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电影中国女排英语怎么说(励志的故事简短《中国女排》,大概是最励志的女性故事)

总有更年轻的人们顶着“中国”两个字走上运动场,演绎新一段传奇。体育,是我们永恒的青春。

“第一次现场看中国女排比赛是在1978年,曼谷亚运会。18岁的郎平第一次亮相国际大赛。那时候坐在场边的我16岁。现在我快60岁了,准备开拍中国女排的故事。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中国女排的故事要被拍成电影了,导演陈可辛在微博上感慨着他与排球的缘分。那时,场边的陈可辛十六岁,场上的郎平十八岁,刚刚入选国家队。

主演的人选也确定了一个——郎平将由巩俐出演。看了导演和主演的名字,不少观众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有了陈可辛和巩俐,这部将于明年上映的电影,想必不会太差。

陈可辛观赛的第二年,1979年,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仅仅一个月后,中国女排就在香港举办的亚锦赛中首次击败日本女排,完成冲出亚洲的目标,第一次站上亚洲之巅。不知道那一年,那个香港少年还在不在台下。

郎平、陈可辛、陈忠和 图/中国女排官方微博

距离今天,整整四十年了。

那时候,作为观众的陈可辛和作为运动员的郎平,恐怕都不会想到,围绕这支队伍的传奇,将会延续四十年,如此的长久、耀眼、牵动人心。

《中国女排》将要开拍的消息自然引来了无数关注,不少观众对这部电影满怀信心,希望陈导能将其拍出《中国合伙人》的质感。

不过说实话,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和几位企业家的创业人生比起来,中国女排的沉浮起落是一段更加磅礴的经历。

2016年奥运夺冠后,中央台这样报道女排精神。

曾经挥洒汗水和泪水的运动员、教练、对手,甚至是关心女排的观众,都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想要把这一切压缩进短短的一部电影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实在是一个太长太长的故事。

郎平的“第一块”金牌

陈可辛初识中国女排的那一届亚运会上,中国女排的教练是已经上任两年的袁伟民,正是他看中了弹跳力和身体素质俱佳的郎平,将她召入国家队。

1978年12月10日,曼谷亚运会的第一天,也恰好是郎平的生日,这个身高一米八四的小姑娘第一次走上国际大赛,就表现亮眼,帮中国队战胜韩国队。

很多年后,在郎平回忆里,当时比赛结束,有香港记者送给她一个笔筒,祝她生日快乐,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收到生日礼物。

“铁榔头”

在最终的决赛场上,中国队败给了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队,得到了一块银牌。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苏联、古巴和日本女排轮番称霸国际赛事。中国队击败日本队,还要再等一年。

巧合的是,中国队在香港夺冠的1979年,一部关于女排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播出。后来,这部热血漫画风格的体育剧漂洋过海,恰好赶上中国女排“五连冠”,随即在中国引发收视狂潮。

剧中的小鹿纯子坚持排球梦想,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深深感染无数中国人,其中还包括一个十几岁的杭州少年,他叫马云。

这部剧在中国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时隔多年,一声“晴空霹雳”,还是能唤起许多中年人眼里的青春光芒。

《排球女将》中有“晴空霹雳”和“幻影旋风”的必杀技。

2016年8月,巴西里约,奥运会决赛,场上奔跑跳跃的女孩子们早就换了一批面孔,郎平依旧坐在台下,她的身份是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中国姑娘们实现逆转,最终以三比一的比分战胜世界劲旅塞尔维亚 ,摘下一枚奥运金牌。

郎平两度执教中国女排,这是她作为教练,拿下的第一块奥运金牌。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

也就在这一届奥运会之后,即便是平时不怎么关注女排的观众,也记住了好几个姑娘的名字:惠若琪、张常宁、魏秋月,当然还有那个异常出色的主攻手朱婷,根据赛后数据,她一个人几乎担起了全队半数的进攻。

难怪有人说,坐在场下的郎平一眼望过去,朱婷身上都是三十年前“铁榔头”的影子。

郎平带出来的这支中国女排,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具亲和力的一届。这群年轻的姑娘打扮靓丽,发言轻松,不拒绝综艺和代言,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排球之外的日常生活。

同前几代运动员身上背着沉重的英雄情结相比,她们在很多时候展示出来的一面,都与所有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没什么分别。

