的事件,一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码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出于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责任,对穷苦农民的同情,雨果就把此事记了下来。

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的材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

1829年,他又调查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有关情况,这便有了让冉.阿让到海宾蒙特伊,化名马德兰先生,从释放苦役犯到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

此外,雨果还多次到苦役犯监狱去访问调查,亲自体验苦役犯的生活。在街上还把碰到的,诸如芳汀受辱的场景都一一记下。

直到1833年,这部小说的构思才初步完成(其间,他还发表了《巴黎圣母院》),前后用了20年之久。

1845年11月,雨果才下手动笔。书稿写了近五分之四,他又因卷入政治漩涡,被流亡国外,在盖西纳西岛上渡过了12年。

雨果于1848年2月停止写作,重新思考,反思一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流亡生活给雨果一个大解脱,从此,他再也没有什么顾忌。

在此基础上,他对原稿作了重大修改和调整,书名也由《苦难》改为《悲惨世界》。

从1803年开始有想法,到1845年完成构思,再到后来流亡国外生活12年,直到1862年才定稿出版,前后经历了近60年。一部长篇巨著就这样诞生了。

雨果《悲惨世界》的创作,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民遭受战乱之苦的现实。可以说,没有拿破仑战争对人民的祸害,就没有《悲惨世界》。同样没有雨果苦难的人阅历和强烈的社会担当,以及对劳苦大众的悲悯同情,也不会有《悲惨世界》。

今天的世界也不太平,战乱频发,新冠肆虐,人们仍遭受苦难。不知,现在的文人还能否创作出,像《悲惨世界》这样的巨著。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