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本人简介(作家励志故事路遥逝世三十年:平凡人的奋斗永存)
三十年前的1992年11月17日,作家路遥因肝硬化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2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六年,他以全副身心投入创作了一部被称为“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曲”的作品。即使在他去世三十年后,这本书依然长盛不衰地影响、激励和感动着无数中国的青年,在清华、北大等中国众多高校的借阅排行榜上,成为上榜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
这就是三部曲小说,《平凡的世界》。
四十四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整个民族迎来历史时代的重大转向,这其中每一个领域内的变化,对于中国这艘大船而言,都是深刻至极的改变。
《平凡的世界》正是这场深刻改变的全景式记录和写照。
作家路遥
壹
三十四年前,五月的一天,路遥写完最后一个字,将价值六元的钢笔扔出窗外,犹如纵身一跃逃出被困六年的牢狱。
那一年是改革开放十周年,他把一个作家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了描写改革开放初始中国大转型的这一部小说上。他将小说置于中国1975~1985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孙少安生在农村、扎根于农村,从生产队长到砖窑经营者的过程,就是农村致富的过程。他因为贫穷而放弃与青梅竹马的田润叶的爱情,又在乡土的奋斗中收获了人生况味。他的弟弟孙少平热爱读书,不甘于农民的生活,宁愿历经千辛万苦也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的奋斗精神吸引了省委副书记的女儿田晓霞,但两人的爱情却因为一场意外而戛然而止。
陕西清涧,路遥出生地(资料图片)
小说将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堪称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史诗。
只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怎样写出这共计110万字的三部曲的。
早在一九八二年,路遥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人生》一经发表就很快获得巨大成功,随即名闻全国。当时首次高考落榜、正在蹬三轮车打零工的十八岁杭州青年马云,后来回忆说“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1982年11月,《人生》单行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一夜成名之后,三十三岁的路遥感到的却是厌烦和无聊,纷至沓来的诸多与写作无关的活动,让他疲于奔命。虽然在经历几十年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之后,他并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他更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中去。他觉得最渺小的作家常常关注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却常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只有在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充实。
当时已有论断,《人生》将是路遥一生无法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路遥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终将有一个顶点,但他拒绝承认《人生》就是他的最高峰。
在焦虑和失眠之中,路遥忽然想起年少时候的一个梦。也许是二十岁左右,或者是在故乡的山间小路行走的时候,也或许是在小县城河边面对流水的时候,他曾经有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规模最大的书,或是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
电影《人生》
那时路遥写过的小说,篇幅最长的就是十三万字的《人生》。他决定忘掉过去,重新写一部三部、六卷、一百万字的小说,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变迁,人物在一百人左右。
在家乡榆林毛乌素大沙漠的星空下,路遥下定了拼尽全力一搏的决心:他要告别过去的自己。
榆林毛乌素(资料图片)
贰
决定要写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作品之后,路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动笔,而是开始大量的阅读。
虽然在延安大学中文系时,路遥曾较为系统地阅读过中外名著和文学杂志,但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长篇题材,他决定首先尽量阅读、研究和分析古今中外的长篇名著。他列了一个将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最终完成了十之八九,其中大部分是外国作品。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他用力最多、钻研最久的一部小说。
