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笨小孩》歌词(刘德华的励志故事“笨小孩”刘德华走红40年:他的故事,藏着普通孩子走向成功的秘密)
大年初一,电影《奇迹·笨小孩》上映,易烊千玺饰演的主人公景浩,为了让妹妹过上更好的生活,集结了一群普通人创业,共同追逐幸福。
用世俗点的眼光来看,这群人要钱没钱,要能力没能力,完全就是一群“老弱病残”“残兵败将”,这样一群人也能创业?
可他们硬是用自己执着的“小强精神”,证明了“笨小孩”一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图源网络,侵删
值得歌颂的从来不是奇迹,而是生活中每一个不放弃努力,不放弃追求幸福的你和我。
这也是电影从最初的《奇迹》,改名为《奇迹·笨小孩》的原因。
从一个个不被看好但幸福成功的“笨小孩”身上,身为家长的我们或许能够发现一些帮助孩子走向幸福成功的底层逻辑……
走红40余年,
最大的天赋是坚持
《奇迹·笨小孩》的宣传主题曲《还是笨小孩》改编自刘德华那首经典的《笨小孩》,治愈的歌词鼓励过无数失意落魄的人。
而这首歌,也正是他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1981年,很平常的一天,刘德华出现在公众视野。
迄今为止,他已经从业40余年。
在前段时间“刘德华出道40周年”的视频里,刘德华表示:
“该庆祝的,不是自己红了40年,而是庆祝自己身为一个普通人认真工作了40年。”
图源网络,侵删
在我们眼里,天王得多么光鲜亮丽,但刘德华对自己的评价却是:
“我也很笨,我做一件事也需要练习很久,你们看到的每一幕,只是一个叫刘德华的普通人,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的结果。”
40年前出道做艺人的刘德华,背景出身普通,也并不算天赋型选手;那时候有一个说法是:刘德华跳舞不如郭富城,唱歌不如张学友,演戏不如黎明。
他演过很多烂片,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哪部戏好,干脆就多接一些,但每一部都认真对待:
拍《神雕侠侣》,他把金庸写的书啃了个遍;
拍《鹿鼎记》,他翻史书反复研究古代礼节;
在《风暴》里,为追捕悍匪,他把自己吊挂在车外;
不到迫不得已绝不用替身,演跳楼的戏份摔到脚骨骨裂……刚开始向歌坛进军时,业内大佬嫌弃他“唱的烂”“作词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大成绩”,于是他就埋头苦练:
利用演戏的间隙躲在车里练习写歌词;
唱歌绝不允许自己看提词器;
即便如今功成名就,唱错一句歌词,他还是会懊恼自己五个月。他说:“哪怕只有五个人,我也会唱给你听。我要拼命唱到你笑,拼命唱到你哭。”
图源网络,侵删
到如今,他演的很多电影成为了经典,他的很多歌,让人一听就泪流满面。
正是凭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和认真,刘德华在演艺圈为自己争取到一席之地,即便娱乐圈更新换代速度如此之快,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天王顶流。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普通人:
持续努力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才华。
属于“笨小孩”的奇迹
生活里,我们见过很多像刘德华一样,背景天赋一般,靠着坚持和努力,成为行业佼佼者的普通人。
知名的比如一年365天,直播389场,疯狂试口红的李佳琦;
还有在名利来去之快的短视频行业,依旧不紧不慢龟速更新,但求精益求精的李子柒……
纪录片《行家本色》里,也讲述了很多在各行各业中做到顶尖的人物故事。
里面既有宫崎骏、高仓健这样的名人明星,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但绝对是业内大佬般的存在。
其中,有位机场清洁工新津春子令人印象深刻。
图源:纪录片《行家本色》
春子出身底层,从高中开始就做上了唯一肯雇佣她的保洁工作,一干就是23年。
这也许不是大家眼里那么有分量、受尊重的工作,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替代性很高。
但既来之则安之,春子抛开了一切外来剧情的干扰,专心做好手头的工作。
她经常蹲在地上,借着亮光观察地板是否有灰尘,再快步走过去,又要注意拖把不会碰到往来如织的行人。
图源:纪录片《行家本色》
她也能熟记80多种清洁剂的用法,看一眼污渍,就知道哪种清洁剂可以处理得干净却不伤器具表面。
图源:纪录片《行家本色》
对于同事们都束手无措的清洁死角,她甚至会发明专用工具,只为减少来往旅客生病的可能。
平凡的工作,也不去应付了事,每天,春子都如同大师般地雕刻着机场的每个角落;
偌大的机场,在她的手中,俨然成了一件令人欣赏的艺术品。
春子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越了保洁工的范畴,这个“笨小孩”靠着自己的坚持努力,已经成为了顶级清洁工,做到了技术监督管理岗位,带领着700多人的队伍。
正如电影《奇迹·笨小孩》中种种笑对生活的普通人,大家在复杂多变、并不理想的外界环境下,依然能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坚持奋斗,是实现理想永不过时的价值观。
主动坚持的秘密
为什么在这里讲这些业内大佬奋斗的故事呢?
