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单刀会主旨(天佑励志故事单刀会)

好江风,将这轻舟催送,

波翻浪涌,添几分壮志豪情,

龙潭虎穴何足惧,剑戟丛中久鏖兵,

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铭记,

义不负心泰山重,忠不顾死何言轻,

桃园金兰誓,弟兄山海盟,

早把这七尺身躯青龙偃月,付与苍生。

刘备这辈子与三个地方结缘:让徐州、借荆州、夺益州。让徐州时,还是个刚出道的好青年,即使得了地盘,也要温良恭俭让;借荆州时,人到中年,渐渐有想法,偏偏本钱不够雄厚,只好腆着脸,跑到比自己小了二十几岁的孙权面前,半求半骗,借到一点地盘;夺益州时,已是老奸巨猾,贼心贼胆贼力都有了,开始明目张胆从别人手中抢地盘了。

这是一个腹黑心机男的成长史,鉴定完毕!

建安十九年,刘备终于拿下益州,从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然而他心中却还有些隐忧,以至无心来享受这一重大胜利所带来的喜悦。皇叔所担心的不是别的,而是军费问题。

与刘璋争夺益州的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前后长达三年,在此期间,刘备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因为战事焦灼,他不得不召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主力部队入蜀助战,只留关羽一人率余众镇守荆州。但如此一来,荆州的生存环境就很恶劣了,北面正对着强大的曹军,虎视眈眈;东边的孙权虽是盟友,却是貌合神离,早就在觊觎着荆楚这片膏腴之地。

战事多拖一日,荆州就多一日的危险。为了激励将士奋力攻城,尽快结束战争,刘备不得不祭出“天价赏格”,对将士承诺道:“将来如果拿下益州,银库粮仓里的储蓄,我一分也不要,全部用来犒赏你们。”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将士们听了这话,顿时群情踊跃、舍生忘死,终于攻克雒城,进围成都,逼得刘璋出城投降。刘备也果真履行了诺言,把府库中的钱粮全都分给了兵士。如此一来,刘备得了地盘,士兵们得了富贵,皆大欢喜。

然而天下尚未太平,接下来还有的是硬仗要打,现在府库被掏空了,山穷水尽,将来拿什么来养活这几万士兵呢?曹操、孙权他们虽然厉害,总还能应付的过来。可是兜里一旦没了钱,手中一旦没了粮,那可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不用别人来打,自己的队伍先就散了。这才是刘皇叔此刻最大的忧虑。

远虑且不去说,单看眼下,便有两道关过不去。一是关羽奏请在荆州增募兵勇。名为“请旨”,其实是“请饷”,因为刘备早已授关羽便宜行事之权,募兵之事,本无须再奏请批准。关羽此举,其实是想向刘备讨要一笔增兵的军饷,故而在奏请准其募兵的“公事”后面,附了一份详尽的军需明细。

刘备当年为了打下益州,把主力部队基本都抽调走了,关羽麾下兵不满万,却要守御漫长的边境线,对抗曹、孙两大强敌,实属勉为其难。这在当时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君臣困守荆州,能获一时安稳,但终难长久;全力争夺益州,虽然孤注一掷,却有一线生机。而荆州竟能在刘备入川的这三年金瓯无缺,亦不能不说是侥幸,或者可以说是“天佑皇汉”!

然而侥幸之事,可一不可再,荆州诸郡兵力单薄、守御空虚,增兵之事势在必行。而增兵须有饷,荆州几经战火,民生凋敝,赋税有限。加上刘备在益州征战三年的军费,亦多由荆州输送供给,府库早已虚竭。如今益州既定,其地又颇为富庶,自然该反哺荆州。

二是益州本地也很缺钱。首先是刘璋旧部有一大批士兵需要裁撤,刘璋素有庸懦之名,治军不严是意料中事,他的旧部中便有许多老弱病残之辈,这些人上阵杀敌没有多大能耐,消耗国帑的却不会少,必须要裁撤。然则裁撤的兵勇也要给出路,要妥善安置,否则便有可能化兵为匪,为害乡里。而处置这些人最妥善的办法莫过于给一笔安家费,这又是一笔巨款。

其次是要筹备北伐汉中的军费。兵进成都以后,刘备便自领为益州牧,其实却并没有把整个益州的版图都收入囊中。汉中郡就还在张鲁的控制之下。不拿下汉中,则不但不是名副其实的益州之主,反倒连已经到手的地盘都有可能会丢掉。因为汉中乃是益州的门户,是通往益州腹地的咽喉要道。闻知曹操亦有意要讨伐张鲁,倘若落在曹操后面,让他先得了汉中,则益州危矣!刘备虽有征汉中的计划,但却未能迅速实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军费。