惠若琪实力不凡,常出现在“人气运动员”的榜单中。

1978年败给巅峰时期的日本女排后,有球迷给中国女排写信,把郎平称为“不成器的北京4号”,这让年轻的郎平羞愤不已。

而到了去年的世锦赛,中国女排以铜牌收官,多数人的评论变得充满人情味:“姑娘们不容易”“转型期要多包容”“理解郎指导”。想想十年前的刘翔,观众回归平常心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时代终究不同,几代人也终究不同。但不变的一点是,在中国女排身上,我们总能够看到不灭的希望火焰。

起落浮沉:中国女排四十年

四十年,足以覆盖一个人生命中最富精力的年华。而如果把中国女排比作一个人,那么过去的四十年,就是她从蹒跚学步到飞奔向前,从沉寂到再次爆发的历程。

1951年,中国组建了最早的女排国家队,随后的二十多年, 一直是中国女排摸索发展的阶段。1981年,电影《沙鸥》上映。在这部电影里,主人公经历了自身伤病、失去亲人等种种磨难,最大的愿望是中国女排能够获得亚运会冠军。

导演和编剧一定没想到,在电影上映的同年,中国女排在举办于日本的第三届世界杯上七战全胜,拿下了足篮排三大球中第一个世界冠军。

1981年11月16日,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

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根据统计,截止到夺冠的1981年底,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纪念品超过了三万件,各种报道铺天盖地,“女排精神”成为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新词汇。

随后,中国女排相继在1982 年秘鲁世锦赛、1984 年奥运会、1985 年世界杯和 1986 年世界锦标赛上夺冠,创下了五连冠的纪录——这也是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

时隔三十多年,仅仅是再次列举这些战绩,都足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到震撼,当年国人的激动可想而知。整个八十年代,“女排”两个字成为一种昂扬的精神图腾。

过去的热血与今日的沸腾

在所有传奇故事里,英雄总有退场时刻,老女排成员也总有退役的一天。

八十年代的尾声和整个九十年代,是中国女排辉煌过后的第一个低谷。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传统的培养机制和训练体制逐渐落后,和足球、篮球相比,中国排球迟迟没有开始职业化,在世界强队纷纷崛起的时代,中国的女排运动竟然一度萎缩。

十几年的低谷,倒也恰恰孕育着下一座高峰。

2000年兵败悉尼奥运会,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年人陈忠和走马上任,开始执教中国女排。四年耕耘,一朝登顶,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在决赛中逆转战胜俄罗斯队,时隔二十年,再次在奥运会夺金。

黄金一代的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

今天回望,这支被球迷称为“黄金一代”的女排中的很多名字,已经显得陌生又熟悉:刘亚男、冯坤、周苏红,还有高个子的赵蕊蕊。时光流转,代际更替,这既是体育比赛的残酷,却也是体育比赛生生不息的魅力。

2009年,陈忠和卸任,黄金一代的队员也随着年龄增长渐渐离开了赛场,随后又是四年的低落期。2013年,五十三岁的郎平从广州北上北京,正式出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

再之后,就是你我都熟悉的故事了。

体育的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

郎平出山之前,还经历过一番纠结。

陈忠和卸任的2009年,恰好也是郎平离开美国女排教练岗位,回国担任俱乐部教练的一年。中国女排的四年低谷,郎平一定是看在眼里,但面对媒体,她从不松口:

“别老盯着我,我都已经是老太太了。”

排管中心几乎“三顾茅庐”,劝说郎平,并且承诺给她最大程度的自主权。老女排的队友、时任四川体育局局长的朱玲也劝郎平:“中国排球真的不能再这么沉沦下去了,你赶快出来吧。”

在竞聘开始之前,还传来了另一位老女排队员陈招娣去世的消息。不知道数次前去探望老队友,是否也勾起了郎平的记忆?

郎平也曾指导美国队

最终,2013年的春天,郎平还是坐上了竞聘的席位,而且不出意料地当选。

很多人不知道,2013年已经是郎平二度出任中国女排的教练了。1995年,在伯乐袁伟民的力邀下,郎平就曾回国任教。她带领中国女排拿下奥运会银牌和世锦赛亚军,但始终未能再回到世界冠军,三年后,郎平辞职。

作为运动员的郎平是顶尖的,而她教练生涯的传奇程度也毫不逊色。

时间退回到1986年,郎平带着一身伤病退役,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行政职务,远走美国,自费留学。用她的话说,就是“不能再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 ‘一无所有’”。

郎平和女儿

在大洋彼岸,她真的过上了一无所有的生活。不仅荣誉清零,生活水平也一下子掉下来。为了省钱,郎平上学的午餐常常是自制三明治,这位前世界级运动员甚至给夏令营的小孩子做排球教练来挣生活费。

