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人生经历(希特勒励志故事勤奋的恶棍——手不释卷的希特勒)
美国纳粹史专家Timothy Ryback的《希特勒的私人藏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讲述希特勒的传记,通过研究希特勒的藏书,来挖掘这个20世纪最邪恶的人的思想来源。
初看这部书,我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而书的封面的那句“读书能改变人,有人因之成为圣人,有人却成为魔王;这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明显是在给书籍开脱,生怕有人会误以为既然书籍能把希特勒忽悠成魔王,那么还是不读书为好。这句话的逻辑其实跟挨过一枪的美国总统里根关于禁枪的说法一致“枪支是武器,但是最终使用的是人”,所以不管书还是枪支,都是双刃剑,取决于使用的人,人不争气,书再好也没用。
嗜书者希特勒
希特勒与欧洲历史上的很多独裁者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他一直是一个文艺爱好者,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却也写过一本自传《我的奋斗》,并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成了畅销书作家。这本书为他带来了约2000万美元的收入。这么有钱的他从来不用自己的薪水,而是把所有薪水都捐给慈善机构了。我刚看这个材料的时候我也惊讶了,怎么也没法将纳粹头子跟慈善联系到一起。年轻的时候本来成为艺术家,只是没有考上,无奈之下从了政。所以也有说法说,若是当年考上了,或许也就平平淡淡一生,没有人会知道他了。希特勒是一个真正的爱书的人,不像很多领导人,只是将书装饰在办公室里。在《希特勒的私人藏书》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希特勒是多么嗜书如命——他每天晚上都要读书。希特勒十岁起的好基友Kubizek回忆说“在我的印象里,阿道夫从来没有离开过书。书是他的世界。希特勒对待书的态度并不是闲暇的兴趣爱好,而是极其严肃的事情。”贝格霍夫的女仆安妮-布莱姆记得希特勒二楼书房的门外挂着一块牌子“请保持绝对安静”。奥克斯那在《这就是敌人》一书中描述过,希特勒的藏书,“大约有7000册”都是关于军事的。在那些关于拿破仑的书里,希特勒在空白处做了大量批注;约400本关于美国军事力量的书籍。“这些军事著作中,很多是关于制服、武器、物资补给、兵力调配、军队建设、军心士气、射击技术等各方面知识的,内容非常详尽。从古至今所有的军事知识都浓缩在这7000本书中。而非常明显的是,希特勒逐页读完了其中许多书籍。”现存的希特勒藏书中有十几种是关于海军舰艇、飞机和装甲车的年鉴。
希特勒的纳税申报也证明了他对藏书的热情。除了个人日常开销和政治活动花费外,希特勒单笔最大开销就是图书。1934年11月,他在Gladbacher火灾保险公司为慕尼黑的公寓投保时,他的财产估价为30万马克,其中一半为艺术藏品,另一半为图书和其他贵重物品。在已经打印好的保单补充条款中,希特勒有追加了一项:包括书籍。
简略介绍完希特勒有多爱书,下面重点将《希特勒的私人藏书》这本书中重点介绍的影响希特勒思想的书逐一介绍一下。
1. 《柏林》作者 Max Osborn马克思-奥斯本
1915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中参战的士兵希特勒,在法国福尼斯镇购买了艺术评论家马克思奥斯本有关柏林建筑史的书。大约在买到这书同时,作者也路过福尼斯镇,当时是为柏林《福斯日报》采访新闻而来。在前线的无聊时光,别人用香烟烈酒女人打发,而文艺青年希特勒就靠这本书。希特勒与作者一样,痴迷于柏林和普鲁士军国主义。希特勒一直梦想柏林成为世界中心。在余下的人生中,这本书一直伴随着他。只是讽刺的是作者是犹太人,他的书列为禁书,本人也移民美国。目前这本书被放入美国国会图书馆珍本藏书区。《希特勒的私人藏书》的作者在书中发现了一根胡须。正应了本雅明关于藏书的那句话:收藏者被收藏在他的藏书中。
2. 《我的政治觉醒》作者:Anton Drexler
1919年9月19日,希特勒出席了德国工人党的会议,这个党1月份才成立,创办者是体育记者Karl Harrer和铁路机修工Anton Drexler。后者很欣赏希特勒的演讲能力,送给他自己的著作《我的政治觉醒》。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本书改变了希特勒,改变了德国工人党,改变了德国,更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道:”德国80%的资产都集中在犹太人手中。”作者痛斥道:”犹太人腐蚀瓦解了德国人的生活方式。”还使用了“连根拔除(ausrottung)”和“灭绝(vernichtung)”这些可怕字眼。这些字眼,后来都是每当纳粹提到犹太人经常用到的词汇。