我们也不必苛责刘备当初“竭尽府库,以赏将士”的决定是杀鸡取卵,当时就那么个情形,不舍得下血本,就博不来这一片锦绣河山。世上的事情绝少有十全十美的,兴一利,必有一弊。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块新打下来的肥沃土地,尽快生出钱来。

正当刘备殷忧之际,僚属中有人向他献上了一计。此人名叫刘巴,是荆州零陵郡人,当年刘表为荆州牧时,多次征辟他为官,均坚辞不受。刘表死后,曹操征讨荆州,当地士人大都选择追随刘备南渡,他却选择北上投奔曹操。曹操辟他为掾属,派遣他去招降长江以南的长沙、零陵、桂阳。恰好赶上刘备南征,抢先一步夺了三郡。刘巴使命未成,北归的路又被堵死,进退狼狈。刘备也早就文知刘巴之才,命诸葛亮修书刘巴,想趁机将其延入幕府。然而刘巴不为所动,既然北归已不可得,便继续向南下交趾,再辗转至蜀地,暂附于已向曹操称臣纳贡的刘璋帐下。总之,不肯降刘备!

然而刘备却偏不肯放过他,没几年后又攻下了益州。在围攻成都时,刘备就放出话来:“谁敢谋害刘巴,老子灭他三族”,可见他心里还记着这档子事。刘巴这回逃无可逃,只能向刘备自请责罚。刘备爱惜人才,非但不责,反而提拔重用。可怜刘巴一路躲避刘备,最后还是不得不臣服,真是造化弄人。

刘巴向刘备提出的建议是:“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什么意思呢?原来市面上通行的是五铢钱,现在改铸出面值百铢的货币,并通过官府的行政干预,命令百姓拿手中的五铢钱全部兑换成百铢钱。通过通货膨胀的手段,悄无声息地把民间资本搜刮进了国库。搞经济就两种模式,一种是做蛋糕,一种是分蛋糕,能把蛋糕做大当然最好,但是这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见成效;分蛋糕则效果立竿见影。刘备集团不敢向士兵们索回国库的银钱,而巨额的军费账单又必须要如数支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到民间资本那里去割韭菜。只不过刘巴的办法十分巧妙,容易掩人耳目,比之官府强行勒派,加征苛捐杂税这类简单粗暴的方法要高明得多,终于是把军费问题给解决了。

然则“内忧甫定,外患又起”,孙权派诸葛瑾来讨还荆州了。“借荆州”这个典故,凡是熟悉三国故事的人,无有不知道的,然而关于它的本末,却未必人人都能说得清楚。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插叙一下:

荆州本是刘表的,刘表后来死了,又赶上曹操南征,刘表的继承人刘琮便把荆州献给了曹操。赤壁一战,曹操铩羽而归,只留曹仁、乐进等人守荆州。这就激起了刘备和周瑜的觊觎之心,周瑜率大军围攻曹仁镇守的江陵,刘备实力较弱,就把目光盯在了守御空虚、土地亦较贫瘠的江南四郡,即: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由于刘备奉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具有一定的政治合法性和号召力,又是避实就虚,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所以兵不血刃,轻易便把四郡收入囊中。相比之下,周瑜攻打重兵设防的江陵,就要艰*河蟹*折的多,这期间还得到了刘备一定的助力,最后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自己还中了一箭,终于是把江陵城给拿下来了。城池的含金量往往和攻拔它的难易程度是成正比的,江陵虽然只是一个县,其价值却未必比刘备占据的江南四郡要低。

这时刘琦已经病故,群僚共推刘备为荆州牧。虽然只拥有荆州最穷最弱的江南四郡,但此时的刘备却已经能够让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了。这必须要首先感谢诸葛亮,原来刘备收复四郡后,便封诸葛亮做了军师中郎将,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让他“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这是诸葛亮自出山以来,第一次获得执掌地方的权力。

倒不是说刘备对他不信任,而是因为诸葛亮跟随刘备的时候,正是刘备混的最差的时候,以客将之身寄人篱下,手中没有寸土,又拿什么给诸葛亮呢?现在终于是有了一点家底,虽然都是些贫瘠之地,但是诸葛亮却能够经营的有声有色,既能承受得起庞大的军费开支,还能够做到不伤民。可见葛公的政治艺术有多么高明。这期间一定会遇到许多的矛盾和挑战,可惜史书都没有能够写出来,就这样一笔带过了。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三国迷”都觉得,最厉害的是“锦囊妙计”。军师们支出一个高招,便能够以少胜多,扭转乾坤。其实筹饷更难于带兵,因为你首先要具备能够与对手一战的实力,然后才可以言战。而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对匮乏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织动员出强大的力量来。用现在的话直白说,他总是能把手中的一副烂牌给打好。都督三郡时,是如此;日后执掌蜀汉时,亦是如此。

