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沈从文励志故事(沈从文的励志故事天才须努力,成功须贵人,沈从文传奇前半生)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沈从文以小学文化程度,能登上世界级文人排分行榜,除了他有写作天赋,坚持地写,还有与生命里许多贵人的帮助分不开的。

沈从文的一生有太多的传奇。

他们家族望子成龙,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他却偏偏是一个顽劣的学生,不断地逃学去享受外面新鲜的东西。

他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商铺街,卖”百糖糕”“云片糕”“灯盏窝”“小人糖”葵花籽”“算萝卜”,看好好吃的,又看好玩的。

再加上看一场木偶戏,再去逗蟋蟀,再去斗鸡的擂台。还站在拉二胡的面前听快乐的苗歌。在转身看下棋的,看摆龙门阵的闲汉,这就是他一天的活生生“清明上河图”,都有“趣”,就没有好好读书。

母亲看他读书无望,叫他小小年纪,去当地参加预备兵,后来母亲托人进入了土著军队,就这样他十六岁开始军旅生涯。

沈从文来到军队,反而变了个人 以前厌烦读书的他,见书就读。命运安排他读书,他不读,当命运让他去血雨腥风中讨生活时,他却嗜书如命。

从《秋水轩尺牍》《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昭明文选》《辞源》《史记》《汉书》等,还大量的西方小说。沈从文嗜书如命,为他以后成为作家打下基础。

沈从文当兵时,人又小又瘦,还有点文化,就做了书记员,虽然不去杀人放火,可天天看到杀人放火,血流成河,满地遍尸。沈从文家是将门虎子,他父亲辛亥革命的发起人,起义失败,他家也破败了。沈从文才要离开偏僻的西湘,寻找光明和理想。

到北京去读书,第一个贵人陈翔鹤

1923年8月19日,沈从文用了整整19天的时间,完成了2328公里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北京城。

沈从文是直接从湘西偏僻的凤凰城奔到北京城,住在北京的西西会馆,这个会馆曾寄居过许多现代历史著名人物,康有为,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鲁迅等,“穷在闹市有远亲”,因为沈从文报一下父亲沈宗嗣的名字,就住进西西会馆。

沈从文来北京是读书,可到哪里去读书呢?在农业大学读书的表弟黄村生提供了一个信息,一个既不是学生却又能到学校听老师讲课——旁听生。

正好碰到热情的爱国者蔡元培校长,他对中国教育进行重大改革。蔡元培校长有一个大动作,就是把学校的大门敞开,无论是谁,只要有求学愿望,都可以来北京大学旁听。

沈从文听到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情,觉得眼前一片光明。北京,真不愧是北京,什么样的好事都可以随时出现!上天对我实在是太眷顾了!一心想展翅高飞的他,遇到这样的好事,恨不得马上就站在教室里听课,来北京读书有着落了。

他跟着其他学生的步伐,走进教室里听课。走上讲台的是一位满脸皱纹巴巴的模样,应该是过花甲之年的人,身穿一件湘色小袖绸袍,头戴一顶青段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腰系一根蓝色腰带,再加上背后拖的那根细小焦黄的小辫子……沈从文心里纳闷,同学们也哄堂大笑。

不过老先生却像山一样镇定,半闭眼睛,等等鸦雀无声了,老先生一甩辫子说:你们笑我的辫子,我就讲个辫子的故事。我在英国的火车上,当时我剪了辫子,西装革履,而左边有两个留长辫子的中国人,就听见两个英国人用英语在骂他们是猪。我就质问他们。两个英国人说,你看中国人身后拖着的那条辫子,难道不像猪的尾巴?我气愤拿英文报纸当着他们的面倒过来看。我心中发誓:要一辈子留一条长辫子,结果就成了现在这样。

沈从文听了这个故事,心头一震,竟忍不住鼓起掌来,看见没有人回应,他马上脸红了。不想这一切被身边一个高大的青年看着眼里。青年过来和他搭话,问他为什么拍手。沈从文对他说,这个教授的课,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大开眼界。

青年说:他叫辜鸿铭,人称“清末怪杰”他不但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九种语言,还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土木学,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的大学者。在西方有“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沈从文听得目瞪口,心想进北京第一堂课,获益匪浅 长见识了。看到沈从文这么兴奋,青年人说,我们现在认识了,我叫陈翔鹤,重庆人,北大学生。陈翔鹤和沈从文在各个方面是难成朋友的,却成了沈从文来北京第一朋友,第一个贵人。

