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适合培训师讲的小故事简短(培训励志故事培训机构老师必学的经典故事)

第一章 健全孩子的成功心态

故事1 热带鱼的悲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缸里放养一条凶猛的热带鱼和一群温驯的小鱼,结果,在不到一天的工夫里,这群小鱼被热带鱼吃了个精光。再放养一群小鱼,它们依然逃不脱成为热带鱼的腹中佳肴的宿命。

第一轮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改变了方法。他们在玻璃缸的中间插上一块玻璃,把热带鱼和小鱼分开放养。一开始,他们看到的依然是这样的情景:凶猛的热带鱼一次又一次地向小鱼发起攻击,想吃掉小鱼。结果,由于隔了一块玻璃,热带鱼的每一次攻击,都被玻璃弹了回来。慢慢的,热带鱼减少了对小鱼的攻击,偶尔几次,除了脑袋被玻璃撞得生疼之外,热带鱼自然还是一无所获。最后,热带鱼终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对小鱼的攻击。

等到确认凶猛的热带鱼已经不再向小鱼发起攻击之后,实验人员又把那块玻璃给撤了。结果,热带鱼再也不敢去碰小鱼半根毫毛,小鱼在玻璃缸里自由游动,优哉游哉,旁若无人。

心理学家分析其中原因,认为是玻璃逐渐地摧毁了热带鱼的自信,以至到了最后,尽管玻璃被撤了,热带鱼依然没有恢复攻击小鱼的自信。它从此成了一条丧失自信、丧失攻击力,也因此丧失了生存能力的鱼。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就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没有什么比自信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了。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就会自卑,就会像那条热带鱼一样看不到自己的生命优势,就会彻底否定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如果他有很强的自信,那么,在他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跨越不过的难关,因为他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对生活、对成长他就拥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就会激活和调动起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甚至潜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争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热带鱼的悲哀,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心理事实: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里的病,自然是指心病,是指人的自信意识、自信精神、自信人格的瓦解和丧失。从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信的消解远比自信的建构来得容易和迅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在心灵废墟上重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是一件极其困难、极其精微、极其持久的事情。对孩子的自信,我们实在有必要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

我们说,自信是一种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心理素养,是一种斗志昂扬地迎接生命挑战的乐观情怀,是一种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灵丹妙药。自信,是人们的梦想之树深深地扎进自己的心灵土壤的根,正因为有了这生命之根,我们的梦想之树才能经受得住任何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考验,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结出生命的累累硕果。

但愿热带鱼的悲哀不再降临到我们孩子的身上。

故事2 一磅等于十六盎司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面对在场的几百号面面相觑的与会代表,演说家大声问道:“谁要这一百美元?”话音刚落,一只只手争先恐后地举过了头顶。看来,人人都想要这一百美元。

演说家话锋一转,接着说道:“我的确打算将这一百美元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但是,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情。”众人看着演说家一脸的诡秘,不知其葫芦里究竟想卖什么药。只见演说家将这张挺括的一百美元来来回回地揉成一团,然后环顾四周问道:“现在,谁还想要这一百美元?”众人有的愕然,有的略显愤慨,而有的却依然把手举过了头顶。

演说家见状,又说道:“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呢?”他将钞票扔在地上,恨恨地踩上一脚,又用脚底连续不断地碾压这张钞票。随后,他拾起来,展开这张被糟蹋得又脏又皱的钞票,再一次大声问道:“现在还有谁想要它?”愕然的人们变得愤慨,略显愤慨的人们变得更加愤慨,举手的人越来越少,但人群中还有几人在众目睽睽下顽固地将手举过了头顶。

谁也不知道接下去将会发生什么。是时候了,演说家不无得意地说道:“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大家看到,无论我怎样对待这一百美元,总有人想要它。因为什么呢?因为它依旧值一百美元,它并没有因为我的揉成一团、踩在脚下而贬值。难道不是吗?”众人这才回过神来。

演说家开始道出他这样做的深意:“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失误或者碰到的逆境所击倒,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那时,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一钱不值、一无所有。但是,刚才我们都看到了,一百美元就是一百美元。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将要发生什么,请记住这张一百美元,你们永远不会丧失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要自信,我们要坚信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演说家的话音刚落,全场顿时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人生隐喻!这让人想起这样一句西方格言:“无论走到哪里,一磅依旧等于十六盎司。”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这就是他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这也是他面对人生、充满自信的基点所在。我们说,自信不仅来自外在的成功,自信更取决于孩子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价值信仰。

记住:一百美元就是一百美元!

