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好的故事书(作家励志故事榜单 | 真故2022年最值得阅读的10篇故事)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某部分留在了2022年,坚硬的、疼痛的或不可触碰的,以至未来许多年,人们会一次次回望这一节点。
怀抱注目并记录时代的细小衷心,真故在过去的2022年一直努力试图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意味着什么。这些文字堆积如石山般巨大,却仍只是这沉重一年的一小部分,一些切面。在大雪天里,《疫情三年,疲惫的燕郊通勤族》写出一群人的生活折磨;《被裁员的猫》以动物的视角看见企业的生死,倒闭、裁员,风急浪高;《厕妹们惹毛了一位普通妈妈》瞥见05后网络生态的阴暗一角,延伸出亟待解决的社会恶疾。如今这些叙事已成为2022年的部分记忆浮标,是昨日种种的节点,并延伸至将来的全部时间。
真故未来将继续跟随人们的记忆,书写不能忽视的真实。为此,真故编辑部票选出2022年真故最值得阅读的10篇稿件,并给出推荐理由。新的一年,与我们一起,凭借故事再度深入世界。N0.1《郭刚堂,以后每天都要笑一笑啊》
被拐的孙卓决定回家,孙海洋家度过了一个最热闹的年,相比之下,郭刚堂的春节稍显落寞。寻子24年,郭刚堂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失孤》,2021年,他的儿子郭振终于被找到。种种原因,郭振选择留在养父母所在的河南。历尽劫难的父亲郭刚堂,在短暂的松弛后,又以自己的克制与隐忍,小心翼翼地守护孩子。撰文:罗兰/编辑:一一
郭刚堂,以后每天都要笑一笑啊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2MjA4OA==&mid=2247548690&idx=1&sn=ebf503cd341267071ff017e3dd81e6bc&chksm=9711fe55a0667743395a682ebfd26587417bc9882c8e34a3941291331db6ca0de26a75105148&scene=21#wechat_redirect罗兰
和郭刚堂相处的两天一直在路上,我和他一起,从聊城出发去河北贩卖蔬菜。找到被拐多年的儿子后,他终于能安下心来谋一份长远的生计了。
我们的交谈随处发生:卡车里、小饭馆里、批发市场的简陋旅店中。为了保护儿子,郭刚堂严守着关于他现状的一切细节。而我想知道的是,他如何接受儿子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最终,从他的言行里,我得到了某种或许不够直接,但我认为是更根本的答案。
相处的第二天下午,郭刚堂开着那辆他用来运菜的小车,带着我行驶在聊城的大街上。冬日的阳光透进来,他突然说,等到退了休,想弄辆皮卡,带妻子出去到处走走,“男人就该开那样的车”。他的表情和语气雀跃又向往,像个大男孩。在那个压抑多年的父亲的身份下,这大概是外界很少能看到的他。我的心情也跟着鲜亮起来。
郭大哥,祝你早日开上你的皮卡啊。
雷军
当生活出现漏洞,口子就只会撕扯得越来越大,血肉模糊。这个故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去写儿子失而复得的喜悦,也没有去铺陈苦难,而是聚焦在郭刚堂“学着笑”的过程。27岁之后,他人生原本的轨迹就被硬生生转向了,一切都得重新学,学着接受现实。而这矛盾的现实在儿子被找到的那刻才真正进入高潮,他还得持久忍耐,小心翼翼地维持某种脆弱平衡。
“属骆驼的”,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喷薄而出。
N0.2《疫情三年,疲惫的燕郊通勤族》
燕郊通勤族往返于河北与北京,在疫情这三年里,他们需要接受两地防疫政策,小心翼翼往返公司与住处。有时衔接失措,他们就只能悬置在检查站,或者是受阻于一场大雪。发布这篇文章时,燕郊通勤族是一群惊鸟,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便分作两拨,一些人急于回燕郊照顾家小,一些人杀回北京只为保住工作。疫情三年,疲惫的燕郊通勤族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2MjA4OA==&mid=2247549739&idx=1&sn=9d5c4e2d47933dd48b77a7c4b9a86861&chksm=9711c26ca0664b7aade8e38344149b74a00ffddc38002796f31b2ddbc643ad3ace6c378b973a&scene=21#wechat_redirect撰文:罗镇昊
罗镇昊
燕郊素有“中国睡城”之称,为了享有镇级房价和北京资源的人安家于此,白天进京上班,晚上回燕郊生活。它是典型的双城通勤地区。
