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扶贫最大优势在哪(励志企业家的故事精准扶贫,民营企业义不容辞——四位民营企业家的扶贫故事)
本文转自【光明网】;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精准扶贫,民营企业义不容辞
——四位民营企业家的扶贫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共同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倾情投入,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5年来,全国已有近11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150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规模之大、帮扶范围之广、投入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参与“万企帮万村”活动的初衷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在11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的民企行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正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林印孙,福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荣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贵禄,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彦宝4位民营企业家分享了自己的扶贫故事。
达则兼济天下——
“一定要和农民共同富裕”
“我出生在江西抚州临川的一个小村庄,忘不了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也忘不了他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期盼。”谈及参与精准扶贫的初衷,林印孙感慨万千。他说,出于对农业和农村的感情,自己选择了做农业这条路,并立志要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
正是因为这种初衷,他带领正邦集团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农业,让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下乡、让优质农产品进城,把农业做新、做精、做透、做专。
史贵禄和林印孙有着同样的经历。“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没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说起这句当地百姓的顺口溜,史贵禄口中满是心酸。来自陕西榆林定边县农村的他,立志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20年来,史贵禄带领荣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帮扶定边县海则梁、白泥井、周台子3个乡,通过4个“五年计划”让3个乡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由贫困转向小康。
扶贫先扶智。为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党彦宝在教育扶贫领域展开探索。他创办了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并用这个平台实施教育扶贫项目,10年间共资助大学生22.29万人,涉及宁夏的22个市县、193个乡镇和2500个行政村,总捐助额达22.83亿元。
“发展不忘根本,致富不忘农民,崛起不忘社会”“一定要和农民共同富裕,农民富裕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改变一个孩子就是改变一个家庭,让他们能从大山里走出来,帮助他们真正脱贫”……一句又一句滚烫的话语,折射着4位民营企业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和胸怀。
创新帮扶路径——
“脱贫离不开产业作支撑”
在几位民营企业家的讲述中,产业是脱贫的一大关键词。无论是特色种植、生猪养殖还是农产品加工,在几位企业家看来,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最大的法宝就是发展产业。
在生猪养殖中,正邦集团开创的“四提供两担保”模式,让养殖户实现了“旱涝保收”。“这一模式具体操作中,就是企业提供种苗、提供饲料、提供兽药、提供技术,企业向银行担保为养殖户贷款,并保价回收。这充分解决了农民不敢养、不会养、无钱养的问题,让产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林印孙指出。
“建设3万多个日光大棚,通过大棚种植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万多元”“特色养殖年出栏20万只羊”“土豆种植全县已发展到100万亩,每年能生产100万吨土豆面”……荣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产业帮扶环环相扣,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可持续增收。
产业发展离不开种质资源的支撑。荣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种子研发基地,截至目前已研发出117个高产品种,让毛乌素沙漠延伸段北纬40度的几千万农民受益。这些自主研发的新品种还推广到了全国、全世界其他沙漠地带。
“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民营企业的责任。”史贵禄说。
激发内生动力——
“振奋起主动脱贫的精气神”
无论是教育扶贫还是产业帮扶,实现脱贫,离不开政府支持、企业帮扶,更离不开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几位企业家看来,要通过帮扶措施振奋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精气神。
见面会上,曹德旺分享了自己在帮扶贫困村中的两个小故事。曹德旺说,2003年他到福建平潭调研,听说和他老家隔海相望的一个村子原来有七八十户村民,现在只剩下二三十户,住在部队撤退的民房里,吃水要到5公里以外挑,非常不便。
曹德旺提出出资帮助村民做生态移民,听到这个消息,村民非常激动,整村同意搬迁。“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脱贫的意愿非常强烈,整个村原来搬出去的,迁到外地去的,也迁回来了。这个村就是平潭的福耀村。”曹德旺说。
除此以外,曹德旺还成立了河仁慈善基金会,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这个基金会按照国家政策,在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对几十个村进行了帮扶。
为了更有效地调研和研究教育扶贫模式,党彦宝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资助解决大学生上学的问题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上学问题,对9个县区和5个乡镇的孩子全部进行了资助。
“奖学金政策解决了贫困孩子的上学问题,也解决了他们生活困难的问题。不仅激发了这个家庭脱贫的内生动力,也在孩子的内心埋下一颗爱的种子,让爱继续传递。”党彦宝说。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