陈翔鹤1901出生在四川重庆人,比沈从文大一岁,可陈翔鹤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考进上海复旦大学,又到北京大学研究生,专攻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路的经历,与沈从文是天壤之别,但是陈翔鹤喜欢沈从文,喜欢他那种充满活力不屈不饶的生命魅力。

沈从文成了陈翔鹤无话不谈的朋友,他讲自己小时候的事:

小时候家境过得去,有书读,自己不珍惜,只顾贪玩,常常逃学,还自作聪明把书包藏到土地庙里,交菩萨保管,结果书包不见了,被老师罚跪楠木树下半天,我恨这个老师,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然后,我一甩手不读书了。

陈翔鹤说:“可我怎么觉得是你自己在侮辱自己呢?你还不服气。我告诉你,树木都知道往上长,你却往下跪;人必须求上进,不能自轻自贱,要自尊自贵;你如果要自尊自贵,谁也没法侮辱你。陈翔鹤的话让发觉自己小时候太顽劣草莽乡下人。对陈翔鹤更加敬佩了。

沈从文对陈翔鹤说,我不读书,当兵了,每天就是看杀人,流血,他看腻了军队生活,要过另一种生活。他开始变得嗜书如命。他越多量增多,心也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他要来到北京读书,没有考进大学,有机会做了北大旁听生,他是幸运的。

陈翔鹤把一群嗜好相同人介绍给沈从文,像十八岁就在《创造季刊》发表诗歌,被鲁迅成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英文系的陈伟谟,反正随便抓一朋友,都比沈从文强一百倍。

沈从文就每天讲他当兵事,“我是干土著部队,看见房子就烧,见人就杀,强奸妇女这些犯罪记录,从这些行为背后所隐伏的生命意识。”董斯秋斯,冯至这些海归如痴如醉听他描述,九岁那年亲眼所见地杀了几千名无辜农民颜色鲜红的图画。他们轮流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沈从文讲湘西民情风俗,冯至 ,董斯秋他们被一个奇异世界所吸引。

因为董秋斯的缘故,他结识了一大批燕京大学的朋友,在生活得到无私的帮助,董斯秋挡掉自己的西服,给沈从文买了一双新鞋。

陈翔鹤约冯至带上沈从文去听鲁迅的课,沈从文连声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分手时,冯至说要去看郁达夫,他说郁达夫是一个非常热情,喜欢帮助他人。郁达夫成了沈从文人生的重大转折的贵人。

给郁达夫写信。他来北京读书,没有经济来源,一直饿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军长给的三十大洋早就花完了,眼前的生活困境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一心只想发表文章,换些钱来解决肚皮问题,遗憾的是每次希望结果都变成泥牛入海再无消息的失望。手都写得发酸,也换不回一个冷馒头,他又饿又冷的日子挺了一年多了。

他对收房租的老头说,“不知我能不能熬下去”。

“年纪轻轻的,说这丧气话,当年杜铺在这样的破屋里,不是没有倒下,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唱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沈从文想我要活下去,写几封求助信,让他不受饥饿之苦,安心写作。他想到了冯至的朋友郁达夫,他用谦卑的语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写信的无奈。

与郁达夫的交往。

才11月,北京的雪花已飘起。沈从文肚子咕咕叫,鼻子又流血了,他可过不上,也没心过及,我忙着写作呢。“呯呯呯”很轻的三声,沈从文打门,一位面目清瘦还不到30岁脖子围着条灰色羊毛围巾的陌生人出现在门口“沈从文先生是住这儿吗?”

“我是郁达夫,看了你的信,就赶来了”。

沈从文一听是郁达夫,立马让郁达夫请坐。“你快把衣服穿上,别着凉了。”其实他哪有衣服,出门就二件单衣。还炉火都没有,看着簌簌发抖沈从文,郁达夫感到脊梁一阵子发冷,他很快地从脖子上解下那条灰色的羊毛围巾,弹去白花花的雪花,披到沈从文肩膀上。

沈从文说什么也不要,但他拗不过郁达夫只好披着。他对郁达夫叙述自己的历程。他从一个乡下人,能够住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里,能够自由地进出中国最高的学府,去聆听当今最好的学者讲课,还结识了那么多朋友,简直是小鬼进了天堂。

他想取得一个国立大学学生的头衔,能做自由独立。可眼下能帮助的人自己的情况都不妙,家乡经济来源也完全断绝,活下去的路越来越窄,想到去死又下不了手,因为读过郁达夫的《沉沦》,有听冯至讲郁达夫的热情,所以才写信求救的。