希特勒读完这本书后,觉得与自己的经历产生了共鸣。希特勒回忆说“翻开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与我过去12年的经历非常相似。我不禁看到自己人生的发展轨迹忽然从眼前闪过。”而几天后,希特勒收到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他已经被“吸纳”成为德国工人党的一员。
3. 《培尔金特》作者:Dietrich Eckart (迪特里希-艾卡特)
相比书来说,这本书的作者影响力对希特勒尤其大,几乎就是希特勒的贵人。艾卡特,1868-1923年,是德国的政治家、作家和纳粹党的早期党员。
他是希特勒的资助人和导师。为希特勒买了第一件风衣。他带着希特勒第一次坐飞机去柏林、教他如何写作、帮助他发表早期的文章。他更向他富有的朋友推荐希特勒,说“这个人是德国的未来,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谈论他。”艾卡特认识希特勒时,已经在德国享有一定的地位了,他改编的剧作《培尔金特》是当时最成功的剧作之一,仅在柏林的上演就超过600多场。艾卡特为希特勒的反犹主义提供了内在核心,形势架构以及不懈的热情。艾卡特对犹太人的憎恨程度,已经到了“在午饭时就着德国泡菜把半打犹太人吃下去”的程度。而艾卡特,成功将希特勒塑造成历史上最臭名昭君的反犹太分子。其实遇到艾卡特前,希特勒仅仅接触过有限的反犹太言论。他自己回忆说,在家里的时候,父亲把使用“犹太人”一词看成是“文化倒退现象。”在学校听到反犹太言论也会被“吓坏”。但是在艾卡特的引导下,希特勒的反犹太思想成了体系,情绪也更加激烈极端了。
回过来叙述下《培尔金特》的内容。《培尔·金特》(Peer Gynt)是挪威著名的文学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最具文学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作品,也是一部中庸、利己主义者的讽刺戏剧,后来被艾卡特改编成戏剧。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农村青年想要改变世界,去城里发展闯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后来失败,回归故里,与老相好相拥,试图忘记一切重新开始的故事。艾卡特基本保持了易卜生作品的原貌,只是结尾做了些许修改:主人公最后向爱人忏悔,获得了救赎,获得了新生。这似乎也预示了希特勒的结局:希特勒与爱人布劳恩一同躺在沙发上结束生命,墙上挂着母亲的肖像,只是唯一的不同是,他没有表现出悔恨忏悔的迹象。
4. 《伟大种族的消逝》作者:Madison Grant (1865-1937) 希特勒的美国精神导师
在希特勒的藏书中,可以估量出这本出版于1925年的德语版《伟大种族的消逝》对希特勒的思想的影响。作者是美国的律师、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以研究优生学著称,他主张限制移民,反对不同种族通婚。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当时盛行的优生学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种族成见,以及历史学和人口学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种族演变理论。作者沉溺于笼统空泛的归纳,刻意筛选历史事件,使用无法令人信服的方法和数据。他将这些信息与种族信息组合一起,完全扭曲事实。他的研究充满了残酷而且毫无歉疚之意,这却是一种新的方式:开拓了视野。
这本书让希特勒将种族观念的架构扩展到德国境外,横跨的是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阻止移民进入美国,因为他认为这些移民侵蚀美国人建立的北欧人根据地。“黑奴是白人的不幸表亲,被暴晒在阳光下,皮肤黝黑,不被基督和文明所祝福。我们花了50年教他们说英语,让他们学会穿衣服、上学、做礼拜。但是黑鬼并没有因此变成白人。黑鬼和犹太人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劣等民族。”因为这本书,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情绪开始变成脱缰的野马,被这位耶鲁毕业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律学位的作者所激发。这本书在20世纪20年代深深影响了美国的移民政策,也影响了优生学法律。从20年代到30年代希特勒的演讲和所写的文章来看,这本书给他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就曾写道“怎能想象一个黑鬼通过学习德语并乐于在将来运用德语变成德国人,或者通过给德国政党投票等举措变成德国人?”
