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余华的长衫和李白的区别(李安的励志故事余华的长衫和李安的长衫)

孔乙己的长衫火了。

我昨天写了重读《孔乙己》的一点感想,其中提到了余华对此书的学习体会。今天就接下来说说余华。无他,除了没有他那么出名之外,我们的童年很相似。

我们都出生在杭州,父亲都是山东人,母亲都是浙江人。不同的是,余华的母亲是绍兴人,我母亲是金华人。

后来,余华的父亲调到海盐,我的父亲调到嘉善,都属于嘉兴市。

少年时期,余华和我都喜欢读书。不同的是,他专攻文学,我的阅读比较杂。

1977年,余华和我都参加了高考,都落榜。第二年,余华当了牙医,我继续高考,又落榜。此时余华埋头读小说、写小说,我继续学数理化,准备第三次高考。第三次我考上了大学化学系。

其实我一直喜欢小说,但没有余华的那种坚持。

至此,我们的距离就越拉越大。

后来,我做了报社记者,而余华成了著名青年作家。一次我去他家采访他,两个嘉兴人总算相遇了。那时,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刚在《收获》上发表。

那次见面,我发现余华有段子手的潜力。

他其实非常不喜欢牙医这个工作。他说,我发现有些人不上班,整天在大街上游玩,我就问:你们是什么单位的,为什么不上班啊?他们说,我们是县文化馆的。我们在大街上就是上班。

余华说,我就觉得生活很不公平。我一天拔八小时的牙,而这些人在大街上东逛逛西晃晃。于是我就想着怎么能调到文化馆,因为那个地方可以不上班不工作自由自在。怎么办?写小说吧!所以就开始写小说,写完发表了,很顺利的调到文化馆工作了。

这个段子,后来余华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讲一次就完善一点,一直讲到前年贾樟柯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同的是,余华的表演更为娴熟,不像当年在军艺的家里讲得那么生涩。

作家这个身份,就是余华的长衫。牙医是个好工作,能赚钱。尤其是到现在,开个诊所,财源滚滚。可余华就是想写小说,他不去想能不能靠写作谋生,仅凭一股冲动,放弃牙医这个稳定的工作,朝着心之所向一路猛冲。

李安和林惠嘉

1986年李安从美国伊利诺大学戏剧专业拿到硕士学位,但毕业后却四处碰壁,没有一个投资人会拿钱给这个电影界的菜鸟打水漂。这段时间的李安,内心非常彷徨,甚至恐惧接到家里的电话。家人还好说,在面对妻子和老丈人,自卑的李安甚至伸不直腰。

老丈人曾当众斥责:这么个大男人,怎么不去找份工作?”

李安无言以对。他怀疑自己的坚持到底是对是错。但妻子林惠嘉懂他的价值,他的价值不是去给人刷盘子赚几十美金,不是每天拼死拼活赚回的那点家用,那会消耗他对于电影的热情,更会磨平他创作的激情。

当时的林惠嘉在一家小研究室做研究员,薪水非常少,但还要养活三口,那时已经有了大儿子李涵。而失业在家的李安除了创作剧本,每天就是做饭、带孩子,犹如一个标准的家庭妇男。

李安觉得自己应该面对现实,做梦的资格他已经没了。于是他去社区大学报考电脑课程,准备以此为生,找一份安定的工作。但这事很快被妻子发现,林惠嘉非常生气,一晚上没搭理他。

第二天在去上班之前,妻子突然转过身李安说: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经过6年的蛰伏,李安创作的剧本《推手》和《喜宴》受到电影公司高层的赏识,并邀请李安执导。结果影片一炮走红,在台湾本土取得极高的票房,《喜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并入选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之后李安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好莱坞一线导演。李安说,他最想感谢的人,是妻子林惠嘉,正是她不计回报的6年付出,让自己可以真正沉潜下来进行创作。也是她一句由衷的鼓励,才让自己没有放弃电影梦。

《卧虎藏龙》剧照

电影导演,是李安的长衫。由于他和他太太的坚持,这件长衫很合身。

还有一个人物的故事,大家可能更耳熟能详。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菜农。”

此时的孔子周游列国却无人敢用,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的弟子想脱去长衫,学种粮食学种菜,很符合央视网的观点。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打住!这些励志故事明显跟央视网唱反调的。安全起见,就说到这里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