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季羡林的所有作品(季羡林的励志故事季羡林13年未见之子:70岁离婚和30岁保姆结婚生子,父子再团圆)

1917年,一个6岁的小孩,被迫和妈妈分开,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他被过继给叔父后又被送进学堂。

他根本无心读书,日日都在思念母亲,夜夜都躲在被窝里流眼泪。

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季羡林,将来会蜚声文坛,成为一代国学泰斗。

季羡林老师和他的爱猫

奶奶父亲接连去世

季羡林离开家乡,一走就是17年,这期间他总共回了4次家。

一次是奔大奶奶的丧。

一次是因为父亲生病。

一次是父亲去世。

这3次回家,他都只能短短待上几天,加上这些都是重大事件,白天他都是忙忙碌碌,几乎没时间陪母亲。

季羡林出生地:清平县大官庄村

父亲去世后,家中只剩下了母亲和妹妹。

母亲很希望唯一的儿子能留在身边。

可是她不能影响儿子的前途,跟着她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消失在她的视线尽头。

母亲去世成终身遗憾

第四次回家,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因为之后的他再没了家。

“母亲病危”四个字如同天雷轰顶,季羡林得到消息立马飞奔回家。

只可惜,当他赶回家时母亲已经成殓,他连最后一面也没赶上。

季羡林老家清平县大官庄村的故居

他想起小时候,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块月饼,妈妈掰了小半块给丈夫,剩下的就全给了儿子。

看见儿子爱吃又舍不得吃的模样,母亲刷的哭了起来。

那时的他已经进了清华,很快就能学成归来,遗憾的是母亲却没等到这一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去世成了季羡林一生都难以超脱的痛苦。

即使后来他已满头白发,提起这件事,他依旧会潸然泪下。

读书成才

叔父望侄成龙,更深知教育的重要,他对侄儿很严格。

除了送他去学堂,还找来会英语的老师教他一些英文。

季羡林起初对学习并不上心,但是他天资聪颖,总被老师夸赞。

这种“小威风”让他渐渐的爱上了读书。

娶妻生子

学堂生涯一去不复返,毛头小孩长成了18岁的小伙。

季羡林是季家的独苗,当初过继给叔父,就是为了给季家传宗接代。

现在他到了该娶妻生子的年龄。

在封建时期,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是没有决定权的。

彭德华,是叔父给侄儿挑选的妻子。

起初,季羡林和她并没有多少感情,婚后他们有了一子一女,那也是为了完成任务。

左起:季羡林的意中人荷姐、妻子彭德华、彭德华好友

这段旧式婚姻将两个毫无感情的人捆绑在了一起。

但是季羡林并不像大多数文人那样,抛弃原配另娶新欢。

他感念妻子几十年如一日,上奉公婆,下抚稚子幼女。

家里穷的朝不保夕,丈夫十几年外地求学,她无怨无悔的担起了所有重担。

季羡林对妻子生出了深厚的情义。

他在散文《我的妻子》中说:“德华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清华才子留学德国

1930年,季羡林高中毕业,也结婚成家,他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孝敬长辈。

没料到的是,书生气太浓的他,面试了好几份工作都没能成功。

无奈之下季羡林决定“进京赶考”,而这一考他就进了清华。

大学4年的美好时光匆匆流走。毕业就失业的魔咒,也在他身上应验了。

毕业回家后又几经波折,季羡林幸运的拿到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

1935年8月1日,季羡林在不舍、无奈、决绝中离开了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和年幼的子女。

爱情和家庭的抉择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期间,认识了邻居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

很长一段时间里,伊姆加德总用自家的打字机帮季羡林打稿子。

当时的季羡林30岁出头,年轻英俊风度翩翩。

伊姆加德小姐,金发碧眼活泼可爱。

伊姆加德

两人在频繁的接触中日久生情,这对异国青年就这样坠入了爱河。

如此一来,季羡林就陷入了矛盾与痛苦之中。

他毕竟是有家庭的男人,如果他越雷池一步,就意味着对家庭的背叛和抛弃。

当他与伊姆加德小姐在一起时,品尝到的是爱情的甜蜜,如果放弃这份爱,他就会遗憾终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

最后,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他决定自己来咽下这个苦果。

他放弃爱情。

爱情的悲伤结局

如他所料,终其一生,这段无果的爱情都在折磨着他。

72岁那年,季羡林重返哥廷根,还曾打听过伊姆加德,可是伊人早已了无音讯。

后来,有位读者看完《留德十年》后,被这段爱情打动,他遍寻哥廷根,终于找到了伊姆加德的下落。

伊姆加德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她精神矍铄,风韵犹存。

意外的是她一生未婚,一人终老。

她给季羡林寄去了她80岁时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桌子上摆放的仍是当年她为季羡林打字用的老式打字机。

就在季羡林邂逅爱情的同时,家中妻儿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照片里的父亲

季羡林去德国留学,离开济南的时候他说:“我留下的是一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年幼的子女。”