希特勒将这本书当做“圣经”,得到政权后,希特勒开始将这本书变成了国策。
5. 《国际犹太势力:世界的首要问题》 作者: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Henry Ford)于1908年首先生产了T型车,彻底改变了交通和美国的工业,对20世纪交通运输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作为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板,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名的人之一。然而,亨利·福特(Henry Ford)是一位极其怪异的人,他痴迷于强迫移民工人实现他理想中的美国公民的理想,并想剥夺他们的外国文化。福特社会学部就是为了侵入工人的个人生活和调查他们的家庭而设立的。当他年迈的时候,福特越来越偏执和愤怒,并开始坚持说犹太人迫害他。另外,在密歇根州的迪尔伯恩(Dearborn)买了一家当地的报纸,在那里他发表了有关“犹太人控制和操纵的全球阴谋”。 这家报纸的发行量是70万,福特要求7000多家福特经销商携带他发表的偏执反犹太人言论的报纸,这也被刊登在一本书中。福特幻想了一个巨大的犹太人阴谋,说它们收购农业和园艺资源以饿死美国公民。这种恶毒而危险的反犹言论甚至传到了希特勒耳边,他认为福特是个鼓舞人心的人,并把他的肖像放在他的办公桌旁。1938年,福特被希特勒授予德国之鹰的大十字勋章,这是纳粹对外国人所能授予的最高荣誉。之后,福特在二战期间,为德国的希特勒军队生产车辆和武器。
希特勒形容亨利福特是他的“灵感源泉”,并将德语版的放在他纳粹总部办公室的桌子上。
6.《费希特文集》作者: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德国作家、哲学家、爱国主义者,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纳粹登峰造极的宣传电影《意志的胜利》导演里芬斯塔尔1933年6月20日赠送了希特勒1848年出版的8册《费希特文集》。
费希特在格调、精神以及活力上,是与希特勒和纳粹党最接近的哲学家。
希特勒跟费希特一样,叫嚣着通过民粹主义运动打倒政治精英。跟费希特一样,希特勒希望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团结起来。希特勒谴责议会民主的政治对话方式,并呼吁议会同德国民众直接对话。他很明显运用了费希特式的修辞风格。费希特开创了“德国例外论”。 他称德国人在欧洲是独特的,德语并非源于拉丁语,明显属于日耳曼语系。德国人的思维方式、信仰、行为方式也与他们大相径庭。费希特说,纯正的德语没有受到法语或其他外来语的侵蚀,它能够表达纯正的德国思想。基于这个观点,纳粹党致力于净化德语,去除其他语言成分的工作。费希特也是反犹太主义者。他相信犹太人永远属于“国中之国”,威胁到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他提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确保欧洲避开犹太人。不过,他也提到另外一种解决方法“一晚上砍掉所有犹太人的头,然后给他们换上一个新的。而且,这个新脑袋里绝对不能装丝毫犹太思想。”
在众多影响纳粹党思想的哲学家中,很少有人能在第三帝国时期如费希特一样光芒四射。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也许方便用作纳粹的口号,但为纳粹分子提供哲学基础的人无疑是费希特。他的思想将日耳曼的独特性和恶毒的民族主义思想混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里芬斯塔尔将费希特的文集献给希特勒,向其示好。
7.《20世纪的神话》作者:阿尔弗雷德-罗森博格