故事3 把失败写在背面

有一个年轻人,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赛车手。他在军队服役的时候,曾开过卡车,这对他熟练驾驶技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退役之后,他选择到一家农场里开车。在工作之余,他仍一直坚持参加一支业余赛车队的技能训练。只要有机会遇到车赛,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参加。因为得不到好的名次,所以他在赛车上的收入几乎为零,这也使得他欠下一笔数目不小的债务。

那一年,他参加了威斯康星州的赛车比赛。当赛程进行到一半多的时候,他的赛车位列第三,他有很大的希望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

突然,他前面那两辆赛车发生了相撞事故,他迅速地转动赛车的方向盘,试图避开他们。但终因车速太快未能成功。结果,他撞到车道旁的隔栏上,赛车在燃烧中停了下来。

当他被救出来时,手已经被烧焦,鼻子也不见了,体表烧伤面积达40%。医生给他做了七个小时的手术之后,才使他从死神的手中挣脱出来。

经历这次事故,尽管他的性命保住了,可他的手萎缩得像鸡爪一样。医生告诉他说:“以后,你再也不能开车了。”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绝望。为了实现那个久远的梦想,他决心再一次为成功付出代价。他接受了一系列植皮手术,为了恢复手指的灵活性,每天他都不停地练习用残余部分去抓木条,有时疼得浑身大汗淋漓,而他仍然坚持着。

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之后,他回到了农场,换用开推土机的办法使自己的手掌重新磨出老茧,并继续练习赛车。

仅仅在九个月之后,他又重返赛场!他首先参加了一场公益性的赛车比赛,但没有获胜,因为他的车在中途意外地熄了火。不过,在随后的一次全程两百英里的汽车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

又过了两个月,仍是在上次发生事故的那个赛场上,他满怀信心地驾车驶入赛场。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他最终赢得了两百五十英里比赛的冠军。

他,就是美国颇具传奇色彩的赛车手——吉米·哈里波斯。

当吉米第一次以冠军的姿态面对热情而疯狂的观众时,他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记者纷纷将他围住,并向他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在你遭受了那次沉重的打击之后,是什么力量使你重新振作起来呢?”

此时,吉米手中拿着一张此次比赛的招贴照片,上面是一辆赛车迎着朝阳飞驰。他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用黑色的水笔在图片的背面写上一句凝重的话:把失败写在背面,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故事4 斑马的侥幸与不幸

有一次,斑马埃里克在逃避狮子的袭击中,猛地向后一踢,正好踢中了狮子的额头,狮子应声倒地,一会儿工夫就命归西天。

于是,在大家的推崇之下,埃里克成了草原上的斑马之王。狮子们也知道,他们的一名同伙就死在埃里克的铁蹄之下,从此,谁都不敢贸然前去找埃里克的麻烦。

一年后,埃里克在幸福安逸中发福了。庞大的体形配上油光发亮的毛皮,加上慢悠悠的走路姿态,让大家一眼就知道这是“马中至尊”。

一天,一头四处流浪的狮子来到了这片草原。这头狮子见到斑马群,早已垂涎三尺。他搜觅了一下斑马群,见弱者不少,但不是骨瘦如柴,就是小如羔羊,实在不值得填自己的狮口。

正在犹豫时,狮子眼睛突然一亮,一匹体态臃肿、步履蹒跚的斑马进入了他的视野。凭他多年闯荡江湖的眼力,狮子断定,这必是一匹养尊处优的斑马,虽不年迈,但奔跑力肯定已经衰退。

想到这里,狮子不禁喜出望外,他铆足了劲儿,纵身一跃,就向“马中至尊”直扑过去。埃里克自从去年侥幸踢死一头狮子以后,哪里受过这种袭击?他顿时惊慌失措,一边拼命夺路而逃,一边不时地使出踢死狮子的历史经验,抬后腿频频向狮子踢去。可是,这一招对这头狮子根本不灵,只见狮子低头一闪,躲过斑马一踢,趁着埃里克放慢速度之际,一口咬断了他的喉管。

众斑马见他们的领袖被一头名不见经传的狮子没费多大力气地捕获了,个个停止奔跑,瞪起了惊奇的眼睛。

斑马之王埃里克成了这头狮子的口中美味,作为动物的斑马,未必能找出真正的症结所在,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说,再找不出症结所在,可能就是一个笑话了。

埃里克一脚踢死一头狮子,这是事实,不假。这一脚,应当算是绝妙无比的成功,但也得承认,那次绝妙的成功纯系偶然,并非必然结果。假如埃里克真有自知之明的话,既然大家推崇自己当了领袖,就要从此开始苦练奔跑能力和求生技巧,而绝不能不自量力地贪图安逸,自高自傲。

斑马埃里克的悲剧,从反面告诉我们:一次偶尔的绝妙成功算不了什么,真能耐、真本事还得靠自己在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这样才能夯实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然的话,一次侥幸,只能换来更大的不幸。