凭着自身努力,郎平后来一直做到美国女排的教练,并且带领美国女排拿下了北京奥运会的银牌,那一年,站在郎平对面的是低迷的中国女排,距离她率领中国队重夺奥运冠军,还有八年。

时至今日,应该不会再有人质疑郎平对于中国女排的意义。说起中国最优秀的教练,她几乎是所有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名字。除了传统的拼搏精神,她还给女排注入了一种职业气质。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在荣誉涌来的时候,郎指导总是最冷静的一个。

相比之下,2004年女排中兴的核心人物陈忠和则人如其名,无论是外形还是执教风格,都温和低调不少。

陈忠和呈现了和郎平不一样的风格。/ 新华

如果说女排精神是被不断丰富的,那么专注和奉献就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

郎平出任美国主教练的时候,河南周口的朱婷还不知排球为何物。这个农家女孩十多岁就长到了一米七的个头,但人很瘦,三餐都在单调的面条青菜间重复。

因为家里穷,一个抉择摆在朱婷面前:要不要去南方打工。最终,她坐着父亲的农用三轮车来到周口体校,从此,中国南方的工厂里少了一个高大的北方姑娘,而排球场上多了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

“我不太愿意用朱婷和我来相比,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要求运动员能力更高,其实朱婷的进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郎平对她的评价,既是谦逊,更是爱惜。

很多人说排球改变了农村女孩朱婷的命运,其实,与其说改变朱婷的是排球,不如说是坚韧和拼搏把她送到了今天的位置。

朱婷在比赛中扣球。/ 新华

和朱婷不同,外形靓丽的惠若琪家境优渥,人气颇高的张常宁则来自排球世家。但站在球场上,一分一分地争夺,一次次跳跃和呐喊,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姑娘似乎又从来没什么分别。

所有宏大的体育故事,终究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人的故事组成。没有历代女排人的付出,也就没有今天女排的高度。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萌芽、热烈、呼喊、奋进,中国体育的八十年代,有一种近似青春的气质。

那是中国女排站起来奔跑的年代,也是中国人呼唤体育英雄的年代,1981年的女排夺冠,更像是一个先声,开启了无数励志片式的情结。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沉稳射击,拿下中国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同样在1984年奥运会,体操王子李宁一举夺得三金两银一铜;1988年汉城奥运会,高敏从高台轻巧跃入水中,跳水女皇的名字传遍世界。

1984年奥运会,李宁获得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冠军。/ 央视网

1984年,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前夕,在媒体的一次调查中,百分之九十的日本人认为日本会获胜。赛前,中国围棋队预计,如果能够让日本顶级棋手小林光一出场就算表现及格。没想到中国棋手不仅逼出了小林光一,而且在聂卫平力挽狂澜下,获得了胜利。

当时中国棋手淘汰得只剩下聂卫平一人,对面还有小林光一、加藤正夫和擂主藤泽秀行三位超一流棋手。聂卫平每下一场,日本方面就要准备一次闭幕式——因为他们认为聂卫平必败。直到最后一场闭幕式,笑到最后的是聂卫平。

比赛当天,聂卫平没有穿西装,而是特意穿了一件从乒乓球队借来的运动服,上面写着“中国”两个字。

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聂卫平战小林光一。

这一切听上去,简直像是出现在电影里的情节。

在电视剧《排球女将》的开头,有这样一幕:小鹿纯子一次次高高跳起,拍打悬挂在横梁上的排球,父亲告诉她,打开球才有答案。终于到一天,排球被打成两半,一个字条飘落下来,上面写着两个字:东京。

那意味着更广大的世界,更伟大的荣誉,也意味着更多的磨难和艰辛。

体育场上,有关中国姑娘的故事,女排只是一个开头:中国女足、中国女子冰壶、中国女子曲棍球……在一些女孩困惑于自强的含义究竟是不是自己买口红之前,这些赛场上的女孩展现着从身体到精神最健硕昂扬的女性魅力。

当年,在绿茵场上奔跑的孙雯。

就如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中所唱,“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作为观众,我们见识了很多身姿,记住了很多名字,继而随同运动员一同老去,但总有更年轻的人们顶着“中国”两个字走上运动场,演绎新一段传奇。体育,是我们永恒的青春。

在女排运动员魏秋月退役后的婚礼上,郎平作为嘉宾送上祝福:“祝你们早生贵子,多生女孩儿!”全场大笑。

看来,关于中国女排和中国女孩们的故事,在未来,还会一直一直讲下去。

老女排的照片。

作者 | 曹吉利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