罗森博格1893年生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一个德意志富商家庭,1917年获得建筑工程博士学位,1918年跟随从俄罗斯撤退的普鲁士军队回到了德国。他在1919年1月就加入了当时刚成立的一个小党派德国工人党,比希特勒还早8个月。他的思想基本就是反基督教义、反共、反犹太民族、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黑人和犹太人是最“劣等”的民族。因为行为古怪,能神侃,因而让希特勒觉得不明觉厉,之后任命他去做纳粹党的思想家,意识形态理论家。在二战期间,他负责管理东部占领区,集中精力抢值钱的东西,组织屠杀犹太人,后来被纽伦堡战犯法庭绞刑了。
他是个最强硬的反天主教纳粹分子,他写的《20世纪的神话》集结了各种异端思想,包括用户一夫多妻、强制绝育等观念。
因为这本书,引发了纳粹和天主教的纷争。1934年,罗马天主教将这本书列为禁书。本来这本800多页的书晦涩难懂、怪诞冗长,但是随着被禁,反而家喻户晓。这本书用了7年写成,又花了6年时间寻找出版商。因为这本书被禁,让作者成为纳粹报刊上的快男。到1934年末,《20世纪的神话》卖出了15万册,到1935年,这本书已经出了17版,一共印刷了35.3万本。这本书最终卖了200万册,成为第三帝国仅次于《我的奋斗》的第二大畅销书。
其实希特勒并不喜欢这本书,首先因为它缺乏可读性,另一方面,希特勒也是畅销书作家,他的《我的奋斗》都没有搞成这样轰轰烈烈,自然心里不爽。罗森博格多次试图说服希特勒给这个书一个官方名分,但是希特勒就是不同意。(犯了职场大忌了,还不明白咋回事,纳粹们的情商也是服了。)
说起来搞笑,希特勒其实也是个天主教,因为这本书,纳粹和天主教互相撕逼,闹得不可开交。希特勒与天主教红衣主教谈话说,纳粹和天主教共同的敌人是布尔什维克,如果天主教继续反对纳粹,那我不得不抛弃教会了。至于罗森博格的书的影响,希特勒的别致的观点是:要是教会没有把《20世纪的神话》列为禁书,也没人会这么关注,更不会卖掉几十万册。所以结论是,错的,还是教会。这反驳,竟然让红衣主教一时间无言以对---------
8. 《洲际战争中的美国》作者:Sven Hedin 1865 ~1952
通过百度查这个作者,赫赫有名。
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瑞典人,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一生从事探险,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崇敬,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两项成绩使赫定名满天下。一个是发现楼兰古城,一个是填补地图上西藏的大片空白。(当然这都是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说,赫定通过精确的描述,第一次把它们纳入西方知识体系。赫定因此成为世界级偶像,激励了包括斯坦因等一批人步其后尘)。
虽然不是纳粹党,历来亲德的他却极为天真地轻信了纳粹德国将会保护斯堪的纳维亚免遭苏联侵犯。这种幻想使他陷入了与国家社会主义党成员接近的危险。后者利用他发表言论。这一点损坏了他的名誉,在社会上和科学界被孤立了。不过,通过和纳粹的通信和面谈,他成功的营救了十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解救了许多从德国集中营释放的犹太人。
赫定是希特勒心目中为数不多的真正的英雄之一。1933年十月,希特勒曾经发了电报给赫定祝贺他成功穿越戈壁40周年。当得知赫定要到德国演讲时,希特勒还邀请他去帝国总理府。1936年,应希特勒的邀请参加柏林奥运会开幕式演讲。后来他还多次去德国,并定期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希特勒。
在《洲际战争中的美国》这本书中,赫定用一章的内容阐述英国希望再次挑起与德国的战争,并分析了希特勒为了阻止这种情形发生所做的努力。根据赫定的说法,希特勒花了4年的时间尝试与他的欧洲邻居建立融洽的关系,但他却发现迎接自己的只有阴谋诡计和傲慢无礼的态度。他写道“希特勒所有的建议都被傲慢所忽视,被虚伪的言辞所欺骗。德国人长期被视为威胁,从未有人愿意将其视为伟大却又长期忍辱负重的民族。这个民族期待取得与其他伟大民族同等的地位。”
