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为什么是天马故乡(决心励志故事把精彩的武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侧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从幸福宜居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到生机勃勃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从承载千年历史印记的武威市博物馆到蓬勃发展的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从拥有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治疗系统的武威重离子中心到水天一色的红崖山水库;
……
10月19日至20日,在“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中,来自中央和全国各地160余家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实地感受千年文化古城的独特魅力,见证武威城乡发展速度,触摸凉州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
“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采访团记者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采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实现了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
深秋的武威天高气爽,碧空如洗。10月19日,采访团走进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宽阔的广场、整洁的村道、完善的基础设施、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秀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在记者眼前铺展。
在干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铭记、溯源、蝶变、感恩、逐梦、践行”六个单元展现了富民新村“蝶变”之路。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万多山区群众搬进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黄花滩移民区。
近年来,富民新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抱团发展的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富民新村”模式。
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让采访团成员深受触动。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欧世金说:“富民新村的实践案例充分说明,在党的领导下,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哪怕有千难万难,沙漠也能变成绿洲,黄土也能化成黄金。”
“在党的领导下,富民新村建成了美丽新农村,群众的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了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安徽省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学云说。
采访团记者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采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激励我们投身到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中去”
连日来,经过几场秋雨滋润,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充满了生机,梭梭、柠条、红柳等沙生植物长势繁茂,与迎风摇曳的白榆树一道,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孕育着绿色的希望。
“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曾是八步沙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地。
42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古浪县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现场聆听讲解,不时认真询问,拍摄图片视频,采访团成员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眼前的每个场景,大家都被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所感动。
检察日报社编辑李春薇说:“我被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精神所震撼,他们的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的精神,激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投身到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中去。”
“从四季如春的海岛来到诗词里的古凉州武威,在感受诗和远方的同时,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海口日报社记者部主任光明说,他将用笔和镜头把“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六老汉”身上蕴含的担当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担负起履行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时代重任。
采访团在武威汉唐天马城参观。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我感受到了丝路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一座铜奔马,一首凉州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武威是一座诗意与内涵兼收的文武之都。
走进武威汉唐天马城,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恢宏豪迈的天马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诗词,让采访团成员享受到了一场丰盛的历史文化盛宴。
随后,采访团又来到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和武威市博物馆,不论是铜车马仪仗俑阵列、铜奔马,还是彩绘漆木鸠,这些惊艳绝伦的文物,不仅让采访团了解到文物的历史故事,也真切感受文物的魅力。
海东日报社副总编辑金显花说:“第一次来武威,就被丝路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通过参观,我了解了‘武威’地名的历史由来、‘铜奔马’的前世今生、雷台汉墓的未解之谜,还有传唱千年的‘凉州词’的发展脉络。武威是一座值得细品和畅游的城市,希望更多人能走进武威,传承和弘扬这份历史的记忆。”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有机结合。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输出绿电造福祖国大江南北”
金秋十月,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连绵起伏的黄沙之中,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光伏板下,成片的草方格如同一张绿网,牢牢锁住流沙。草方格中间,花棒、沙打旺、沙米、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迎风挺拔。
凉州区太阳能资源富集,年辐射6199.9兆焦/平方米,年日照利用1735小时,属太阳能I类资源。“十四五”期间,凉州区抢抓国家打造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电基地战略机遇,以陇电入浙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为依托,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清洁化”发展思路,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利用腾格里沙漠未利用国有土地50万亩,规划建设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总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
“非常震撼,头上光伏板向阳发电,身下成片四翅滨藜固沙养畜,构筑起了沙漠里的绿色风光。”杭州日报记者黄冉说,立体光伏治沙项目的实施,不仅让沙漠覆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还通过光伏治沙项目点沙成金,输出源源不断的绿电,造福祖国大江南北,为武威点赞!
采访团记者在武威重离子中心采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希望造福更多患者”
“重离子可以治疗哪些病种?”
“治疗的病种有肺癌、肝癌、胰腺癌、脑胶质瘤、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50余种。”
“疗效怎样?”
“重离子束能够精准制导到肿瘤部位,彻底杀灭异常细胞和组织,具有精准度高、副作用低、疗程短、治愈率高、无创伤的优点,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局部放射治疗手段,特别适合于不宜手术、对常规射线不敏感等难治肿瘤的治疗。”
……
10月20日上午,在武威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采访团记者与工作人员一问一答。
2020年3月,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肿瘤治疗系统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正式投入临床应用,实现了我国在大型医疗设备临床应用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先后取得了重离子系统配置许可证、放射治疗许可证及重离子技术准入等各类许可,截至目前,重离子中心已累计治疗国内外患者近千例。
武威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着力打造重离子治疗肿瘤标准化诊疗模式,积极推行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通过倡导田园治疗形式,传播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
广州日报记者王鹏说:“国家在武威布局了如此现代化的重离子医院,使国之重器在这里得到了高效应用,在治疗癌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治疗费用低于同类进口重离子系统,希望相关治疗方式能得到更好推广,造福更多患者。”
金秋十月,民勤红崖山水库水天一色,美不胜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为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自豪
深秋的红崖山水库,碧波荡漾,大天鹅、白鹭等水鸟在水中游弋觅食,在水面追逐嬉戏,展翅翱翔。一望无垠的湖面,如同一面绿色宝镜镶嵌在民勤绿洲边缘。
水库观景台上,“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十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红崖山水库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设计库容1.48亿方,设计灌溉面积90万亩,最大蓄水面积25平方公里,以农业灌溉、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主,兼防洪、旅游等功能,是亚洲最大的沙漠人工水库,是民勤县境内唯一的地表水源调蓄工程,也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工程。
“咔咔咔……”采访现场,相机快门声响个不停。记者们表示,从红崖山水库看到了民勤的希望和未来,感受到了民勤人民誓把沙漠变绿洲的坚强决心。
采访团里,北海日报社社长许开德是位土生土长的民勤人,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的心情格外激动。
“在前往民勤沙漠雕塑公园的路上,我看到公路两旁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胡杨、红柳、沙枣树各展风姿,把大漠涂抹得五彩斑斓……”许开德说,他离开家乡已经30年了,这次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由衷感到自豪。
“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在采访团记者们的不舍中落下帷幕,他们将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将所见所闻进行报道和分享,把精彩的武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采访团记者在民勤沙漠雕塑公园参观体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责任编辑:于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