这对子女,就是姐姐季婉如和弟弟季承。那时的他们一个才2岁,另一个才3个月。

季羡林留德期间,家中寄给他的全家福,左起:叔父之女、叔父、婉如、季承、叔母、彭德华

姐弟两人失去父亲的关爱长达11年。

他们只能从父亲寄来了照片里,看到了他的陌生模样。

身穿西服,脚蹬皮鞋,打着领带,留着洋头。

这在尚未开化的济南,是很新奇的。

聚少离多

父亲不在的岁月里,这个家没了顶梁柱,多少年在风雨里飘摇。

在子女眼里,是母亲撑起了这个家,是母亲的爱给了他们希望和力量。

对于父亲,始终是一个陌生的符号。

直到1946年,季羡林回国和家人团聚。

初次见面,父亲送给季承和姐姐一人一支英雄牌钢笔。额外还送了儿子一条皮带。

贵重的钢笔,季承当作宝贝珍藏起来,直到高中的时候才舍得用。

父亲回国后,他们家的生活稍稍宽裕和安定了一些。

北大朗润园13公寓前,季羡林亲手种的玉兰花

丰富的食品,彻底的玩乐,浓郁的、带有神秘色彩的过年气氛,给季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品尝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

可惜,这种时光没能维持太久,父亲回国不久就前往北大任教,只有每年寒暑假时才会回到家中。

崇拜追逐父亲

父亲回家,让季承有了崇拜和追逐的目标,他立志要考到北京。

1952年,17岁的季承如愿考到北京外国语大学。

毕业后,和父亲的单位也同在中关村。

季承大学期间合照,前排左起:季承表弟、彭德华;后排左起:季承、婉如

他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多了一些,然而却没能和父亲更亲近。

在往后的许多年里,这对父子又经历了一些列大大小小的矛盾,关系变得陌生而疏离。

季羡林女儿婉如离世

在聚少离多的岁月里,一双儿女长大成人。

季羡林的女儿季婉如从天津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建筑设计院工作,结婚后育有一子。

季婉如

婉如心思细腻,她一直努力维持父母的感情,避免家庭破裂,可是效果不尽人意。

1991年,婉如被诊断出直肠癌晚期。

婉如生病期间,季羡林去看过她两次。

但是在女儿最后的关头,父亲没再去看过。

隔年,婉如孤单的离开了世界。

父亲没有向季承询问女儿的情况,他能判断出这结局,却不敢触碰这份真相。

他甚至没有为女儿送行。

事后,他写了一篇散文《哭婉如》,因为知道女儿对他有意见,就没有发表。

季羡林妻子彭德华离世

婉如离世的消息,没人敢告诉彭德华,怕她撑不住。

儿子只对说她说,姐姐病了,一直在医院里。

后来,她见儿子丈夫都不往医院跑了,大概就明白了。

彭德华

季承计划着,如果母亲问起,就如实对她说。

可是母亲用极大的毅力控制住了自己。姐姐的事她一字不提,每天悲戚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没过多久,母亲就中风住进了医院,一年之后,她去天堂找女儿了。

季承开始后悔,一直到母亲离开,都对她隐瞒着姐姐去世的消息。

母亲把巨大的悲痛生生埋在心里,连母亲哭爱女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这实在太残忍。

季羡林父子在北大朗润园13公寓门前

父子13年不相见

季承请来一名年轻的保姆,日夜照顾中风的母亲。

这位年轻的保姆,名叫马晓琴,当时她才刚刚20出头。

1995年,季承母亲去世后,马晓琴来到季承身边照顾,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一奇怪的感情。

季羡林对此事非常不满,再加上后来的诸多琐碎是非,季羡林与儿子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盛怒之下,季羡林将儿子赶出家门,两人关系从此决裂,之后13年两人都未相见。

儿子娶了小40岁保姆

马晓琴和季承相处的日子里,渐渐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

她向季承袒露心迹,但是此时的季承虽然对她有了感情,但他知道彼此年龄悬殊太大,自己还是有妇之夫,就拒绝了马晓琴。

左起:季承和原配妻子之女、叔母、彭德华、季羡林

这之后的9年里,马晓琴依然守在季承身边细心照顾,这让季承感动不已。

2004年70岁季承和原配妻子办理离婚手续后,立即与30岁的保姆马晓琴结了婚。

2008年马晓琴又顺利为季承生下了一个儿子。

父子团聚

于此同时,在医院里孤独无依的季羡林也怀念起儿子,他请求护士联系季承。

季承和妻子马晓琴接到电话连夜赶往医院。

时隔13年,都是白发的一对父子再次相见,两人瞬间老泪纵横。

季承连忙告诉父亲,自己的小儿子刚刚出生。

97岁高龄的季羡林听到这一消息乐开了花。

七日后,季承抱着刚满三个月的儿子来到医院,季羡林将孙子抱入怀中,享受久违的天伦之乐。

2009年7月,季羡林和儿孙一起度过了8个月的温馨生活之后,安详的闭上了眼睛。

他摆脱了人间的是是非非,去到了一个清静的世界。

北大朗润园13公寓前荷塘里的荷花,被周一良先生命名为“季荷”,季羡林因此自诩要以荷花相传

如今,旧时的土坯房变成了新建的故居,孤独的荒冢变成了“季羡林憩园”。

他的名字也如他所愿,如荷花般代代相传。

更多文人情感

她是清华才女,受众才子追捧人称“72煞”,为何偏偏选了钱钟书?

余秋雨和妻子苦恋13年,为何转身娶了小17岁马兰?3人现状如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