除此之外,燕郊还有另一个身份,首都北京的护城河。一旦风吹草动,这里必须最早做出行动。防疫环境下,双城通勤族被迫游走于不断变化的政策当中。
这是一篇常见的群像式写作。通勤族们的故事放在结构中,每个段落都用一个小标题凝聚起来。为了让稿子变得生动,必须让受访者细致地还原当时的场景和动作。
然后你会发现,那些他们觉得习以为常的遭遇,其实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吴向娟
疲于奔命的燕郊通勤族,是无数双城生活人们的缩影。燕潮大桥每每放出封控的消息,就有一群生活在燕郊的人慌忙逃窜前往北京,否则他们极有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故事细节抓取准确,读来毫无混乱、冗余之感。这些逃亡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收入高低不同,在潮水之下,都如同蝼蚁一般无力。
N0.3《死亡课没有高分》
2017年起,南方科技大学的袁长庚老师开了一门通识选修课“理解死亡”,想带学生“在历史和世界的纵横图景中理解死亡,并重新审视自我、他人、社会与时代”。这门课上了4年,有学生从中学会了思考生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处境。可时代气候、校园环境、学生心态都在剧烈变化,课程的活力被慢慢削弱,行将终结,这一切令袁长庚感到挫败。
不过,这门课的影响依然存留在不少学生身上,并随着他们的思考和行动发散。死亡课没有高分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2MjA4OA==&mid=2247550344&idx=1&sn=2992407e113e3af22f92bbe9bb245e4e&chksm=9711c4cfa0664dd945c5d22c99f6dda410bcecf574563d1dd6fa3c1d526388b395dfe573a0f7&scene=21#wechat_redirect撰文:罗兰
李点
三年前的冬天,李文亮医生去世,我看到新闻后顺势点进了他的微博,哭了整晚。他是这么鲜活的人,关注明星和水果,句子后面总带着emoji,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接着,我恍惚间想起刚刚看到的新闻,那种落差感把我的心砸得稀碎。
疫情这三年,我们绕不过去的命题就是如何看待死亡。而这篇文章,用一堂死亡课带出了袁长庚老师和学生们的生命故事,以此为切入口让我们进入死亡命题。
很多去上死亡课的学生不是真的经历了死亡、失去,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有人卡在工具理性里,为追女孩制作excel表格;有人卡在内卷的怪圈里,把时间都花在刷成绩单和履历表上,而疏远了周遭。死亡课让他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复杂,进而拥有了生的力量。
佟畅
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对死亡避讳、忽视、甚至消解。理解死亡,是一门需要后天学习的功课。在南方科技大学,曾有过这样一个课堂,老师袁长庚带领学生拆解了一个个关于死亡的词语,解读其背后隐藏的社会联结。自杀,艾滋,空难,屠杀,牺牲……死亡并非纯粹的个体事件,而是一个个社会议题。
或许,重读这篇文章,会给当下身处阴霾与哀痛的我们带来慰藉,也能解答一些困惑与追问。
正如文章所传达的,如今被无物之阵逼到角落的我们,可能格外需要向身边的人投去目光,拥抱、联结、相互支持,在直视死亡的巨大阴影后,一起做一些微小的抵抗。
N0.4《长春大学生忘记了春天》
非必要不出寝室,一日三餐由志愿者送到门口,上厕所排队,不能洗澡。长春大学生的封闭生活到发布文章时,已持续了40多天。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2MjA4OA==&mid=2247550620&idx=1&sn=c416cec54f5924b2fb15132a3951d47e&chksm=9711c7dba0664ecd0f3bc42e286365edd81755dfb908541c58b819469c518aa30e2eda6d2ba5&scene=21#wechat_redirect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2MjA4OA==&mid=2247550620&idx=1&sn=c416cec54f5924b2fb15132a3951d47e&chksm=9711c7dba0664ecd0f3bc42e286365edd81755dfb908541c58b819469c518aa30e2eda6d2ba5&scene=21#wechat_redirect撰文:罗镇昊
李点
