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三线建设工程是哪三县(企业励志故事从三线建设到“冲上云霄”,这家企业的故事很励志)

50多年前,他们打起背包、风餐露宿、肩扛人挑。

一无技术资料、二无专业人才、三无发展基础,他们“一边建设、一边研究”,硬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中国航空防护救生事业灿烂篇章。

他们,是“航宇人”。

50多年来,在一代代“航宇人”的努力下,航空工业航宇(以下简称航宇)胸怀航空报国之志,笃行航空强国使命,依托航空防护救生和空降空投专业优势,研制的救生防护装备不仅实现了型号配套全覆盖,满足了我国航空防护救生装备武器现代化的需求,还成功走出国门,出口数十个国家。

艰苦创业,只为航空报国

“当时大家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襄阳西郊笔架山下的鲁家冲山沟里,昔日的鲁家冲被当地人称为是一个‘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尘灰随风弥天,行走留意摔跤’的黄泥巴山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一群热血青年,带着蓬勃生机而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10月11日,回忆起当年的三线建设经历,78岁的杜国泰依旧心潮澎湃。

杜国泰是原610研究所(原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的工会主席。610研究所,是航空工业航宇的组成部分。

1964年10月开始,经过调整、整顿的航空工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那时,航宇的父辈们,打起背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湖北襄阳,开启了航空报国的艰苦创业大潮。

“为了省钱,我们与施工队一起搬砖头、运沙子、挖沟渠、拌水泥……日常饮用的水都是堰塘水,加了明矾简单过滤一下喝。没有厂房、试验室等基础设施,我们自己从火车站拉钢筋、电线杆,两个男人拉一板车,三个女人拉一板车。”杜国泰回忆,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支撑大家的就是“航空报国”的理想和信念。

杜国泰说,回想这几十年的发展,自己感触最深的就是当时参与三线建设者的那股精气神儿,“‘把一切献给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些都是我们国防科技工业者共同的价值取向。”

2003年,原航空工业驻襄阳市的汉江机械厂(国营510厂)、宏伟机械厂(国营520厂)和原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610所)整合成一体化实体运营的航宇。

克难攻坚,笃行强国使命

火箭橇试验滑轨是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大型缺门试验设施。轨道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建设周期长,多年来总停留在方案阶段。杜国泰介绍,在火箭橇滑轨建设论证的初期,公司曾经通过多渠道多方联络,拟引进有关国家火箭橇滑轨的建设技术,但因这些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均未能实现。

“最终只能由我们自己挑起了这副重担。”杜国泰说,公司百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陆续进驻施工现场,从试验到正式加工、焊接,从安装到调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航宇建设的火箭橇试验滑轨的直线精度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1993年,航宇的火箭橇滑轨试验场投入使用,在此后的航空救生设备研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弹射救生座椅,被称为蓝天上的“诺亚方舟”,直接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设计研发弹射救生座椅,是35岁的冯星一直在做的事。

冯星2013年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航宇工作,现任弹射救生技术研发部副部长。

2020年,在某型座椅的状态鉴定试验中,高速弹射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座椅技术鉴定进程。

作为故障主要负责人,为尽快完成技术归零,冯星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方案制定、试验件跟产、高吹跟试。技术攻关期间,冯星跟试60天,验证试验30轮次,完成高速气流吹风试验达150次。“有一次试验,因为头靠支座上一个螺钉没有完全拧紧,导致验证试验失败。那一次,我真正领悟了‘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冯星说,经过努力,团队攻克了技术难题。

8年来,冯星先后荣立航空工业集团航空报国立功奖个人三等功、国家国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冯星说:“设计新一代弹射座椅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85后’的身上,未来弹射座椅的发展一定是更加智能、舒适和集成。面对新的使命任务,我的目标就是沿着前辈们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继续为蓝天上的‘生命之舟’保驾护航。”

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代接着一代干。

如今,航宇不仅完成了繁重的现代化航空装备配套科研生产任务,而且在防护救生和空降空投专业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成为世界防护救生空降空投专业领域的系统级供应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杨德义 柯望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