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生励志演讲 | “伪现实”鸡汤之外,英雄主义何以追寻?
「每个青年都该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而不是学校妄图在“伪现实”中用鸡血灌醉的考试机器。」
>>>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在节目《超级演说家》中,河北衡水中学的高三学生张锡峰进行了一场演讲。在演讲中,他从自己儿时的乡村生活讲起,讲到进入城市的学校读书、感受到与城里孩子的生活差距,最后进入衡水中学,通过拼命学习来逆天改命的故事。
△演讲视频这场看似中学时代常见的励志演讲,却受到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将演讲中的几句台词截取出来加以抨击,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一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在一些网友看来,这个演讲反映了一种偏执的价值观,且具有物化女性、激化对立的嫌疑;也有网友认为,完整的演讲并没有截取片段那样那样不堪,网上对这位高三学生的指责显得过于苛刻。△网友评论这则长达10分钟的演讲反映了传统励志演讲中普遍的弊病,也在互联网的传播中引发了更为现实的争论;它为中学生们塑造了极端对立中的“伪现实”,并在自我贬低中倡导着一种虚假的正能量。永不过时的“鸡血式”演讲
在观看衡水学霸演讲的过程中,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欲扬先抑的叙事思路、逆天改命的奋斗经历、慷慨激昂的演讲风格,让人仿佛回到了高三拥挤的大会场,“我要去清华!”“我要上北大!”的呐喊回荡在会场上空,受邀前来的励志讲师在台上热泪盈眶。这种“鸡血式”的演讲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成长,而相似的演讲稿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特征。堵住后路,是励志演讲的第一个策略。在励志讲师的口中,高考是学生们“逆袭”的唯一途径,“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破釜沉舟搏他个日出日落”,如果高考失败,就会沦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证明高考独木桥的唯一性,励志演讲惯于夸大社会的阶级不公与学生们的艰难处境,来强调“背水一战”的必要性。在堵住了高考之外的道路之后,加大筹码成为励志演讲的第二道砝码。衡中学霸的演讲中提到,“河北省的考生,他们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身上都肩负着整个家族几个世代的期望。”“让高考不只成为一个人的事”,是励志演讲的惯有策略。高考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学校,甚至曾有学校在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励志活动中,让两千多名高三学生在操场上跪拜父母,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励志活动现场当站在独木桥前的中学生们背负起来自他人的压力,励志演讲又往上加了最后一把燃料:“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带有攻击性的口号成为学生间竞争的助推剂,让高考真正成为了“有你没我”的残忍战斗。再看衡水学霸的演讲,会发现通过突出对立来强调高考的重要性,是该演讲采取的主要策略。从乡下到城市读书的他因乡音被同学嘲笑,城市孩子的轿车接送、一对一家教让他不知如何努力,当自己还不会买火车票时、城市里的孩子已经与父母出国旅行,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演讲者成为了热血故事中典型的逆袭主角。此外,在被讨论最多的“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中,“土猪拱白菜”俗语的原意中暗含着对女性的物化,这带来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争端。但也有人认为,这里的“白菜”不是指女性,而是指大城市中的社会资源。△网友评论而不可否认的是,“乡下”与“大城市”在这句话中再次被对立起来,“拱”这个动词的使用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再加上演讲时独具的表情与语调,使演讲带有一种对大城市的不满与恨意。在对立中阻断了中学生们的退路,借助家族与时代的期望给予学生们压力,再用攻击性的表述给听者以情绪上的刺激,衡水学霸的演讲用看似合理的逻辑构筑了一个只剩下对立的“伪现实”,将学生们进一步向高考的独木桥上推去。极端对立中的“伪现实”