其实不是忘记,而是受制于某种力量的学生们失去了春天。这是一段荒诞,乃至残酷的经历。
文章复原了长春大学生40多天封控生活中的细节:同学们为去5米之外的厕所,需要排队两小时;吃饭要开盲盒;因为不能去公共浴室,女孩儿们只能在厕所用热水壶泼盆等等。学生们在最为好奇的年纪被封在校区,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故事的结尾,一个为了抓住春天尾巴的同学,不惜违反规定去拍了花。迎春花、杏花、樱花,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与此前所描绘的冰冷细节形成对峙,让我在残酷的意境中久久不能自已。
吴向娟
为日常生存所累的长春大学生们,只能透过小小的四角窗窥到几枝发芽的叶子,早忘了春天该有的景象。
作者以细腻但有力的笔法带读者走进了被封控的校园,学生们无声的哀喊似乎就回荡在耳边。文中以“春天”这一意象作为希望的象征,给人以处于阴沟窥探光明之感。以一个学生仓皇短促的探索春天而后失败的经历作为结尾,读来十分荒诞,却有万钧之力。
N0.5《被裁员的猫》
创业红火那几年,许多公司为了吸引员工,纷纷养猫,有的猫甚至还有工号、专属工位和进口食品。“司猫”在创业时代可谓风光无二。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遭遇困难,叠加疫情,许多中小公司发展无力,生存维艰,“司猫”不再拥有安稳优渥的环境。风急浪高,倒闭、裁员的消息步步紧逼,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其他,“司猫”们也沦落风尘中。被裁员的猫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2MjA4OA==&mid=2247555597&idx=1&sn=ac3fe4e4046a54d2639b55c3da4da7fc&chksm=9711db4aa066525c1deb4238583cb92388666f700329d6f9991bc7a27004c8dffdd0476f7f00&scene=21#wechat_redirect撰文: 宋春光/编辑:温丽虹
温丽虹
猫咪不懂人类加班,也不理解裁员,故事发出去后,读者在后台说从猫们的职业生涯,看到了星星点点创业的得意和失意。跟我料想的一样。大家领会了我们所感受到的。
我很喜欢的一点是,在这个故事里猫不仅仅是萌物,人类真的能从猫的身上看到自身命运的一些端倪。就像袍子不经意间掀开一角,露出了一截尾巴,人们借此想见了袍子主人的模样。
在“万众创业”口号响亮的一年,我身边许多同学和同乡被口号背后的机会感召着,扎入商海去开拓天地。创业潮高高掀起,之后撞上了疫情悄无声息地退潮。
在蓬勃的生和静默的死之中沉浮,打工人是沉默的。但是除了司猫,我们还能察觉种种端倪折射我们的命运。把种种拼在一起看,我们能看到自己置身的时代。
宋春光
起初听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和猫要怎么聊?
后来在和编辑老师梳理的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是以猫写人。我觉得这是一个精细的切口,同样在讲失业裁员,更换一种叙事逻辑后,反而能感受到不同角度的失落。
在城市中打拼的人渴求一种确定的温情,猫咪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它们不会说话,却像是知晓一切。创业红火那几年,很多公司养育司猫,给职工们提供情绪价值,成为吉祥物。同样,人类社会优胜劣汰的规则,投射在猫咪们的境遇里:养猫的员工离职、公司地址搬迁、公司消失、司猫失业。时代的繁盛给人带来一种掌控全局的自信,而当浪潮落幕,很多人才发觉,能抓住一块浮木已经算是幸运的。
就像最后有读者评论的:猫犹如此,人何以堪。
N0.6《我29岁,男,事发时就在那个烧烤店》
2022年6月10日凌晨,在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的烧烤店发生了一起恶性伤人事件,经网络发酵后引发全民声讨。海森(化名)当时29岁,案发当时,他和朋友们在烧烤店外用餐。根据通话记录,他在当晚2点42分报警。恶行对几位女性造成严重人身伤害,作为目击者的海森也陷入了漩涡,外界提问他“为何不见义勇为”的同时,他也反复追问自己: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去阻止暴行。
以下是他的自述:我29岁,男,事发时就在那个烧烤店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2MjA4OA==&mid=2247557255&idx=1&sn=e7e213e5e1d3ae5f635a89d2723cd584&chksm=971021c0a067a8d656d13525ec6a69e3eca2133557b2f8c8b1cbfe2da1e1d955ed2ee4876427&scene=21#wechat_redirect撰文: 宋春光/编辑:温丽虹