故事5 成功的公式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小镇,雪白的阿尔卑斯山、湛蓝的多瑙河、翠绿的森林和草原,在童年的爱因斯坦眼中,构成一幅多彩的画卷。爱因斯坦出生后一直不说话,都三岁了,不是默默地看地上的蚂蚁,就是呆呆地数天上的星星。妹妹比他小两岁,一张小嘴唱个不停,但爱因斯坦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妈妈怜爱地摸着他的头说:“真是只笨鸟。”保姆干脆叫他“笨头笨脑的小祖宗”。

为了让笨鸟先飞,爸爸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送他上了学。也是在六岁的时候,爱因斯坦开始学拉小提琴。爱因斯坦迷恋音乐,更迷恋科学,读起大人送给他的科学著作如痴如醉,到了中学,他的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班同学。

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讲光的传播,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爱因斯坦的目光却转向窗外,转向蓝天。“爱因斯坦,你不听讲,在想什么?”老师责问他。爱因斯坦说:“我在想,如果我以光的速度飞向宇宙,我会看到什么?”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下课后,爱因斯坦被老师留下来。老师说:“世界充满奥秘,有些问题,连牛顿这样的大师都弄不明白,以后不要再提这些古怪的问题了。”爱因斯坦心想:“探索这些奥秘,也许正是我未来的使命。”从此,在苦读之余,爱因斯坦常常独自在幽谷徜徉,在河边徘徊,眺望星空,苦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他将看到什么?

他潜心阅读理论大师们的著作,他的小房间里到处堆满了书。由于父亲的生意屡遭挫折,他只能靠舅舅的接济读大学,常常是一杯牛奶一片面包就过上一天。他觉得唯一不够用的时间。他自嘲是个“离经叛道的怪人”,二十岁的爱因斯坦,向物理学辉煌成就的代表人物牛顿发起了挑战。

就这样,艰难困苦磨炼了他,一只笨鸟飞起来了。他坚持着飞。一座座高峰飞过去,布朗运动、光量子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统一场论,他飞临了光辉的顶点。

他这样总结自己:“我因为比别人笨,想问题就想得久一些,也就理解得深一些。”

他给少年朋友留下一个公式:A=x+y+z。A是成功,x是正确方向,y是艰苦努力,z是少说空话。

故事6 一个没有偷走的梦

比尔·克利亚是美国犹他州的一名中学教师,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

一个名叫蒙迪·罗伯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写开了,用了整整半夜的时间,写了七大张纸,详尽地描述了自己的梦,梦想将来拥有一个牧马场,他描述得很详尽,画下了一幅占地两百英亩的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厩、跑道和种植园,还有房屋建筑和室内平面设计图。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将这份作业交给了克利亚老师。然而作业批回的时候,老师在第一页的右上角打了个大大的“F”(差),并让蒙迪·罗伯特去找他。

下课后,蒙迪去找老师:“我为什么只得了F?”

克利亚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毛头小伙,认真地说:“蒙迪,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你的理想离现实太远,太不切实际了。要知道你父亲只是一个驯马师,连固定的家都没有,经常搬迁,根本没有什么资本,而要拥有一个牧马场,得要很多的钱,你能有那么多的钱吗?”

克利亚老师最后说,如果蒙迪愿意重新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一些的目标,可以重新给他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业,去问父亲。父亲摸摸儿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过,你得慎重一些,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很重要!”

蒙迪一直保存着那份作业,那份作业上的“F”依然很大很刺眼,正是这份作业激励着蒙迪,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超越。多年后,蒙迪·罗伯特终于如愿以偿。

当克利亚老师带着他的三十名学生踏进这个占地两百多英亩的牧马场,登上这座面积达四千平方米的建筑物时,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蒙迪,现在我才意识到,当时我做老师时,就像一个偷梦的小偷,偷走了很多孩子的梦,但是你的坚韧和勇敢,使你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

两岁那年就因患小儿麻痹而不能自由行走的台湾歌手郑智化,在他自己创作的歌曲《水手》中曾经这样唱道:“年少的我喜欢一个人在海边,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总是幻想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总是以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儿。总是一副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是的,至少我们还有梦!有梦才会有期望,有期望才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勇敢地走下去,你就会比别人提前到达成功的彼岸。

故事7 耻辱戒指

上个世纪60年代,加拿大曾发生一起严重的“豆腐渣工程”事故,一座在建桥梁突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经调查取证,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加拿大工学院设计错误所致,工学院为此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为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加拿大工学院买下了这座废桥的全部钢材,并将它们全部加工成戒指,起名为“耻辱戒指”。

这以后,只要该学员的毕业生,它们在毕业离校时,除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外,还会得到一枚“耻辱戒指”。

如今,在加拿大科技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虎虎有生气的年轻人,只要是毕业于加拿大工学院的,右手的无名指上都会戴着一枚式样相同的钢制戒指。它们忍辱负重,严谨治学,勤奋工作,干出了非凡的业绩,为母校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戒指,本是一种套在手指上用作纪念或装饰的物件。然而,在这个故事中,戒指则成了一种耻辱的印记、一种教训的铭刻、一种事业的警戒,甚至成了一种人生鞭策和激励。

