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生季羡林(季羡林的励志故事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
适值17国庆,待在老家安静地过了几天。几天中,有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来陪伴。读这种信息获取类的书,没什么难度。所以,在完成既定国庆任务:看老人、做农活、带孩子、陪老婆、过中秋中,亦能悠然自得,惬意完成。然,毕竟季老为大家,有些道理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觉得还是很受用,现分享如下。
关于读书,是人生的必修课。人就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对待它。所以,季老的中心论点是,天下第一好事是读书。中间穿插了好多他的经历,以及对读书的认识。
1)尽量多地创造条件,或者拥有一间书房、最低条件是拥有一个书架。因为环境造就人,如果让一个人喜欢做一件事,尽最大程度的给他相关情景再现,或许是一个好方法。当然,也或许这辈子没能影响到他,但他的下一代就可能受用了。
季老的藏书说起来如数家珍,所有的书是否都看过也可能未必,这是他自己说的。但对于书香的沁润,他是有强烈感觉的。当然,大部分书对他来讲还是都读的。
所以,家家有个书香环境那是必须的,在我看来。
2)季老在书中,讲了一些相关书籍,是他成长路上的精神食粮。有些在我看来,也觉得很有道理。在这里写出来,看是否对朋友们有帮助:
a)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系统介绍与文学历史相关,以及思想的演变。
b)陈寅恪的《六祖坛经》。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我看到,陈对于《世说新语》的专注。对于陈的才气,可以从网上查查,相信会让你敬服。而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朝的《世说新语》,连孩子的初中学校也强力推荐。
熟悉文言文语境的同时,又能包含令人回味无穷的深意。更大的好处在于,他篇幅短小,不至于让少有接触古文的现代人,感到烦躁,便于入门。
c)印度,是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其佛学中好多令人警醒的故事,都被引用,扩展到世界各国的作品中。更何况还有,像泰戈尔这样的大师。所以,相关印度的文化书可以留意,如《罗摩衍那》、《生活中的泰戈尔》、《五卷书》、《印度寓言》。
当然,最好先到图书馆去看一下,以免看不下去。因为书毕竟太多,个人取向也不一样,不怕你笑,我也没看过。
d)对于文学的爱好,季老也是涉猎广泛、他小时候最爱看的,如《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情节引人入胜,所谓的“闲”学。还有相关的古文诗词,如李杜的诗、纳兰的词、苏轼的文等。大家有机会可以细看一下,在此不做累述。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他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爱。
3)季羡林一些治学的理念也值得一提。
例如,做社会科学研究时,最好学一门自然科学。可能他要说明的是,理性对于感性是必要的吧;
做学问唯有勤劳,才可能有所成就。就是虱子要“勤捉”的故事,没有捷径,对于值得推敲的书,应该用一生来读;
对于外语的学习,在学会基本的发音后,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试着读一本原著书。读的过程中,以及读完后,才知道什么是该学和不该学的,或者是暂时不需要学的;
人的任务是行动,不管结果如何!
关于做人,季羡林通过几个,与人生有关的关键词,以小文的形式一一介绍。慢慢读来,还是有些味道可以咂摸。
人要活得快乐,有三个关系要处理好:
1)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亲属的关系;
3)人内心各种关系的平衡与处理,主要讲的是心态。
关于“如何看待成功的组成”、“隔膜以及讲礼貌”、“撒谎的背后”还有“三思的度”都讲的细致入微。这些主题,网上的鸡汤文多有涉猎。但有一点是需要单独拿出来讲的,那就是真诚。
作为耄耋之年的季羡林,一生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对于人生的总结是真诚。他改变不了别人对他的看法,也或许是误会,有些已不能补救。唯一能做的,是用真诚的心对待人和事。
每次读书,都会有些收获。但我就是觉得很散、无序。细想了一下,可能是因为还不够淡定。怎么说呢?
说起季羡林,对于他的关注,也有些时日了。他对专业的专注让人佩服,就像当年的玄奘。但从他的文中经历来看,有些言语好像意有所指,比如,看不起那些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化的个别大师。
当人的主观占据上风的时候,可能就影响不了别人了,比如我,我总觉得,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言谈举止,装佯是装不来的。
我介意的是,搞文学的和做音乐的不一样;对语言做研究的与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也不同;做商业的和做学术研究的更不一样。有没有共同点呢?是真诚吗?全才应对可能吗?到底用一种什么方式,来对待周围的世界?
我想,读季老的这本《读书与做人》,或许能找到些许答案,期待更多人来分享。
最后,我想再谦逊真诚几句。每每写到类如“读书及做人”这样相关的话题,实际上,自己已觉得烂透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上已汗牛充栋。但回到生活中来,总在哪个瞬间,不得不让你想这些相关的事情。
好在,读书是天下第一大好事,能够让做人更加惬意。所以,我又就犯了一次,感谢有幸读到此文的朋友,忍受来自凡人老韩的又一次摧残!
2017.10.9 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