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李安关于电影的名言(李安的励志故事高考作文超级素材 李安——华人导演的翘楚)

李安——华人导演的翘楚

一、人物简介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祖籍江西德安,世界知名编剧、导演。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他从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却遭遇“毕业即失业”;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6年;40岁时,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然而他没有放弃自己拍摄电影的理想。

1995年,李安凭借英文电影《理智与情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进入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1999年,因执导《卧虎藏龙》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2006和2013年,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78届和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也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人导演和亚洲导演。

2001年,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2006年,获评《时代周刊》“世界的一百人”。2009年,入选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2012年,获得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13年,获得第十七届国家文艺奖。2017年11月接任金马奖主席。2018年8月,获美国导演工会荣誉奖。

李安是电影史上第一位于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二、生平事略

★奥斯卡之路:1993年,“父亲三部曲”之一《喜宴》,让李安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2000年,《卧虎藏龙》赢得最佳外语片,让李安捧回了他的第一个小金人。2006年,经过长达10多年的不懈追求,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李安终于凭借影片《断背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人。2013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夺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4项金像奖。

★温情脉脉: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两届金球最佳导演,两届柏林金熊,两届威尼斯金狮……李安拥有了太多的荣誉。熟悉他的人讲,他永远温文尔雅,拍摄现场很少发脾气。做他妻子很幸福,他30年没绯闻,出席重要场合永远微笑着牵住妻子的手。当李安手捧小金人对着台下的妻子说“我爱你!”时,林惠嘉对这一杜比剧院内的真情告白的反应显得错愕且羞涩。

★坎坷成功路:1978年,怀揣自己的电影梦,李安不顾父亲的反对,报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毕业后在美国电影界苦苦寻找出路,从1983年起,经过了六年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接近而立之年的李安连生活都无法自立。

★成功男人的背后:在李安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妻子默默地、坚定地支持着他坚守自己的梦。她拒绝父母出资让李安开中餐馆养家糊口的好意,在李安准备学计算机另觅生计重找职业时,她告诉李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李安成功后,重提当年旧事,她才告诉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计算机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三、人物评价

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只有他一人。

台湾知名媒体人陈文茜:他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他拍摄了各种不同的电影题材,无论是伦理、武侠、喜剧甚至科幻,他都能从容驾驭,独特的经历让他在东西方文化里游刃有余,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兼具东方传统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南海网、搜狐娱乐评)

李安的成功在于他能够恰当地处理好影片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对立,并采用了一种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又符合西方观众审美心理的叙事策略。他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

李安是一位将东西方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以此赢得东西方观众普遍认同的华人导演,他的导演艺术既有儒家文化的内涵又有好莱坞剧情片的通俗情节剧特征,他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中体现出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熟谙,对“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传统的坚守,以及在文化多元、认同分歧的现实中努力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出路的创新精神。(《电影文学》评)

四、素材运用

父亲面前的失败者

1954年,李安出生在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父亲李升给他起名“李安”。李安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甚有古风,教子极为严格,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还要行跪拜礼。李安就是在这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父亲希望李安考上大学,成为诗礼传家的楷模。可是两度联考落榜,让父亲对他的人生前景非常忧虑。最终,怀着电影梦的李安考进了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名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在那里,李安得以施展他演艺方面的才华,甚至还获得了一个小小的演员奖。可是父亲并没有因此安心,他向李安提了一个条件:毕业后出国留学。

在艺专读二年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台超8毫米摄影机,这是父亲一生送给他的唯一一份和电影有关的礼物。他用这台摄影机拍了一部18分钟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正是这部短片后来帮助他申请进入了纽约大学电影系。

李安曾在暑假参加了台湾环岛巡回公演,他主要演出舞台剧,而他回家后又黑又瘦的“鬼样子”让其父怒火中烧,他们之间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冲突。1978年,李安做了一个决定:报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这让父亲很无奈,因为这并不违反当初让儿子出国深造的“命令”,只是他不能接受儿子竟然想进入没多大前景的娱乐业。当时李安一意孤行,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