当原本在学校礼堂中进行的励志演讲进入互联网,演讲视频在有选择的剪辑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其听众也从高三学生转变为不同年龄层的“过来人”,这带来了更多元意义上的讨论。当演讲的聆听对象从高中围墙中的学生变成了走入社会的成年人,用慷慨激昂的演讲包装出来的励志美梦被现实无情戳破,演讲中“大城市的白菜”变成了难以企及的目标。从北大附中学生分享的高中生活到网友的“privilege”发言,在近期的网络讨论中,教育领域的地域差距被反复提及。也有网友在北极科考的途中遇到了北京朝阳区的一群小学生,他们正在进行小学的毕业旅行。△北极毕业旅行这种讨论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与社会阶层的结构性不公,这显然不是靠个人斗志就能跨越的鸿沟。当成年人在内卷中尝试躺平,生活在高中围墙内的中学生们还没有认清墙外真正的困局,复杂的结构性困境也在演讲中被简化为一种极端的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衡中学霸的演讲似乎通过个人经验的展示,再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差距。而它之所以让人反感,是因为演讲中的现实不是具体的、真正的现实,而是一种夸张而虚无的“伪现实”。一方面,演讲一味地对“乡下”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进行强调,构建了一个两者极端对立的世界观。在对资源分配不公的憎恶与不满中,演讲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虚无的“大城市”作为攻击的靶子,将摆脱乡下人的身份、获取甚至“掠夺”大城市的资源作为学生们未来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演讲忽视了大环境下的具体议题,对极端对立的阶层差距问题提出了一种单一而幼稚的解决方式,也就是挤上高考这座独木桥。而实际上,从“乡下”中学生到“小镇做题家”,刷题并不能完全补足他们与城市同龄人之间的差距。△电影《青春派》无论是个人爱好的培养、还是在阅读中拓宽的眼界,都不输于分数带来的价值;个人的价值也不能在他人的对比中得到衡量,对自我的探索与满足才应是真正的收获。“伪现实”中的一剂鸡血成为了有毒的鸡血,它用负面情绪堆砌起看似励志的“正能量”,将现实中地域、资源的差距作为培养“复仇”恨意的工具,这在将中学生们逼往高考独木桥的同时,也威胁着中学生们尚在形成的三观。普通青年的英雄主义
在传统的英雄故事中,主人公大多都不是天才。他们一开始看似资质平平、或具有无法弥补的短板,因此遭受着他人的无视与嘲讽。而他们也往往拥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勤奋与毅力,在逆境中从不轻言放弃,最终在战斗中负隅顽抗,获得了光明的未来。在励志演讲中,每一个人都是故事中的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就算再普通,也不该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有网友将衡中演讲的“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与张桂梅校长“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的高中誓词作对比,近乎相反的自我认知凸显出励志演讲的弊病。△张桂梅的女高校训“土猪”的比喻抹杀了乡下青年的个人价值,也忽视了作为“人”最基本的自主性与拥有个人理想的权利。它可能会在极度的自我贬低中让中学生们丧失自信,也对所有大城市之外的青年带来了冒犯。△网友评论当然,奋斗可以、有理想可以、成为英雄也可以,但前提是,每个青年都该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而不是学校妄图在“伪现实”中用鸡血灌醉的考试机器。而真正的英雄主义,应该是在扪心自问中找到自己追求的价值,在真正了解面对的困境之后仍能鼓起勇气,在理智的分析与规划中一一击破眼前的阻碍,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光明未来。对中学生们真正有价值的引导,应是帮助他们拆除现实的围墙、带领他们理解自己所面对具体困境,接受努力所具有的阈值,并为困境的解决提供明确的指导:在埋头刷题之外,思考自己理想的专业、学校与职业,并为之做出更完善的准备,这才是现实生活中具有“正能量”的理想主义。△演讲开头的“普通人”自衡中学霸演讲的一开始,大屏幕上就亮起三个字:“普通人”。演讲者的第一句台词是,“村上春树说,普通人啊,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着普通的事情,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在“乡下”中学生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普通人”。普通的青年们既不是土猪,也不是白菜,他们本就具有面对现实的勇气,也可以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