希特勒为赫定的话深受鼓舞。他用谎言、幻觉和虚假承诺构建自己一生的事业,以至于他相信自己帝国的现有边界十分稳固,就如同此书有关帝国的历史已成定论一般。直到1942年11月9日早晨,传来消息说美军已经登陆北非海岸,并建立了滩头阵地。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战争的形势开始逆转了--------
9. 《腓特烈大帝传》 作者:托马斯-卡莱尔
1945年3月11日晚上,戈培尔来到新帝国总理府向希特勒汇报,同时还送给他一本德文节译版《腓特烈大帝传》。卡莱尔的《腓特烈大帝传》出版于1858年-1865年之间,厚达2100页。这部巨作不仅激发了希特勒对腓特烈大帝的崇拜之情,让他毕生都全情关注这位伟人,而且他也欣然接受了作者对领袖与历史事件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伟人的历史。独裁统治应该被尊敬被研究被效仿,无论有多少缺点。伟人能以各种方式为同伴谋取利益,即使再不完美的伟人,也不会让仰望他的人一无所获。卡莱尔憎恨爱尔兰人和犹太人,还写过种族主义小册子。1761年年末,腓特烈大帝的帝国在欧洲各个列强的围攻下濒于崩溃。然而就在绝望之时,宿敌女沙皇伊丽莎白死了,其王位由她的外甥继承,而后者是腓特烈大帝的粉丝。新沙皇终止了同奥地利和法国的同盟,俄军撤回,于是普鲁士得救了。这就是著名的“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1945年3月的柏林几乎成为废墟,希特勒蜷缩在废墟中,也许从这本书中找到些许慰藉。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脑梗突然辞世。当死讯传来时,元首地堡中一片沸腾。戈培尔说“勃兰登堡王室奇迹再一次发生!”只是,时代不一样了,体制也不一样了。美国即使总统死在任上,下一届总统也不能改变大政方针。所以第二天4月13日,敌军前进的步伐并没有放缓。1945年4月30日下午15:00到16:00之间,希特勒和妻子自杀。
书各有命
德国战败后,希特勒的藏书大约16800册有的被苏联打包运走了,有的被美国士兵拿回家当纪念品了,也有更多被美军扛回美国了。那些带回美国的书,很多如今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着。《希特勒的私人藏书》的作者也是通过在这家图书馆的研究和走访完成了这本稀罕的传记。
希特勒的藏书完全没有号码或任何目录编号,只有少数贴了他的藏书票。
他的藏书表明他从未系统了解任何领域的知识,从未在某一领域获取过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藏书所缺失的东西(世界史、战争史、经济地理学、国家政治等)致使他无法在治国的任何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点感悟
说下我的感悟。看完整本书,我的一个最直接的感悟就是那句:坏人很忙,好人很闲。希特勒学历不高,也就是初中学历,后来去了慕尼黑大学一个短期培训,学的是政治,但是总体而言,论学历,的确不高。但是他恰恰是人们常说的上进的人,一个终身学习者。以前记得一本希特勒传记中说,他年轻时候曾在图书馆阅读了将近500本书。从那之后,我一直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至少不能在读书方面输给这个坏人。坏人一直在积极努力学习,不断改变世界,那么那么多好人们,哪有资格不去更努力?为什么希特勒会得逞?因为当年的好人们都不读书,辩论都辩论不过他,没他会上蹿下跳没他能能言善辩,而被忽悠的民众,也是不读书不思考的群氓,一忽悠,就给他投了票。希特勒是通过正规的民主选举上台的,而且全程没有贿赂过任何选民。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好人们,要小心了,当你们享受生活的时候,不读书不思考的时候,坏人们正在努力学习努力思考想着法的准备时机成熟了就来忽悠你,然后一点点带你走向深渊,而你因为不读书不思考,还乐呵呵地走向屠场而不自知。
坏人们很忙,一直在改变世界;好人们很闲,除了当韭菜,鬼用没有!
坏人们都那么努力,好人们还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