耻辱戒指,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耻辱,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金点子。它以极小的成本、极典型的象征、极方便的使用,激发起加拿大工学院每一位毕业生的羞辱感、荣誉感和进取心。

而在美国的亚桑利那纪念馆,至今仍在出售一份“耻辱报纸”。

亚桑利那纪念馆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三百五十四架飞机空袭珍珠港悲剧的缩影。在瓦胡岛暗灰色山体映衬下,整个纪念馆犹如白色的巨棺,静静地横卧在沉舰之上。纪念馆下这艘沉舰几十年来一直缓慢地、不断地向外渗着油渍,丝丝缕缕漂荡在水上。让人不能平静的是,这个纪念馆几十年来一直翻印着1941年12月7日当日的报纸。报纸上赫然写着黑色的标题:“战争!瓦胡岛遭日本飞机轰炸。”来来往往的参观者纷纷购买以示纪念,很多都是年轻的美国学生。

耻辱戒指也好,耻辱报纸也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耻辱,而是勇气和发愤的动力。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排除那些故意造假、以次充好、牟取暴利甚至是心怀恶意、有意害人的因素外,人都会犯一些疏忽大意、无知乃至“善意”的错误,蒙受人生、工作或名誉上的耻辱。有了耻不可怕,关键是要做到知耻而后勇。智慧的人都知道,错误或挫折往往使人变得聪明起来,这个“聪明”就是善于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蹈覆辙。

对孩子的教育,同样是这个道理。

故事8 大师的学生

一个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个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声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烦躁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那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表现……”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学习挑战,永无休止不断增强的环境压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砥砺了自己的潜能吗?

因为,人,却是有着无限的潜力!

故事9 当青蛙掉进鲜奶桶之后

三只青蛙掉进了一只鲜奶桶中。

第一只青蛙说:“这是命。”于是它盘起后腿,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第二只青蛙说:“这桶看来太深了,凭我的跳跃能力,是不可能跳出去了。今天死定了。”于是,它沉入桶底淹死了。

第三只青蛙打量着四周说:“真是不幸!但我的后腿还有劲,我要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

于是,着第三只青蛙一边划一边跳,慢慢地,奶在他的搅拌下变成了奶油块,在奶油块的支撑下,这只青蛙奋力一跳,终于跳出了奶桶。

“要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正是这个念头救了第三只青蛙的命,这个故事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历经磨难的犹太人。

二战期间,有一个犹太女人,眼睁睁看着德国纳粹党把她三个月大的婴儿摔死,并把她和丈夫关进集中营里,从此两地相隔,不通音讯。她在集中营里收到惨无人道的虐待,德国兵动不动就把她打得血流满面,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未来一片灰暗。

有一天,她突然看到集中营外面走过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朵花。当时她想:“有朝一日,我也要拿着一朵花,在外面的世界里走!”就是这个小小的心愿,使她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花,坚强地活了下去。终于在三年后,德国战败时,她离开了集中营,跟丈夫团聚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这位犹太女人好得多,物质文明的发达,各方面都提供我们莫大的便利,为什么现代人反而觉得心里很空虚?觉得每天的生活只是一连串的呆板和无奈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所致。

激励大师马尔登认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始终念念不忘过去的失败,而错过许多生活的乐趣,实在是很可惜的。我们的眼睛生在前面,就是要我们往前看,替未来打算的。

那么如何迎接未来的挑战呢?马尔登提出一个新构想,叫做“速成的自信”——以过去小小的成功为基础,把这种快乐的感觉用在别的事情上,由小而大,由近而远,一点一滴增加我们的自信,发挥天赋的成功本能,这样还有什么目标达不到呢?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一样可以尝试这种“速成的自信”。

故事10 等待第二个春天

这个故事在日本流传了近千年。

从前,有一个小渔村,渔村里住着两个老实巴交的渔民,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信,它们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大富翁。

有一天,阿呆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对岸的岛上有座寺庙,庙里种着四十九棵朱槿,其中开红花的一株下面埋有一坛黄金。第二天,阿呆满心欢喜地驾船去了对岸的小岛。到了岛上,发现果然有座寺庙,进了寺庙,发现真的种有四十九棵朱槿。只是时令已近秋天,朱槿花早就谢了。

阿呆便在寺庙里住了下来,等候春天的到来。肃杀的隆冬一过,庙里的朱朱槿花便一一盛开了,但看来看去,都是清一色的淡黄色,阿呆怎么也找不到开红花的那一棵朱槿。问问庙里的僧人,他们也告诉阿呆,从未见过哪棵朱槿开红花。阿呆心想,肯定是被那个梦骗了,便垂头丧气地驾船回到了渔村。