孙雅兰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后,在第一时间跟进,呈现出记录的最大价值。文章从一位旁观者的微小视角介入,剥开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层层肌理,也透露出旁观者的微妙心态,用轻巧的手法展现出这一恶性事件背后值得思考的地方。
武柏萱
在案发后,作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案发时的旁观者——29岁的海森(化名)。在他的口述下,我被代入到事件现场,随即感受到一种无助的痛苦。
就如他所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道无解的题”。
N0.7《母女》
82岁的杨本芬是一位素人作家。直到2020年,她才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秋园》,接着是《浮木》和《我本芬芳》。凭借对过往人生艰苦的思索,杨本芬揭示出深刻的女性主义命题,成为中国文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作家。杨本芬的女儿章红,同样是一名作家,她是母亲写作背后的第一读者、编辑。章红视母亲耄耋之年的成名为一个奇迹,她遇到一枚贝壳,发现里面蕴藏着珍珠,她拾起,日复一日地打磨,直到珍珠被世人所知。母女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2MjA4OA==&mid=2247558530&idx=1&sn=0b86a345769239c1d9fa847aaf641739&chksm=971024c5a067add34a18d7bc6a7d56713fa2c725ac6879340e92faf27d62feb8b2566d08c51a&scene=21#wechat_redirect撰文 :周婧/编辑:一一
雷磊
82岁的杨本芬或许是年龄最大的现役作家。她的写作经历如同传奇:常年在狭小的厨房写作,80岁才出版第一部作品,一跃而成畅销书作家。这更像是一个年轻人的励志故事,而很难发生在一个耄耋老人身上。
因此,编辑部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杨本芬背后那个人身上,谁在支撑她。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她的女儿章红就是那个人,章红是作家、也是编辑,她是母亲晚来成名的真正推手。女儿的部分意义,是支持母亲。到此,这个女性主义故事的雏形就浮现了出来。
佟畅
82岁的老人杨本芬在出版第一部作品时,人们惊讶于这位平凡的女人竟能书写出如此深厚而动人的文字。鲜有人知道,在她身后,有一位编辑将她引入文学的世界,一点点为她的文字打磨出光芒。这位编辑就是她的女儿章红。
读这篇文章时,我时常想到我的姥姥。我的姥姥和杨本芬有着相似的出身,多年来在为家庭奉献中有些“卑微”地活着。但她一直有着一颗渴望美与书写的心。她很喜欢外出旅游,回家后会在孙子用剩下的小学作文本上写游记。而她的丈夫却只希望她留在家照顾他,不要再出远门。
回老家翻读姥姥的游记时,我升起一股强烈的愿望,我想要将她的文字整理成册。后来读了《母女》,这股愿望得到了更深的确认。我想,作为写故事的人,如果没能帮助最爱的人发出心底的声音,那简直是最大的怠惰与罪恶。
我想,也许书写的意义就在于,它能穿越一切压迫与抑制。无论何种身份,执笔的那刻,即能抵达真正的自由。
N0.8《清华有个特普通奖学金》
清华大学是高考胜利者的聚集地,每年特等奖学金竞争被称为神仙打架。可就是在这片竞争激烈的校园里,诞生了一个“特普通奖学金”,目的是奖掖沉默的大多数。撰文: 曹旺祺 /编辑:孙雅兰
孙雅兰
清华大学的学生自主操办了一项特普通奖学金,目的是与学校官方推出的“特等奖学金”形成对照,反对“优秀”的统一标准。这吸引了我们的兴趣。
作为国内最受瞩目的高校之一,清华内部的高考胜利者云集,聪明勤奋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将他们放在一个互相比拼的环境下,产生了不同效果,一方面是竞争白热化,内卷不止;另一方面是一部分人开始退出游戏,反思现状。
特普通奖的宣言很打动人:“又不是每个人都平步青云”、“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拿特奖”。这是一个关注光环之外大多数人的奖项,更是一起反思教育目的的行动。
吴寻
“卷”字当道的时代,承认普通似乎成为一件羞耻的事,松弛被视为闲散,不参与竞争被视为懒惰,为何非得把自己像螺丝一样拧死?特普通奖就是鼓励人的普通,或者说,允许人的普通,其内核与整个时代环境深度勾连。