虽然父亲当初反对李安走上电影这条路,但他也渐渐接受了儿子对电影的痴迷。他生前曾对李安说:“我看《绿巨人》,终于明白你在拍什么了,找卷录像带送我吧。”李安在准备拍摄电影《断背山》期间,一度有放弃的念头,一直不赞成儿子拍电影的父亲却在临终前鼓励儿子说:“完成《断背山》的拍摄,否则你会终身悔恨。”这是父亲对李安拍摄电影唯一的一次鼓励,李安事后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是这样说的:“在他有生之年,他对我都很满意,因为这个行业,以他老一辈来看不是很稳当,所以这是他的一个老观念,但他知道我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基本上他是很爱我的。”这对父子,在经历了一生的对峙与隐秘关怀后,最终达成了和解。

立意分析:

(1)常规角度:难能可贵的理解与支持

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使李安这个曾经落魄困窘的“失败者”一路向前,最终攀上艺术的高峰。李父默默地支持着儿子,并尝试去理解和接纳儿子的电影世界,这深沉的父爱是促使李安功成名就的重要原因。

活用示范:李安的父亲最终选择妥协,甚至开始支持儿子的追求。在李安的自传中,他说尽管父亲极力反对他从事电影艺术,但还是给他买了超8毫米摄影机;在他怀才不遇的6年里,父亲也一直接济他、鼓励他,正是在父亲的一再鼓励之下,李安才再一次拿起导筒,拍出了名动天下的《断背山》。每个奋斗者内心深处都是孤寂的,都渴望被理解和被支持。当你孤独的时候,一份支持会给予你温暖;当你失败的时候,一份理解会给你安慰。这种理解与支持像雨露、阳光滋养花朵一样,能滋养出许多有利的东西,有的转化成自信心,有的转化出超凡的自立意识。股神巴菲特就是由于自己妻子给予的心理支持而在股市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的。

(2)核心角度:冲出家庭的藩篱,坚持自我。

李安没有按父亲的意愿做个诗礼传家的楷模,而是在与父亲的对峙中,坚持自己的电影梦想。从报考艺专到走进纽约大学,李安勇敢地迈开了冲破家庭藩篱的大步。那份质朴而沉重的意念,终于在岁月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活用示范:

李安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被父亲寄予了“学而优则仕”或当大学老师的期望。然而他却用了许多年来挣脱父亲对自己的束缚,执着追求自已的电影梦想。坚持自我,他隐没于父亲为自己设置好的世界,面对质疑和困苦,毫不退缩。坚持自我,他在父亲的重重阻拦之下,毫不动摇,决然地登上去美国的班机。坚持自我,不妥协,给了李安成就自我的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李时珍写给父亲的首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出身医药世家,立志从医,却被父亲寄予科举出仕的厚望。本就无心科举的李时珍在考场失利之后,决定专心学医,并用一首诗向父亲表明决心,使得父亲改变了主意。正是因为坚持自我,坚守自己内心深处的那则至高信条,李安和李时珍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

(3)创新角度:对父的敬畏,是他不断探素的动力。

李安带着对父亲的敬畏,坚定而又勇敢地行走在他的电影之路上。正是由于父亲的存在,李安才对电影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用电影去向父亲求和,去获得他从小就一直梦想的来自父亲的首肯;他用电影去和父亲沟通,寻找父子之间的心灵共通点。对父亲的敬畏,给李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也成就了李安的电影事业。

活用示范:李安曾坦承,父亲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父亲的敬畏,使他获得了对中国父权文化、亲情纽带的深刻思考和复杂情感。他说,父子关系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如果没有父亲对他的压力,也就没有他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张力,是父亲成就了他的电影。李安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探讨了两代的隔阂,所以他把这三部电影命名为“父亲三部曲”。

“父亲三部曲”的动人之处在于李安观照现实,在父亲形象的塑造上融进了自己的感情经验,从恪守和妥协的夹缝中完美释放的“中国父亲”,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关注和期许。而此时的李安也勇敢地到父亲面前大马金刀地坐下来,以诚相对,希望得到来自父亲的认可。说李安的电影都在讲父亲,有些言过其实,但对父亲的敬畏,是他在电影创作上不断探索的动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