刘备的声望越来越高,原来刘表手下的那些士人陆续来投。刘备便以土地狭隘,难以安置手下这些人众为由,请求孙权把江陵城借给他。亏他拉的下面子,也敢冒险,居然亲自跑到京口去拜谒孙权,好话说尽,终于是把江陵给借到手了。这便是所谓“借荆州”的由来。

从常理来说,江南四郡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只有江陵城是借来的,孙权要讨也只能讨回江陵,可现在却开口就是要讨回整个荆州,这利息也未免算的太高了。但是孙权也有他的一套逻辑,当年你在当阳被曹操打的落荒而逃、抛妻弃子,眼看就要被灭了。是我施以援手,帮你打赢了赤壁之战。不然你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荆州?这荆州早就应该是我的,只是我当时看你可怜,没有容身之地,才把荆州借给了你。现在你益州到手了,该把荆州还给我了吧!

而刘备这边呢,江南四郡肯定是不会还的,便是江陵城,也不想还。但是又不好公然和孙权撕破脸,于是使出了一招缓兵之计,说是:“我正在打凉州的主意,等我把凉州给打下来了,再把荆州还给你。”

诸葛瑾回去复命,孙权一听便识破了刘备的伎俩,说他是想久借不还,拖延时间。于是自行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地方官员,并派他们赴任,试图先收回三郡,给刘备来个分期还款。不料派出的官员却统统被关羽驱逐出境。

孙权彻底怒了,本想和平解决两家的纠纷,无奈对方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只有付诸武力了。于是命吕蒙率两万大军,直取三郡。这场战争的结局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吕蒙的大军,根本没遇到什么抵抗,便迅速拿下了三郡。吕蒙先是移书三郡长官,劝谕他们投降,其中长沙、桂阳两郡,皆望风归服,零陵太守郝普本想固守待援,但是中了吕蒙之计,亦降。这就很奇怪了,以刘备在荆州的人气之高,关羽领兵作战的能力之强,而攻城之事又非吴军所擅长(参见吴军历次围攻合肥未果的战例),三郡怎会如此轻易便沦陷了?

然而细思,则此事亦在“情理之中”。原因无他,前文我们其实已多次提到,当初为了拿下益州,刘备军团大部入川,只有关羽率领余众留守。而关羽军也主要布防在江陵一带,重点防御来自北部的曹军的威胁,江南四郡其实是大后方,没有留下多少兵力。事实上,也根本匀不出兵力来防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吕蒙的大军一到,守城的将领们既然无力防御,便只好或逃或降了。蝼蚁尚且贪生,心腹手足如关羽者,尚且在下邳陷落时归顺曹操,我们又岂能苛求他人为刘备“以身殉城”了。

我们以零陵郡太守郝普为例,便能很好的窥探出这些地方长官的心态。前文说过长沙、桂阳二郡都在接到吕蒙的劝谕后,望风归降,而郝普却选择了城守不降。郝普这么做的动机可以有以下三种解释:

一是郝普较为忠诚;

二是零陵城的城守较为坚固;

三是长沙、桂阳直接与吴境接壤,零陵在长沙、桂阳背后,有一个缓冲期,可以做些准备。

前两项为主观臆测,第三项是客观事实。然则这些因素都不足以支撑郝普长期对抗吴军,刘备派来的援军才是他唯一的希望。只要坚守到援军抵达,便是功德圆满。而刘备也确实在第一时间派出了援兵,他亲率五万大军从蜀地出发赶赴公安,又命关羽率兵三万(号称三万,实际人数肯定不足次数)至益阳,列开了誓保三郡的架势。

孙权当时正屯兵陆口,一面命鲁肃率万余人屯益阳拒关羽,一面飞书召吕蒙从零陵撤围,回师增援鲁肃。吕蒙既不甘心到嘴的鸭子飞了,又怕关羽真的击破鲁肃。于是想出了一个损招,一面严密封锁零陵城与外界的联系,不让郝普知道刘备、关羽已经出兵的消息;一面找到郝普的好友邓玄之,让他入城劝诱郝普投降。玄之见到郝普后,诈称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围困,关羽则在南郡被孙权击败,零陵城等不到救兵了。借着又搬出郝普的老母来,劝他以孝为先,留住有用之身奉养老母。

郝普把刘备的援军视为救世主,如果援军不来,自己手中的这点兵力如何能抵抗得了吕蒙,终于斗志全消,出城投降。郝普出城后,吕蒙迎执其手,并把孙权召他回援鲁肃的书信拿出来给郝普看,郝普这才知道刘备、关羽的援军已经和自己近在咫尺,悔之晚矣,惭恨入地。

