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民国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十个人生侧影是什么(沈从文的励志故事民国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十个人生侧影)

沈从文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或者说最喜欢的文人墨客之一,喜欢他的《边城》、《萧萧》、《柏子》和《湘行散记》,更佩服他的勤奋、俭朴、谦逊、宽厚与痴情。他的瞬间辉煌,却可烛照中国现当代文学长空;他的星光文字,穿越近百年岁月,在今日依然沁人心脾。

侧影1. 汪曾祺说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小说有重造民族品德的意思,但多年来不被理解。沈从文如此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解读:沈从文有湘西人顽强奋斗的特点。我们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就可以理解他的作品,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歌颂湘西,是赞美湘西人情的作品。他特别喜欢写淳朴、原始甚至野蛮的人性。革命作家写的劳动人民都特别痛苦,但是他写的人民不痛苦。在这个问题上他更接近鲁迅,人民没有启蒙没有觉悟的时候就是这么过的。你旁边看着很辛苦,他自己有自己的快乐。第二类批判城市。他曾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看透了世态炎凉,看到了有些城里人表面很文明,骨子里很肮脏,他特别仇恨城里人的虚伪。如《八骏图》,讽刺八个著名的教授。

侧影2. 沈从文写道:“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致张兆和的情书。

解读:如果要票评选民国最美的情话,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这句话绝对名列前茅。张兆和与沈从文,一个生长在富饶秀丽的江南古城,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一个来自蛮荒之地的湘西山间,是曾参军,凭着一股热情闯入都会的清贫男子。他们全然是两个世界的人,然而,奇妙的缘分将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从1931年开始,沈从文逐渐创作出了他的几部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分别是《边城》,《湘行散记》等等。在他的好几部作品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是皮肤黝黑,相貌清秀,比如《边城》中的翠翠。而这种相貌的原型,便是他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还写过一篇名叫《三三》的小说,里面叙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的初恋。而沈从文就是一直以"三三"这样来称呼张兆和的,张兆和反过来称呼沈从文作"二哥"。

侧影3. 20世纪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沈从文对人说,“啊呀!真了不起呀!那么大的一个东西搞上了天……嗯,嗯,说老实话,为这喜事,我都想入个党做个纪念。”

解读:有人评价沈从文性格说他外表看起来很谦和,还有些柔弱,不过隐藏在这份柔弱之下真正的他,却是一个不愿随波逐流,性格刚直的人,而沈从文对亲人、朋友都很关心,对后辈也是非常慈祥的。不过沈从文那份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思想的性格,还是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让他一度出现了忧郁症,甚至住进了精神病院,但他最终还是从里面走了出来,并做出了一些新的改变,又在创作之外的事业上有了一定成就。

侧影4. 沈从文18岁时到北京来谋生,他住在一会馆的小亭子间里写小说。冬天到了,凉快透顶,下大雪时,没有炉子,身上只两件夹衣,他就用旧棉絮裹住双腿,双手发肿、流着鼻血地写小说。郁达夫去敲门:“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小……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好好地写下去……我还会再来看你……”郁看吃饭时间到了,邀请沈从文去附近吃了顿饭,内有葱炒羊肉片,结账时,一共约一元七角多。饭后两人回到小亭子里谈了一会儿,名作家告辞,留下他的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角多零钱。沈从文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侧影5. 郁达夫在给沈从文的回信《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开出了三条愤世嫉俗的对策,上策去做事或革命,中策回湖南老家,下策去当兵或做贼。若要做贼,“那么不妨上我这里来作个破题儿试试”。

解读:沈从文曾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给郁达夫写了一封信。就说我是一个文学青年,我喜欢你的作品,我现在在北京没有饭吃。在郁达夫文集里,有一封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回信,那就是给沈从文的回信。郁达夫借题发挥,批判民国那个黑暗的社会。郁达夫还是亲自去看了沈从文。郁达夫的鼓励对沈从文来说很重要,在关键时刻有人重视你,给你一个鼓励,就会觉得自己还很有前途。他就开始勤奋地写作。

侧影6. 钟开莱对沈从文说:“数学研究到达一定境界,就像文学创作中写抒情诗。”沈从文因此写道:“表达一抽象美丽印象,文字不如绘画,绘画不如数学,数学似乎又不如音乐。”

