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不顾一切(动物励志故事盘点那些令人深信不疑的不顾事实的动物故事(三))
在课本或课外书上,你总能看到一些动物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励志,有的感人,还有的鼓励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并且在这些年,谁还没听过几个动物小故事呢。
刚上学的时候,你肯定听过这样的说法:
不要当人群里又蠢又倔的“犟驴”,要当敢闯敢拼的“千里马”;
如果选择了安稳的工作,就会有善意的警告:小心成为“大米缸里的老鼠”。
还有,不要当待在枯井里面目光短浅的“青蛙”,要当勇于乘风破浪的“海燕”……
这些故事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都和动物有关; 都揭示了某个重要的人生哲理; 都是老师爱讲的故事。
曾几何时,我也被这些理论唬得一愣一愣的。
不过今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些故事,真的是真实的吗?鲇鱼效应,据说来自于北大西洋渔夫的捕鱼小秘诀:在鲱鱼桶里放一条鲇鱼。至于原理,据说是因为活的鲱鱼比死的贵,但鲱鱼懒在桶里不愿意动,经常懒着懒着就懒死了。这时,放一条精力旺盛的鲇鱼在桶里到处乱窜,就会让懒惰的鲱鱼们被迫翻涌起来,最终活着上岸,卖出比死鱼贵好几倍的价格。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不过,稍有生物学知识储备的读者已经发现了问题:鲱鱼生活在近海,鲇鱼则生活在河里。两种鱼放在一起,桶里到底灌咸水还是淡水啊?其实,非要双鱼同桶也行:确实有少数几种鲇鱼生活在咸水中。不过鲇鱼虽然看上去老老实实的,却是种特别凶猛的杂食性动物,不仅小鱼小虾,泥鳅、鲤鱼和鲫鱼,也是它的盘中餐。因为吃得好,饭量又大,鲇鱼可以长到特别肥,而且它有须无鳞,肉质紧滑,是绝佳的蛋白质来源。如果活的鲇鱼和鲱鱼在桶中相遇了,那么鲇鱼一定会特别开心。
假设我们强行将鲇鱼和鲱鱼放在一个桶里,并把鲇鱼嘴巴封起来让它害不了鱼,那是不是就能顺利实现“鲇鱼效应”呢?对不起,也不可能。鲇鱼效应的假设是,一条横冲直撞的鲇鱼,能让懒惰的鲱鱼群活跃起来,实现续命的目的。但如果你养过鱼,或者短暂地喂养过待宰的活鱼,那么你一定知道,鱼命在于静止。狭小空间内的剧烈活动,会极大消耗水中的氧气量。没有氧气,鲱鱼很快就会一命呜呼。相反,它们静静待着也能活很长时间,实在是不需要鲇鱼来横插一脚。
这个故事最尴尬的一点在于,绝大部分讲述者都把故事背景放在挪威。但是,北大西洋没有鲇鱼(咸水鲇鱼也没有),挪威人也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而在英文网站上搜索“鲇鱼”和“鲱鱼”,绝大部分结果却都和钓鱼有关。唯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罐头里的鲱鱼能不能当钓鲇鱼的鱼饵?没错,这是一则中国人编出来骗自己人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要把故事背景设在挪威,主角又是鲱鱼。可能只是因为挪威足够远,鲱鱼又有一些异域风情吧。
鲇鱼效应是“假洋鬼子”,但接下来要讲到的“老鹰把孩子推下悬崖”,则是如假包换的伪纪实。
老鹰把孩子推下悬崖的内容说得是,据说老鹰称得上是鸟类中的战斗机,但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蕴含着滴血的悲壮。当它们还是雏鸟时,就要经受残酷的训练,父母会把它们从悬崖上推下去,胆小的雏鸟会被活活摔死,只有努力扇动翅膀才能存活。并且为了让孩子早点学会飞行,老鹰父母还会把孩子的翅膀折断。只有摔断翅膀、让肌肉充血,幼鸟的翅膀才能更结实、才能学会飞行。在经过一系列的训练之后,活下来的雏鸟便迅速学会了飞行。
但实际上,老鹰每年只繁殖一次,每次只产一两枚卵,好不容易孵出的孩子,它们又怎么会把幼鸟推下悬崖?
在巢穴里,雏鸟会自己拍打翅膀,锻炼力量;父母不会逼迫它,而是耐心地给予食物和保护。十至十二周后,雏鸟的羽毛发育完全,它本能地学会了飞行,接下来几周它会在巢穴周围徘徊,向父母学习捕猎技巧,做好充分准备后才真正独立。
除了这些,人类还往往会将一些动物的行为放大,并赋予背后的意义。但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比如有种说法是,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头扎到沙子里,假装自己看不见。但其实,作为一只敏捷而凶猛的大型鸟类,鸵鸟在遇到危险时要么会隐藏自己,要么就迈开两条大长腿远远跑开。
如果被发现又避之不及,它会勇敢地上去打一架!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见什么的,不存在的。
另外一个迷思是,旅鼠在迁徙的过程中会集体跳海自杀——通过自杀,它们控制着种群数量,维护着脆弱的生态平衡。描写旅鼠这种神秘仪式的文章《旅鼠之谜》,甚至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
但其实,这种萌萌哒的小动物,完全没有自杀的倾向。纪录片里所谓的“集体自杀”镜头,其实是拍摄人员为了剧情效果而造出来的。而且,就算想自杀,跳海也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旅鼠会游泳。
还有一些更加离奇的故事,什么乌龟会脱下自己的背甲然后换壳重生、沙漠龙猫在旱季来临之时会为了找水而跑上几十里,不吃不喝最后因劳累过度而死去。这些既违反自然规律也不符合动物习性,简直是乌龟听了会沉默,龙猫听了想自杀。
这么明显的假故事,为什么还有许多人相信?
与其说是好奇大自然,倒不如说,是人类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同类”。遇到困难喜欢逃避的,不是乌龟而是人类;沉溺在深邃枯井中目光短浅的,也不是青蛙,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一边把自己的不聪明合理化,一边警醒自己:千万不能这样啊!自省是优秀的品质,不过,就别拖动物们下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