因为每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获得成功,像这些励志的人一样去奋斗,在学习上努力,在兴趣上坚持;大人们也爱用这样正能量的故事去激励孩子。
然而,坚持这件事,真不是轻轻松松打点鸡血,或者来点心灵鸡汤就能做到的;这些来自外界的力量,作用性十分有限,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深有体会。
最重要的,是如何促使一个人发自内心主动去坚持。
从娱乐圈天王到国宝清洁工,为什么这些各行各业里的状元能做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那些在别人眼里就是受罪的“吃苦”,为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拨开一切外在因素,只看他们本身就会发现:
他们都无一例外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热爱,热爱的事业让他们获得了幸福感、价值感,并在一次次探索和体验中得到了胜任感。
这些感觉,辅助他们完成了不同阶段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指个体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个明确认知,能够将过去和未来、理想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自我统一起来,从而让当下的生活实践更有方向感。
如此说来,是不是只要我们帮孩子找到心中热爱,他们便能成为知行合一的人了?
在心理学上,“自我同一性”有四种状态:
自我同一性混乱:既没有发生探索也没有形成承诺,成熟度最低的时期。
比如低龄期的孩童,通常还不会去思考“我是谁”、“我以后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
自我同一性早闭:没有发生探索,但是形成了承诺。
例如在行医世家长大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就从小被灌输以后要当医生的理想。
自我同一性延缓:正在发生探索,还没有形成承诺。
例如青春期到了,开始思考人生、陷入迷茫并积极寻找答案的青少年。
自我同一性完成:完成了探索也形成了承诺。
也就是对“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相对清晰的答案。
自我同一性完成,当然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可现实是,自我同一性的4种状态并非绝对的、相互独立的,而是动态的、可变的。
比如中学时以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形成自我同一性;
考上好大学之后,又要探寻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才能成就自我同一性;
到工作时,又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找到兴趣和价值……不同的年龄因为发展任务不同,会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的思考,就像:
有些大明星最初进入娱乐圈,不为兴趣,只为糊口;
有的创业者一开始不为创造价值,只为赚钱;
顶级清洁工,也不一定是一开始就热爱这份职业。只不过在体验中、在探索中,不断收到的反馈信息让他们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
所以说探索自我,是一生的课题。
保护“不确定中的确定”
也正因如此,当我们听到育儿专家说“不要硬逼孩子走一条不适合的路,要发掘孩子的天赋和热爱”时,会立马觉得“找到娃的天赋兴趣也太难了,我不确定我娃到底热爱啥”。
自我同一性的可变性,再加上外界教育环境的各种变数,直接就把父母搞懵了,混淆了身为父母的任务。
拨开一切变量的迷雾,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完成自我同一性,离不开外界信息的输入、反馈。
这些信息如何得来?
需要身在其中的孩子,作为体验的主体,自己去探索、消化。
父母要做的,从来不是去找到孩子的天赋和热爱,而是保护他们持续探索的欲望不被磨灭。
而保护的最好方式——
就是在孩子说“我以后想做……”的时候,尽力给TA提供尝试的机会;
就是在娃尝试后发现这条路真的不适合自己时,把已知的事实信息和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但充分允许TA自己做选择。
最起码,在娃提出一个像是“天方夜谭”的目标时,不要先来一通嘲讽否定,灭了TA心中的小火苗。
世上没有一个笨小孩,只有一个个渴望探索的普通人;区别只在于探索是持续了,还是停滞了。
这便是在一切不确定中,我们能够确信的事,也是娃追逐幸福和成功的路上,父母能提供的最好帮助。
作者介绍: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