我倒觉得对郝普其实不必苛责,至少和其他两郡的太守相比,他的表现不是最差的。在有一线希望的情况下,他能抖擞精神,奋力一战;在失去希望的情况下,他选择,忍辱偷生,放弃抵抗。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从容就义的英雄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少数。郝普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下文还会继续说到,现在则不妨暂把视角移回荆州战场。

却说吕蒙占了零陵,即日引兵赴益阳增援鲁肃。孙、刘两军在益阳形成了对峙之势,双方都还知道曹操才是最大的敌人,不愿意彻底撕破脸,于是由鲁肃发起邀约,请关羽赴会商谈国事。这其中也有个道理,先让鲁肃和关羽去谈,孙权和刘备两个大佬暂不出面,好有个缓冲的余地。那怕这两位谈不拢,将来还可以回旋。如果一开始就让两个老王面对面,又谈不拢、搞僵了,那场面就会闹得很难看,将来的局势就扭转不回来了。

两边各带马步军百余人,与会的诸位将领则都身携单刀防身,这便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单刀赴会”。鲁肃先开口责问关羽,他说:“我家主公当年因为怜悯你们当阳兵败,孤苦无依,才把荆州之地相借。如今你们已得了益州,却丝毫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这是背信弃义。我们念在同盟的份上,已经做出让步,只要你们三个郡,却还是不肯答应,这也太过分了吧!”鲁肃的话还没说完,蜀汉这边就有一个将领插话道:“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凭什么说荆州就是你家的?”鲁肃听言,厉声呵责。关羽操刀而起,对着那人斥道:“国家大事,哪里轮得到你多嘴?”接着使了个眼色,示意那人退下。后面发生了什么故事,因为史料未记载,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总之,这场会议不欢而散。看来孙刘两家的一场大战是作所难免的了。

结果这个时候,曹操跑来帮忙了。原来孙、刘两家对峙期间,曹操出兵汉中,降服了张鲁,严重地威胁了益州的安全。刘备惧怕曹操趁虚而入,侵犯益州。只好与孙权议和,割湘水为界,以土地换和平,把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划给孙权,保留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史称“湘水之盟”。

由于零陵重新划给了刘备所有,所以孙权把郝普也还了回来。面对这个降将,刘备会怎么处置呢?要说刘备还真是一个宽厚之人,知道替人设身处地去想。当时那么一个情况,手中没有兵,拿什么去和吕蒙对抗呢?拿什么去守卫城池呢?人家跟着我,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赚一碗饭吃,我凭什么要求人家为我“殉节”呢?所以他没有追究郝普投降之罪,反而继续让他做零陵太守。

刘备的待人宽厚是一以贯之的。比如说后来夷陵战败,刘备手下的黄权因为归路被吴军切断,归国不得,降吴又不心甘,于是带着部队投降了魏国。消息传到蜀汉,有人建议刘备将黄权的家人治罪,刘备却说:“此朕负权,非权负朕”,善待了黄权的家人。黄权的儿子黄崇还在蜀汉仕官,官至尚书郎,说明蜀汉政权并没有因为他父亲的事件,而对他有歧视。黄崇后来随诸葛瞻迎战邓艾,激励将士、奋勇冲杀,最后死于乱军之中,以身殉国,报答了刘备当年的宽仁之恩。

当然,刘备能够理性、包容地看待郝普、黄权二人的降敌,也是因为二人跟随他的时间不长,情分也有限,不能对人过分苛求。对于自己真正亲信之人,他也是万不能接受对方会投敌的,比如当阳战败的时候,有人告诉刘备说,看见赵云骑着马往北投曹操去了。刘备听言,立马失去理智,拿起手中的小戟就往那人身上敲打,怒骂道:“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的。”

刘备这一行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赵云的高度信任;一种是自我暗示、自我安慰。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个人认为后者所占的分量可能还更重些,如果真的对赵云那么确信不疑,又何至于要发这么大的火呢?赵云追随刘备多年,刘备也一直对赵云另眼相看,君臣二人情深义重,非寻常可比。也因为如此,像赵云这样至亲至信的人,一旦背叛,对刘备将会是一个重大而致命的心理打击,他是绝对不可能像对待黄权和郝普那样宽容和理解的。

相同的情况,同样发生在曹操身上。关羽水淹七军,曹操麾下有“五子良将”之称的于禁投降。于禁战败力竭,无奈投降,其实无可厚非。但他很不幸,有一个太过忠诚刚烈的搭档——庞德,庞德誓死不降关羽,最后壮烈牺牲。有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曹操对于禁的看法,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后,曹操长叹了一口气,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那意思是说,我和于禁相知相遇三十年,情分不同,没有想到他在临危处难的关键时刻,反而不如一个新近才投降我的庞德啊!

由此看来,国法无外乎人情。凡事用情理去分析,大致是不会错的。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