侧影7.沈从文访问美国人,老朋友钟开莱对他说:“你在《从文自传》中写杀人,让犯人掷爻决定生死,说犯人活下来的机会占三分之二(阳爻、顺爻:开释;阴爻:杀头。),那不对,应该是四分之三(阳爻一,顺爻二:一阴一阳与一阳一阴;阴爻一。)”

解读:钟开莱往往被误认为西方人,或者是华裔。其实不然,钟先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杭州人士,师从华罗庚,也是中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许宝騄的学生。1980年的美国之行,是沈从文第一次出国。行前他致信钟开莱,把自己比作“熊猫”,“能给人看看已完成了一半任务,其次则谈谈天,交流交流意见”。钟开莱对抽象的美的推崇,或许是那个还可以追寻晶莹剔透的理性世界的时代的特征。他在他的著名的概率论课本里写道:“在处理概率的书中强调‘概率’这个词似乎是多余的。”他指的是“认为概率是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纯粹是无用的。

侧影8. 王序曾说,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有一年,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走进有关部门办公室的门,他紧张得几乎无所措手足,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解读:沈从文工作起来是不管白天、黑夜的,他要追回“文革”丧失的时间,因此房中一切都是摊开的——书是摊开的, 纸是摊开的,画册是摊开的,墨盒是摊开的,连一张张的宣纸信笺都是摊开的……他有这样一种习惯:一方面把时间看得无比珍贵,同时又舍得向好朋友、好学生倾吐心声。每逢老朋友造访,他能抛开原来的工作,一谈就是两三个钟头,每逢学生求教、他能抛开自己正在研究的专题而为学生解答最普通的常识。

侧影9.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慕名而来的学生甚众,教室里挤得满满的。他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竟呆呆地站了近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预定1小时的授课内容,在忙迫中10多分钟便全讲完了。他再次陷入窘迫,无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议论传到胡适耳里,胡适微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解读:1929年徐志摩推荐沈从文到胡适担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当老师。沈从文曾因胡适和徐志摩创办《新月》月刊的时候和胡适相识,加之胡适对沈从文也颇为欣赏,于是就同意沈从文到学校任教,将他聘请为国文系讲师。1930年胡适从中国公学辞职,沈从文也没有心思再待下去,他给胡适写信说:“一年来在中公不致为人赶走,莫非先生原因。”不过大家都知道沈从文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女学生张兆和,当时他苦追张兆和无果,可能这也是让他决心离开中国公学的缘故。后来他在武汉大学讲课,依然还是感到十分不自在,他第一次上课时在黑板上写“请待我十分钟”,于是大家等了他十分钟,结果十分钟过去后,他又在黑板上写“请再待五分钟”,于是又等了他五分钟,时间过去后他终于开始讲课,但自始至终对着黑板讲话。看来让性格腼腆内敛的沈从文上台讲课真是为难他了,可后来他又相继在山东大学、西南联大讲课,为了谋生,沈从文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

侧影10. 1980年11月24日,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讲《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最后说:“许多在日本、美国的朋友,为我不写小说而觉得惋惜,事实上并不值得惋惜。因为社会变动太大,我今天之所以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谈这些故事,就证明了我并不因为社会变动而丧气。社会变动是必然的现象......我总相信:人类最后总是爱好和平的。要从和平中求发展、得进步的。中国也无例外这么向前的。”

解读:沈从文晚年的美国之行非常成功,他在美国三个半月,到十五所大学做了二十三场演讲,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活动六十六项。这个近八十岁的老人,为亲情、友情、好奇、敬仰所环绕,精神上既兴奋,又特别放松,有分寸却无拘束,自然地显现一个生命的平和与坚韧,智慧与志趣,饱经沧桑而童心犹在。金介甫对沈从文的演讲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印象:“他没有受过直接与西方接触的影响,而且既不关心也不会对他的听众‘说恰当的话’。然而他恰恰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对于沈从文的听众来说,这也是一次空前的经验。……他的语调既表现出中国伟大的传统学者所特有的那种无我的谦逊,又流露出一种欢欢喜喜的精神,因而他的听众中有些人说他活像一尊‘小佛爷’,一尊‘弥勒佛’。”

黄永玉在沈从文的陵园刻了一块石碑,上头写着:“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黄永玉说:“这是我们命定的最好归宿。”沈从文的的一生,是不停“完成”的一生。如果硬要把文化和宇宙天体联系起来的话,他不过是一颗星星,一颗不仰仗什么而自己发光的星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