后来,这件事被阿信知道了,他就用几文钱向阿呆买下了这个梦。阿信也去了那个小岛,并找到了那个寺庙。又是秋天,阿信也住下来等候朱槿花开。第二年春天,朱槿花凌空怒放,寺里一片灿烂。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果然有一株朱槿开出了鲜艳夺目的红花。阿信激动地朝这株树下挖去,没过多久,果然有一坛黄金出现在阿信的眼前。从此,阿信成了渔村里最富有的人。

读了这个故事,谁都会替阿呆感到深深的遗憾:是的,阿呆与富翁的梦想只隔一个短短的冬天。如果,他能稍稍坚持一下,稍稍等待一下,将自己的梦带入第二个朱槿花开的春天,那么,挖到黄金、成为富翁的就不会是后来居上的阿信了。但是,这只是一次“如果”、一个“假设”,人生的这一摊黄金只能属于等到第二个春天的阿信。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何曾不充满着类似的梦想:那朵鲜红的朱槿花几度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摇曳,那无限风光我们几欲揽尽。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守候第一个春天,面对第一个季节的空无,我们往往轻率地将第二个春天拒之门外,将梦重又还给了梦。

梦想之花,垂青的总是那些耐心等候、执著追求的人。

孩子,就是你梦中的那朵朱槿花,你应该用执著和期待向梦想买断第二个春天!

故事11 等待第三天

一位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个卖花的老太太,老太太穿着十分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却是一片祥和的神色。

女作家惊讶地问:“您看起来很高兴。”老太太微微一笑:“是啊,世界这么美好,对于烦恼,我一向看得开。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苦难就过去了。”

“等待三天”,这是一种多么平凡而又充满哲理的生活方式。人活在世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不可能事事如意,但面对任何不幸与痛苦都要在心中划定一个下限,让它们在坚忍中过期作废。

汉代名相张良在一生中最痛苦失意的时候,曾流浪到一座草桥边,看见一位老人把草鞋甩到了桥下。老人要张良替他拾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做了。可当他把鞋子交给老人时,老人手一抖,草鞋又掉落了,要张良再下去拾上来。张良虽不情愿但还是重新走到桥下拾起鞋子。如此反复多次,老人满意地说:“孺子可教,三天以后的清晨你来这桥边找我吧。

到了第三天的清晨,张良依约来到草桥,老人却以他来迟了一点为由要求他三天后再来,张良忍着怨气照做了。如此反复三次,终于,老人给张良传授了玄机,要他等待十年,时机将会有变。张良在失意中等待了十年,果然时来运转,辅助刘邦成就了霸业。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张良如果失去“等待三天”的意志,就不会有后来的张良。

其实,等待已成为生命本身存在的一种方式。不是吗,我们活着的过程,就是一个在等待中不断成长磨砺的过程。在生命的幼年,我们个等待着长大,等待着成熟;在学生时代,我们等待着高考,等待着毕业;走向社会后,我们等待着事业成功,爱情如意;结婚后,我们等待着相濡以沫,和最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在困苦坎坷中,我们等待着时来运转,明天更美好……

正是在这无穷的等待中,我们不断积蓄力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逆境,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正是在这美好的期待中,我们不断磨砺着奋斗的意志,永远不会倒下。

告诉孩子,当挫折降临时,等待三天吧,也许转机就在等待中;当困境不期而至时,不要气馁,更不要沉沦,等待三天吧,也许突出重围的智慧就在这等待之中。只要我们在逆境中始终坚定在“等待三天”的信仰,,时刻保持一股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态,哪怕结局是不尽如人意的,也是一种无憾的人生。

第二章 敏化孩子的成功心智

故事1 迪斯尼和米老鼠

一说到迪斯尼,大家就会想到迪斯尼乐园这个游乐天堂,还会想到可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

但大家是不是知道,迪斯尼本来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创造这个超级童话的“米老鼠之父”——沃尔特·迪斯尼。

沃尔特·迪斯尼,1901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他非常喜欢绘画,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坐在家门口,画农场里的小动物。十五岁那年,沃尔特认为自己将来有可能当一名画家。

那时候,迪斯尼是个穷美术设计师,跟他年轻的太太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成群的老鼠在房间里上蹿下跳。因为没有固定收入,迪斯尼夫妇常常饿着肚子,瞅着这些小精灵的滑稽动作解闷儿。

一天,因付不起房租,他们被房东赶了出来。夫妻俩走投无路,只得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思考出路。

“该怎么办?”两人左思右想,一筹莫展。这时,从迪斯尼的行李包里忽然伸出一个小脑袋。原来,那时他平时最喜欢逗弄的一只米老鼠。想不到这只米老鼠也颇懂人情,不愿意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抛弃他,跟他一起离开了公寓。迪斯尼夫妇望着小东西那滑稽的面孔和迷人的小眼睛,相视而笑,倒也忘却了眼前的烦恼。

太阳开始西沉,夜幕即将来临。突然,迪斯尼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奇妙的创意,忍不住惊喜地嚷了起来:“有啦!世界上像我们这样的穷人一定不少,他们也得有自己的快乐,让可爱的米老鼠去逗他们开心吧!”