可沈从文也没有想到,郁达夫也穷的连买件外套的钱拿不出来,家里还是一地鸡毛。他教授的工资名义是117元,实际到手只有33元,他也是“袋中无钱,心头多恨”。郁达夫也处在快要被钱卖掉自由了。

因为这时的郁达夫生为了生计,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且忍受无爱的婚姻,他整日嗜烟酗酒甚至自残自虐。就因为这次见了沈从文,特别是他的倾诉,让郁达夫震撼实在太大了。他为没有沈从文的惊人的毅力和超乎常人的韧性而感到惭愧,后来郁达夫反而戒掉酗酒消沉,并在创作上发挥起来。

郁达夫虽然没有钱但他既然来了,还是请沈从文去饭店吃了一顿饭,结账时,店家说一元七毛钱,郁达夫掏出五元钱,找回的三元三毛全给了沈从文,沈从文感激涕零目送远去郁达夫。

回去后,沈从文突然想起郁达夫的叮咛:写下去,一直写下去!郁达夫先生!郁达夫先生!沈从文轻轻从心里呼唤这温暖的名字。他拿出纸和笔又开始写作。

郁达夫虽然《沉沦》一举成名,因为他热情奔放又极富同情心,时常帮助困难学生,他又越发贫困地生活。郁达夫回去后,感到满腔愤怒地要发泄 就沈从文的遭遇,他写信给报刊,呼吁社会人士都来帮助有知青年。他还向鲁迅,徐志摩,林宰平夸奖他是文学天才,请我们帮助他。

徐志摩是郁达夫同学,两人在天赋气质上都非常接近,关系非常好。这时正好徐志摩担任《晨报副刊》的主编。他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尽力给沈从文发表习作机会。在沈从文来北京一年零四个月后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稿费只有五毛,但是沈从文文学创作路上第一篇文章。这第一文章的发表,都是郁达夫多方努力的结果,让沈从文起死回生。

在郁达夫和沈从文的交往中,外界人评论说,“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沈从文到晚年都说郁达夫是大恩人。

徐志摩是大贵人

徐志摩受郁达夫之托,真的很照顾沈从文。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发文,都是文化名人,像胡适,梁启超,闻一多,鲁迅等,把沈从文一个刚刚挤身文坛的新人,拉进名人刊物,这对创作开始起步沈从文,是莫大的帮助。

徐志摩他是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多所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虽然只有28岁,已经是非常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沈从文刚发表文章不到一年的新人,得到徐志摩的万般抬举,让沈从文很快打开了文学创作之路。

徐志摩在一个月里给沈从文发表十篇小说,在1925年发表六十三篇文章,有诗歌,小说,散文,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大丰收年,在文坛上展翅高飞。创作尽管这么丰收,生活却还是很拮据。

徐志摩还不时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徐志摩给他介绍一个朋友“这是王际真,我的好朋友,美国威斯康星和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这是沈从文,一个文学天才”。徐志摩不管到那里,对沈从文都是溢美之词,徐志摩的朋友后来都是沈从文的朋友。

沈从文在上海与丁玲,胡也频经营的小报,也支撑不久倒闭了。他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背了一千多元的债务,他万分伤心地泪流满面。无奈之下,他写信给徐志摩,能去北京谋一个职位,挣些钱养家糊口还债。

徐志摩是个敏感的诗人,他也看出沈从文在文学的天赋,但这个乡下人想干一番大事业,没有家庭的经济支撑还要承担家庭负担,想要靠文学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徐志摩写信给最亲密的朋友胡适,胡适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接到徐志摩的信,就给沈从文发来聘书,也让这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去给大学生上课的佳话。

沈从文也经常受徐志摩救济,只是小数目。这次是因为好朋友胡也频牺牲,他要帮助丁玲送孩子去老家。徐志摩面有难色 ,但他还是向好朋友邵洵美借了一笔钱,转给沈从文,其实徐志摩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他一直在为钱发愁。

当徐志摩不幸遇难,沈从文从青岛连夜赶到济南,他伏在徐志摩的遗骨上,悲动地失声痛哭。

没有徐志摩的欣赏和提携,沈从文的文学道路会另一种模样,从今天来看,徐志摩和沈从文相交不仅是一个天才诗人的无私的提携,还有一个天才作家的巨大成就。

沈从文从一个偏僻的山里走来,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经历过了无数贵人的帮助和提携,胡适,杨振声,林宰平,梁启超……沈从文的前半生是朋友遍天下,照耀他的前程。

不过遗憾的是后半生遇到郭沫若,他提出:好的文学是革命的,文学是革命的先锋。沈从文没有加入革命队伍,他的文学道路出现了迷茫,后半生几乎结束了文学创作道路。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