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困难学生心得体会(初中生励志故事“帮助困难学生,是我一生的信念”)
来源:人民日报
2021年9月10日,一张助学汇款单成了曾为大学老师的王坤森最好的教师节纪念。 倪雁强摄
人物小传
王坤森:1932年生,浙江杭州人,1949年入伍,保卫过水电站建设与钢铁生产,荣立三等功。转业后,王坤森在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在学校工作期间,王坤森经常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1993年王坤森退休,但他仍然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困难学生。至今已结对帮扶7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我知道孩子们读书有多不容易,总想做点什么”
王坤森热心捐资助学的故事要从他童年说起……
小时候,王坤森家境贫寒,加上母亲早逝,省吃俭用补贴家用成为他的生活习惯。“那个时候,吃顿饱饭都难。”王坤森说,就连日常所穿的衣服,也多是从别人家废弃的物品中找来的。11岁那年,穿着破旧的背心和短裤,王坤森用家里存下的钱,光着双脚走进了小学课堂,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1949年12月,王坤森毅然报名参军,加入了第三野战军。与从前的苦日子不同,在部队里不仅能吃饱饭,还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参与重要工作。部队大家庭带给王坤森前所未有的温暖。
上世纪50年代,王坤森被推荐到军校学习。在校期间,他荣立三等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王坤森从空军某部转业到原浙江医科大学武装部,成为一名国防教育老师。
“我知道孩子们读书有多不容易,总想做点什么。”王坤森说,在学校工作期间,时常看到有些学生因为经济拮据交不起学杂费,有的甚至吃不饱饭。在能力范围内,王坤森就自掏腰包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还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
从穷孩子到高校教师,面对人生际遇的转变,爱的种子也在王坤森心中生根开花……
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牵动了许多人的心。照片中,大眼女孩苏明娟清澈的眼神里装满了贫困山区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坤森在希望工程的宣传页上看到了这张照片。
“当时心里就有了些想法。”王坤森说,1993年退休之后,他便和老伴商量,从每个月几百元的退休金里拿一部分钱出来,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
“我这一生,除了奉献给国防事业,剩下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助学。”王坤森说。
“帮助孩子们的同时,又有人来帮我,爱心就这样流动起来”
2012年的夏天,王坤森通过媒体得知,一名叫徐玲玲的衢州常山女孩考上了大学,但由于生活拮据只能四处打工。几经辗转,他联系到了徐玲玲,捐给她一笔学费,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徐玲玲的四年大学生活下来,王坤森累计捐助1.8万多元。如今,走进王坤森的家中,简朴的装饰和老旧的家具里,还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徐玲玲毕业当天、穿着学士服拍下的照片。王坤森记得,第一次拿到照片时和老伴静静地看了许久,眼里噙着泪花:“咱是没穿过这衣裳,玲玲替我把梦想实现了!”
“帮助别人,就要拿出自己的行动和诚意来。”王坤森通过多种方式四处筹钱助学,包括收集废品。
“饮料瓶、硬纸板和易拉罐……如果运气好,可能还会遇到一两个废旧电器。”王坤森说,这些年来,他用辛辛苦苦攒下的约7万元钱,资助了7名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
王坤森的故事,很快在周边传开。有人每个月拿钱和他一起助学,有人将小区里的废品整理好交给他,还有人总给他送矿泉水、瓜果……如今,许多人被王坤森的捐资助学行为感动,也纷纷加入其中。
“帮助孩子们的同时,又有人来帮我,爱心就这样流动起来。”说话间,王坤森打开笔记本,里面一笔一画记录着每位好心人的名字和善举。
2021年,王坤森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王坤森助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大学生。如今,助学基金已吸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善款累计70多万元,作为留本基金永久用于助学事业。今年秋季开学后,基金每年拟计划分配约3.5万元,资助7至9名浙大本科学生完成学业。
“我还要继续我认定的事情,帮助更多孩子”
“生命不息,爱心不止”,是王坤森最常说的一句话。
年初,王坤森因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那些被他资助的学生们。王坤森说,“等身体好些了,我还要继续我认定的事情,帮助更多孩子。”
除了每年从退休金里拿出至少4000元助学之外,王坤森还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决意捐献给浙大医学院。他说,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做得太少,希望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为了照顾好老人,社区特地安排志愿者每天上门帮助王坤森老人整理家务,购物配药;并有社工将每日餐食从老年食堂送到王坤森的家中。
“我只是个普通老人,不用总来看我。”王坤森说得最多的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关心经济困难的孩子。他说,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帮助困难学生,是我一生的信念,要一直做下去。”
(方彭依梦参与采写)
记者手记
大爱无声声自远
不顾风吹雨打、坚持捐资助学,撑起孩子们的求学梦……平凡人的伟大总是令人感动,王坤森老人便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传递着朴素的爱心火炬。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年轻时王坤森靠着时代机遇从贫苦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军人、人民教师,而后他接过“爱心接力棒”,奋力传递温情。他说,只要还有一丝力气,就不能辜负那些寄托在他身上的期望。老人将向善的行动贯穿一生,这份坚持难能可贵。
大爱无声声自远。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坚持善举与担当责任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如今,老人的助学基金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爱心捐款,成为汇聚爱心、共襄善举的助学平台。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尽微薄之力,为社会带来温暖与希望。微光成炬,薪火相传。涓滴善意,汇成大爱……(本报记者 窦 皓)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1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