这一灵感马上得到了妻子的赞同,他妻子还为这只老鼠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米奇(MICKEY MOUSE)。说干就干!迪斯尼便开始了他的米老鼠漫画创作。但是,迪斯尼制作的前两部以米奇为主角的卡通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那个时候,有声电影刚刚问世,迪斯尼敏锐地感觉到了声音对卡通片的重要性。他想,如果米老鼠米奇能在荧幕上绘声绘色地讲话,该多有趣啊!于是,在制作的第三部米老鼠的卡通片《汽船威利号》时,他就为片子配上了声音。

1928年11月18日,《汽船威利号》在纽约的大戏院首映,果然引起了轰动,米老鼠让观众们欣喜若狂!后来,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米老鼠的生日。

从那以后,迪斯尼的事业蒸蒸日上。根据“米老鼠”艺术形象开发的卡通电影、卡通图片、画片、玩具、食品、工艺品,以及大型娱乐场所“迪斯尼乐园”,给迪斯尼带来了滚滚财源。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是能抓住机会的人并不多。功成名就好的迪斯尼每当回首往事,总是意味深长地说:“米老鼠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并非金钱和名誉,而是一种无价的启迪:当你孤独的灵魂流浪到穷途末路时,也不要灰心,只要有创造性,命运总会改变。”

故事2 钓鱼的启示

那年,詹姆斯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他随着父亲去新汉普湖中的小岛上钓鱼。那时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詹姆斯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渔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渔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詹姆斯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詹姆斯的渔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詹姆斯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时,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这样大的鱼!詹姆斯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是条鲈鱼。他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詹姆斯:“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詹姆斯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詹姆斯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詹姆斯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他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他们,更无人知道詹姆斯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詹姆斯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他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詹姆斯再也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詹姆斯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詹姆斯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正像父亲曾告诫他的那样: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詹姆斯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身的启示。

故事3 分段跑的智慧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十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个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以外的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到了。

是的,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如果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以的智慧,那么,一生中也许会避免许多的懊悔和惋惜。

回头看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吧。“你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北大。”“你将来必须成为一个科学家。”“你的天赋应该让你做个歌唱家的。”诸如此类遥远的人生目标,对孩子们来说,究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立志呢,还是人为地制造一种生涯发展的倦怠和恐慌呢?想想山田本一这“分段跑”的智慧,我们应该有所醒悟了。

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感自然是至关重要的事了。但关键在于,目标的设定同样有一个“最近发展区” 的问题,定得太高,不但不能实现,反而制造紧张和压力;定得太低,孩子轻而易举地就达成了,那么,这样的目标又有多少生命的含金量?

山田本一的智慧,正是一种中道的智慧。把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目标都定在他的最近发展区,他就可能如山田本一那样轻松地跑到四十多公里以外终点线上那旗帜飘扬的地方。

故事4 复明的药方

两个盲人靠说书弹三弦糊口,老者是师傅,七十多岁;幼者是徒弟,二十岁不到。师傅已经弹断了九百九十九根弦子,离一千根只差一根了。

师傅的师傅临死的时候对师傅说:“我这里有一张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进你的琴槽中,当你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你才可取出药方。记住,你弹断每一根弦子时都必须是尽心尽力的。否则,再灵的药方也会失去效用。”那时,师傅才是二十岁的小青年,可如今,他已皓发银须。五十年来,他一直奔着那复明的梦想,他知道,那是一张祖传的秘方。

一声脆响,师傅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心头一阵狂喜,顾不上向周围听书的人们说声抱歉,甚至顾不上带上徒弟,就一个人向城中的药铺匆匆赶去。

当他满怀虔诚满怀期望地等着取草药时,掌柜的告诉他:那是一张白纸。他的头“嗡”地响了一下,心“咚”地跌入冰窖,他努力抓住柜台的护栏平衡身体。慢慢地,他终于平静了下来。就在那一刻,他终于恍然大悟——

我不是早就得到了那张药方吗?就是因为有这个复明药方的召唤,我才有了生存的勇气。我努力地说书弹弦,受人尊敬。我学会了爱与被爱,在生存的快乐中早已忘记自己是个盲人。这样看来,我的人生早已复明了。

回家后,他郑重地对小徒说:“我这里有一张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入你的琴槽,当你弹断第一千两百根弦的时候,你才能打开它,记住:必须用心去弹,师傅将这个数错记为一千根了……”

小瞎子虔诚地允诺着,他看不见师傅的两只枯眼已噙满泪水,老瞎子心中暗暗说:“也许他这一生也弹不断一千两百根弦……”