社会价值不该如此单一,参差多态,才是健康的。
N0.9《新闻报道了一个不知道去哪儿的年轻人》
想出去走走,结果一走就走了48天的年轻人李成(化名),在2022年的夏天成为了一则都市新闻的主角。临时起意,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他出了城市走向人迹罕至的山林,从重庆走到了成都。
漫长的徒步过程中,22岁的李成遇到过年轻人、乡村老者和执勤民警。他们问李成为什么走,李成绞尽脑汁,发觉自己也不知道。撰文 :周婧/编辑:一一
吴寻
很多决定,往往不是思考带来的。枯燥的流水线工作,造成他生理反应,呕吐,所以出走。这不是思考的结果,不是反抗,也不是某种意识觉醒。仅仅是因为身体不适,就让他走,让他重获自由。在一个强调思考性的社会,身体性是最易被忽略的,人人都被异化成不会喊累的生产机器。直到有一天,身体自己有了反应。至于走到哪,谁又有明确的目的呢。
宋春光
这篇文章发出时,我正好由于疫情取消了到另一个城市参加朋友婚礼的计划。当自己的身体被桎梏在一处,我格外羡慕故事主人公李成,他虽然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哪儿,但确定自己一定要出去走走,并付之行动。
文章开篇从呕吐的反应写起,人人都熟悉这种从胃部翻腾起的不适,我们走进李成的生活:在流水线周旋、找工作不顺。时常侵扰他的呕吐感促使他马上上路,远离城市、工作、人群。李成翻过高山,吃青草充饥,头脑放空,走在烈日和月光下,整个人轻快起来。他用走路的本能抵御呕吐,这是一种精神的朝圣。
过去三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压制着心里的欲求,或许是一场旅行,或许是一次见面。作者将李成的故事记录下来,实际上是对一代人精神世界的侧写,切口轻巧,却无比生动。
N0.10 《厕妹们惹毛了一位普通妈妈》
在05后未成年群体中,一种名叫 “厕所文化”的隐秘暴力正在蔓延。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在不同的动漫、游戏等作品衍生出的圈子里,以匿名、不审核投稿的方式无所顾忌地谩骂、羞辱他人。这些圈子被使用者们称为“厕所”,部分长时间流连于此的未成年人也自称“厕妹”“厕弟”。在“厕所文化”中,被攻击的对象也多是未成年人,他们涉世未深,极容易在被攻击后产生自杀、厌学、厌世等念头。
许兰(化名)是一名长期在北京工作的母亲。今年8月底,她15岁的女儿鹣芝在长期经受网络辱骂和污名后,选择向她求助。为制止侵害,许兰选择为女儿挺身而出,和厕所文化的攻击者们交锋。
当许兰真正卷入女儿所遭受的网络攻击时,却发现自己的逻辑与思考都在渐渐失效。撰文: 宋春光/编辑:温丽虹
温丽虹
一开始的线索是一位网名叫“依奈”的女孩,据称因被同龄人网暴而直播了自己坠楼殒命的全过程。春光从她生前的经历探去,回来后跟我讲述了一个名为“网络公厕”的地方。
在互联网公厕活动的,大多是十五六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自称“厕妹”“厕弟”。这里随时可能组织一场声讨或者对骂,组织者为此在互联网上招兵买马,参与者引以为豪的是他们花招百出的骂人方式,把这当做一种语言艺术膜拜。只可惜,这种倾泻表达个性的方式,最终导致了一个生命坠亡。
那时候我们在想,这些被互联网公厕文化谩骂的孩子为什么会走到绝路。这种心情可能是大人们难以真正理解的,因为我们的世界很大,无理由的谩骂翻个白眼就可以抛诸脑后了。
但是对于尚未走出高中的孩子们却不是如此。他们的世界还很小,交际圈也很小。身边的同学、虚拟世界的网友和同好就是所有。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只有谩骂和指责,十几岁的年纪,感觉自己人生过早背负了污名,这样的心理压力可以想见。
张天逸
现实早已不是年轻人的故乡。我们儿时觉得新奇的网络,在他们出生时便已成为当代史的构成部分。被互联网文化持续滋养,在虚拟空间里野蛮生长,千禧一代游荡于充满神秘、自由和刺激感的赛博世界之中。
在这个时代,相比于现实世界里那些老生常谈的传统叙事,赛博世界里的矛盾冲突或许更值得书写。《厕妹们惹毛了一位普通妈妈》则是兼顾表现了现实的亲情、正义和赛博的暴力、无序,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给读者一种在两个世界间不断穿越的快感。
当然,这篇网络纪实本身也是一次绝佳的隐喻:漠视规则的社区,飞来横祸的良民,相信法律的母亲,没有结果的案子,还有不顾对错的乌合之众。其实,《厕妹们惹毛了一位普通妈妈》真正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抓住什么,并拥有一个怎样的时代?
- END -
评论区留言,说出你与真故有关的2022年回忆,或提名你心中的真故年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