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生励志演讲 | “伪现实”鸡汤之外,英雄主义何以追寻?
「每个青年都该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而不是学校妄图在“伪现实”中用鸡血灌醉的考试机器。」
>>>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在节目《超级演说家》中,河北衡水中学的高三学生张锡峰进行了一场演讲。在演讲中,他从自己儿时的乡村生活讲起,讲到进入城市的学校读书、感受到与城里孩子的生活差距,最后进入衡水中学,通过拼命学习来逆天改命的故事。




永不过时的“鸡血式”演讲
在观看衡水学霸演讲的过程中,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欲扬先抑的叙事思路、逆天改命的奋斗经历、慷慨激昂的演讲风格,让人仿佛回到了高三拥挤的大会场,“我要去清华!”“我要上北大!”的呐喊回荡在会场上空,受邀前来的励志讲师在台上热泪盈眶。这种“鸡血式”的演讲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成长,而相似的演讲稿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特征。堵住后路,是励志演讲的第一个策略。在励志讲师的口中,高考是学生们“逆袭”的唯一途径,“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破釜沉舟搏他个日出日落”,如果高考失败,就会沦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证明高考独木桥的唯一性,励志演讲惯于夸大社会的阶级不公与学生们的艰难处境,来强调“背水一战”的必要性。在堵住了高考之外的道路之后,加大筹码成为励志演讲的第二道砝码。衡中学霸的演讲中提到,“河北省的考生,他们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身上都肩负着整个家族几个世代的期望。”“让高考不只成为一个人的事”,是励志演讲的惯有策略。高考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学校,甚至曾有学校在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励志活动中,让两千多名高三学生在操场上跪拜父母,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极端对立中的“伪现实”
当原本在学校礼堂中进行的励志演讲进入互联网,演讲视频在有选择的剪辑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其听众也从高三学生转变为不同年龄层的“过来人”,这带来了更多元意义上的讨论。当演讲的聆听对象从高中围墙中的学生变成了走入社会的成年人,用慷慨激昂的演讲包装出来的励志美梦被现实无情戳破,演讲中“大城市的白菜”变成了难以企及的目标。从北大附中学生分享的高中生活到网友的“privilege”发言,在近期的网络讨论中,教育领域的地域差距被反复提及。也有网友在北极科考的途中遇到了北京朝阳区的一群小学生,他们正在进行小学的毕业旅行。


普通青年的英雄主义
在传统的英雄故事中,主人公大多都不是天才。他们一开始看似资质平平、或具有无法弥补的短板,因此遭受着他人的无视与嘲讽。而他们也往往拥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勤奋与毅力,在逆境中从不轻言放弃,最终在战斗中负隅顽抗,获得了光明的未来。在励志演讲中,每一个人都是故事中的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就算再普通,也不该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有网友将衡中演讲的“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与张桂梅校长“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的高中誓词作对比,近乎相反的自我认知凸显出励志演讲的弊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