正是那张“复明”的药方,彻底坚定了师傅复明的信念。正是彻底坚定了复明的信念,师傅的人生才抵御了种种坎坷、种种艰辛、种种磨难。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弹断琴弦的过程中,师傅的人生真正地“复明”了。这是一种生命的内在的光明。

许多人喜欢把信念当做人生的太阳、前进的灯塔。信念,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精神寄托,是托起人生大厦的支柱。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帮助人们高扬前进的风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遭遇险运,也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面对不幸,也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信念的教育,是孩子人生成长的永远不落的太阳。

故事5 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一美元的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您这儿有上帝吗?”面对小男孩这个啼笑皆非的请求,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地就把他撵出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

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叔叔帕特鲁普抚养着他。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两天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如果把上帝买回去,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

“一美元。”

“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一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会没事的。”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没过几天,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邦迪的叔叔帕特鲁普进行会诊。它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后,看到医疗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时,吓得差点昏了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已经帮他把钱全付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那个神秘而好心的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故事6 关于吻猪的诺言

在英国南部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的事。

有一位老师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们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

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是真的,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

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这头猪。从那天起,他们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很高,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及时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母猪吗?”

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

老师说:“当然可以。”

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穿过公路,来到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一只特别肥大的猪。

老师走近那头大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

对于国内受过多年的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的我们来说,“吻猪”可能是一件荒唐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甚至,也有人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了解英国教育的人都知道,英国人虽然很严肃,但老师们大都性格外向,他们的动作总是诙谐可笑。年轻的老师很有可能在课堂上讲到兴奋之处,一跃跨上讲台,真是忘乎所以。而那些学生们,可以时时向老师提问,大声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向老师发难。课余时间里,老师甚至会趴在地上,让学生跳来跳去练习鞍马。

“吻猪”的事应该是真实的。这样的真实让我们为今天的教育感慨。

“吻猪”的承诺,看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也许在普通成人看来,这可能只是一时的玩笑而已。然而,当这种承诺发生在师生之间、发生在教育之中的时候,它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看起来嘻嘻哈哈、老不正经的教师,当承诺真的需要兑现的时候,他的表现却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虔诚。这就是教育,一种无言之教,一种不教而教。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吻猪还是吻别的什么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跟孩子的心态。在孩子面前,轻易不作承诺,但是一旦有言在先,就必须认真当回事。教育的威信,就是这样诞生的。

故事7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带领三个弟子经过一片麦田,要他们选择一个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前进不许倒退,并且只能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第一个弟子走进麦地,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麦穗,他担心错过这个麦穗就摘不到更大的麦穗,于是迫不及待地摘下了。但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麦穗比他摘的那个大,但已经没有了机会,只好无可奈何地走过麦田。

第二个弟子一路前行,看到不少很大的麦穗,但却下不了摘取的决心,总以为前面还有更大的。可是,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只能在麦田的尽头摘了一个较大的麦穗。

第三个弟子先用目光把麦田分为三块,在走过前面这一块时,既没有摘取,也没有匆匆走过,而是仔细地观察麦穗的长势、大小、分布规律,在经过中间那块麦田时,选择了其中一个最大的麦穗,然后就心满意足地快步走出麦田。

为了摘取最大的麦穗,三个弟子采用了不同的选择策略。“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无疑,第三个弟子是明智的,他既不会因为错过了前面那个很大的麦穗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不能摘取后面更大的麦穗而遗憾。他的选择最大麦穗的策略,既是一种选择的技巧,也是一种放弃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面前是不是也有这样一块麦田呢?生活的幸福、感情的甜蜜、事业的成功,不正是我们所期冀的最大的麦穗吗?可是最大的麦穗在哪里呢?在前面,在后面或是在中间?也许我们错过的正是最大的麦穗,也许眼前的正是最大的麦穗,也许最大的麦穗在后面等着我们;也许永远摘不到最大的麦穗,也许摘到了却浑然不觉,也许自以为摘到手中的就是最大的麦穗。

由于不同的人对于最大的麦穗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就会采用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拥有不知珍惜,总以为最大的麦穗在未来等候。有的人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再难寻觅,好像抓住了救命的麦穗而不肯放手。而在有的人看来,他手中的麦穗正是他心中最大的麦穗,虽然实际上那未必就是最大的麦穗。

选择造就人生之路,生存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学会选择,善于放弃,这样才能摘取最大的麦穗,佛家有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是一种痛苦的选择,有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关键是当处于人生岔道口时,能否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成功的选择来源于明智的放弃。

时光不会倒流,人生只是单行线。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这样一块不能走回头路的麦田,最大的麦穗不是一种虚无的概念,而是的的确确存在于麦田的某一个位置,过早地为某一较大的麦穗诱惑或是总期望后面有更大的麦穗,都将铸成一生的憾事。摘取最大的麦穗需要一种智慧,这智慧源于对自己的自知之明和对麦田的了然于心。

让孩子明白,明于选择,智于放弃,这样才能摘取人生最大的麦穗。

故事8 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一个女儿向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不顺心,生活那么艰难。她不知道该如何应付生活,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她已经厌倦了抗争和奋斗,想要自暴自弃。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了厨房。父亲一言不发,只是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就烧开了。于是,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一只锅里放了个鸡蛋,另一只锅里放进了一把粉末状的咖啡豆。这些东西被沸腾的开水煮着,而父亲依然一言不发。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二十分钟后,父亲把火关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道。

父亲让女儿先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胡萝卜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来那只煮熟了的鸡蛋,将壳打破,并将它剥掉。最后,父亲让她喝了一口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怯生生地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呢?”