除了文学名著,路遥还读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农业、科技领域的杂书,还有养鱼、养蜂、施肥、税务、造林、民俗和UFO不明飞行物的各种小册子。那时他的房间里从桌子、床头、茶几、窗台到厕所,触手可及之处全都是书。这时的路遥,就像是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生书呆子。
因为主题是1975~1985年的中国城乡生活变迁,所以路遥要尽量还原自己所处的这一历史时代。他找来了这期间从地区报到省报到《人民日报》的合订本,没日没夜的一页一页翻看。手指被报纸的边缘磨出得露出了毛细血管,翻报纸如同翻在刀刃上。
这两项工作就用了一年多时间,然后路遥决定要出门去,亲身体验当下的生活。
他带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箱子,开始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农贸市场各地奔波。上至省委书记,下至街边游民,能触及的生活就尽量去触及。从今晚的农村饲养室睡到渡口的茅草棚,从一辆车走上另一辆车。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路遥终于发现:虽然这一部小说规模庞大,但一切的起点和源头,都只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双水村的贫穷村庄。三年的积累和准备之后,在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医院的一间小屋里,路遥写下了第一个字。
长久以来,路遥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凌晨两点到三点睡觉是常事,四点五点直至天亮后才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午饭前一小时起床先连着抽三五支烟,跟着一杯浓咖啡,才彻底醒过来。
午饭后就是工作,除了上厕所,几乎都会埋在桌面上奋笔疾书不抬头。如果下午的工作完成,晚上就是阅读时间,一直读到睡觉。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动笔已经三天了,路遥还没有写出一个满意的开头。 写了又撕,撕了又写。烦躁无比的他想起了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于是终于写出了一个自然而平常的开头,虽然没有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那样的开头一样一见难忘,但对于这部小说却应该是最适合的: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叁
每天中午都是两个馒头一碗稀饭,晚餐也是两个馒头。煤矿的老鼠很多,有两只甚至跑到了写字台对面的沙发上盯着路遥写字。但路遥基本没时间去理它们。紧张的思维和书写造成的焦虑或欢快已经使他的精神进入某种单一状态:一路小跑去厕所,到厕所后发现一只手拿着笔记本、一只手拿着笔;然后又一路小跑回去放下纸笔,再一路小跑重返厕所。
每天凌晨从桌前站起来,路遥常常感到两眼金星四溅,腿半天痉挛得挪不开脚步。躺在床上,感觉生命即将终止。每一部长篇的写作都是对人精神意志和综合素养的最严酷考验,作家要么超越自己的极限,要么半途而废。写作是最孤独的事业之一,陪着作家的只有他笔下的人物。
每个周六的傍晚,医院里走得空无一人。路遥会凝视窗外的家属楼,看着夜色将至灯光一户户亮起,人们欢聚一堂聚餐谈笑,直到窗帘拉起,灯光一盏盏熄灭,终于一片黑暗。
选择了一条路,就意味着抛弃其他路上的风景。从春天写到冬天,几乎足不出户的路遥完成了第一部。出版后,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但没有期待中的掌声,反而是当头一棒。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文学创作领域,源自西方的先锋派和意识流写法正风靡一时。作家们忙于对写作形式的探索,他们普遍认为路遥的写法太陈旧太俗套太常规,也就是没意思。某些年轻的评论家,甚至使用了相当刻薄的语言来评判。研讨会让路遥深受打击,在回陕西的一路上,他的情绪低落至极点。
但余后的两年,路遥还是将外界的评论抛之脑后,全力书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和第三部。1988年5月25日,他写完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完成后相当一段时间,路遥都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甚至过马路都需要弟弟搀扶。
《平凡的世界》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路遥却在三年后病逝。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一生的心血。
《平凡的世界》或许并非完美无缺,它没有优美的文笔、隽永的金句,叙事有时显得冗长,相关情节也似可商榷。但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它几乎是唯一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之后十年中国城乡巨变的长篇小说。许多作家非常聪明,文笔和才情高过路遥十倍百倍,他们也写出了不少为人称道的作品,但却少了路遥作品那种记录时代的力量。路遥的土气淋漓,从另一方面看,未尝不是一种深植于土地的大智若愚。
好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十年来,《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们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小说家,路遥用110万字见证了那十年,也让自己的名字熠熠生辉。
《平凡的世界》说出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对抗苦难的奋斗中,人才会感觉真正地活过。路遥会消失,但他的文字会长存,而字里行间对抗苦难的奋斗精神将永存。
文/启凌 编辑 程启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