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传承人的故事很励志的作文800字(励志故事600传承人的故事很励志)

传承人的故事很励志

《我们的故事·嘉兴非遗项目

传承人口述实录》序

 数年前,嘉兴市文广新局编辑出版了一本《守望与传承—嘉兴市非遗传承人调研报告选编》,要我写了个序。这次,市文广新局组织编撰出版《我们的故事——嘉兴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要我写个序。我觉得我很荣幸,也责无旁贷。

 我请嘉兴市非遗保护中心王晓初副主任将此书编撰的有关情况传给我,她发来了已撰就的书的“后记”。后记都好了,序言还没交账,真不好交代。尤其是看了这篇后记,我大有感慨。

 做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工作很重要。传承人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与非遗的不解之缘,文化部门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用文字、声音、影像等手段记录,这是记录者与讲述者合作的产物,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资料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关于传承人的报道,更多的用第三人称,很少有第一人称自传式的记录文字。嘉兴这本传承人故事集,以第一人称讲述作者的亲身经历,这种直接表达,给人感觉真实、亲切和原生态。我想,传承人的口述实录,除了这本故事集来呈现,我想影像采录资料同样珍贵,编辑处理后,可通过数据库和网站等新媒体的形式传播。

 实际上,这个后记的后半部分就介绍了组织编撰此书的意义。这一般就是这本文集序言的内容,阐述得很透彻,文字上也很有情感色彩,也很有理性的思考,很打动人。

 进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实录,具有紧迫性。“后记”里边提到,国家级非遗项目“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已没有市级以上的传承人,省级非遗项目“桐乡竹刻”传承人钟山隐又刚刚过世了。据我所知,“海宁皮影戏”已有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去世。这还是不完全的信息。不少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已是风烛残年,说走就会走了。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国家级传承人都是国宝,他们都是状元。他们都是传统文化的薪火,让历史文脉赓续不断。所以,嘉兴这件事做得很有意义,也很实在。

 这本书的编撰过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后记中写到:“这本书在成书的过程中,标准几经更改,文章也几度修改”。从开始整篇文章600字的字数要求改为不低于2000字字多不拘;从多种文体到明确为第一人称的口述史;从讲生平到突出故事性。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人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变化要比计划快。几度调整使这本故事集真正呈现了口述史的真实性、生动性、鲜活性。

 后记中前面部分的内容,对编撰内容和入选项目的数字出入做了详细说明,初一看有点绕,细一琢磨说得很明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个层级的传承人,各个项目的传承人,各地的传承人,切入点不一样,概念不一样,数字不一样,这会让人产生迷惑,为此,编辑者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交代很清爽,说明了编辑者是极其认真的,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是有点学究型的让人可敬的人。

 阅读这本书,你一定会感到传承人的故事很励志。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台前显贵,必定台后受罪”。这些话不单是针对传统表演艺术,实际上其他的非遗门类也同样如此。要想成为某一个行当、行业的代表性传承人,其间所付出的艰辛是经年累月的,要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阳光总在风雨后,但传承人的成功背后,有多少次重复,多少次努力,多少次执着,多少次失败,谁知道?没有一个成功是天上掉下来的,至少我们没见过。传承人的故事体现的都是正能量,读后很受教育、很受教益。

 这本书,是用传承人讲故事的方式,对非遗进行宣传。这本非遗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呼唤和期待,希望人人都成为非遗的传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个地方法规,在“总则”里有一句话:“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也就是说包括了你、我、他,包括了整个社会各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根文化、民间文化、乡土文化、百姓文化,也是生活文化。它不单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它是当代人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今天连接未来的底蕴和底气,我们要珍爱它。传统靠“传”,让大家都来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做非遗保护的志愿者,传承历史文脉,传播优秀文化。

 这些年来,嘉兴非遗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浙江非遗保护的高地和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生态洼地,非遗事业景象生动、生机蓬勃。这在于有一支自觉担当的传承人队伍,在于有一支奋发有为的非遗工作队伍,在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在于社会各方的广泛共识和鼎力襄助。

 传承人讲自己与非遗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传承人与非遗的情缘不了,相信未来演绎的故事仍将精彩不断,嘉兴非遗保护工作也将精彩不断

扫码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