父亲解释说,你应该看到,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反应却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之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反而改变了水。

“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我们不也应该这样问一问自己吗——

你是看似强硬,但遭遇逆境就会畏缩、就会变软、就会失去力量的胡萝卜吗?

你是内心原本可塑的鸡蛋吗?你会因为遭遇挫折而变得坚强吗?

或者,你像咖啡豆吗?豆子改变了给它带来痛苦的开水,并在水达到两百多摄氏度的高温时,让它散发出最佳的香味。如果你是咖啡豆,你会在情况最糟糕时,变得最有出息。

问问孩子,当逆境不期而至时,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故事9 欢呼美好

得到一筐红苹果的那天,单位里正好有几位同事带小孩来。

问第一个小孩:吃苹果吗?

她想了好久,摇摇头走了。

问第二个小孩:吃苹果吗?

他有些勉强:吃一个就吃一个。

问第三个小孩:吃苹果吗?

他满脸不屑:苹果有什么好吃的?

问第四个小孩:吃苹果吗?

她看了一眼就欢呼起来:啊,多漂亮的红苹果!

霎时觉得她无比可爱。

雄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报道:有一个由十个中国孩子和十个俄罗斯孩子组成的夏令营,十个中国孩子是北方某省会城市从几十万少年儿童中挑选出来的“小明星”,怎么说都应当是很出色的。

然而据随营采访的记者回来讲,与异国孩子相比,“小明星”差距很大,不会打排球,登山缺乏朝气,唱歌跳舞不如人家……

这些我倒不觉得怎么,让我在意的是,我们的“小明星”竟然不会欢呼。在举行联欢时,我们演节目,俄罗斯儿童热情鼓掌,欢呼雀跃;而他们的节目尽管也十分精彩,我们的“小明星”却几乎没有反应,在老师的带领下,才礼节性地鼓了几下掌。

无论是红苹果还是精彩节目,对美好的东西发出由衷的欢呼,不是孩子的天性吗?这种欢呼,在成人中由于种种原因已日渐稀少,但究竟是为什么,连孩子都不大会欢呼了呢?而且还是些“出色”的孩子。

我坚信,能当场欢呼美好的人,也定能当场鞭挞丑恶。大街上面对坏人坏事的漠然旁观,即始于对美好的漠然。

故事10 灰雀与海鸥

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孩子问爸爸:“为什么同桌考第一名,我才考了第二十一名?”做教师的爸爸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了自尊心,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他望着儿子,没有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儿子考了第十八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他又问爸爸同样的问题,爸爸依然没有回答儿子的问题。但爸爸一直在思考怎样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同桌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爸爸带着儿子看了一次大海。就在这次旅行中,爸爸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高中毕业后,儿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寒假归来,母校请这位老师的儿子给同学及家长作个报告。就在这次报告会上,儿子深情地念起了那次看海后写下的日记:

“我和爸爸坐在沙滩上,他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小鸟,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了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的还是它们。”

正是“海鸥”,在儿子的心中建立起一个鲜活而深刻的自我形象。这一积极的人生意象,无疑给了儿子的成长以极大的动力和激励。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有着真正的教育学修养的父亲。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因此,每个孩子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节奏。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与人是不可比的,在生命的尊严上,在主体的人格特质上,在每个孩子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上,那种类似于二大于一的机械和僵化的比照是残酷的、违背人道的。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现实中,这种拿孩子的生命尊严当做物来比照、称量的现象可谓俯拾皆是。这位父亲的智慧,正在于以他的人生阅历背景和对儿子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的生命热情,巧妙地消解了、超越了对生命成长的相对比照。儿子在成长,儿子在进步,儿子在发展,而且发展正以加速度的方式挺进着。这就够了!生命越是处于加速度的发展状态,它就越加需要一种内在尊严的支撑和关切。

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是海鸥,是的,你不是别的,你就是海鸥!在生命成长的起始阶段,你可能比别人飞得慢点、飞得累点甚至飞得笨点,但那不是你的错,因为你是海鸥,这是你飞越重洋的必然特质。

但是,请孩子相信,只要努力着,憧憬着,最终驾驭长风、直上云霄的一定属于海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