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大学生扎根基层感动中国人物(大学生励志故事中国西部大学生的励志故事:“背”起母亲去上学)

马淑花正在学习。新华社记者程楠摄

新华社兰州1月8日电(记者程楠)十多年前,一部名叫《背起爸爸上学》的电影曾在中国掀起观影热潮,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背着瘫痪父亲求学的励志故事。现在,大学生马淑花“背”起母亲去上学的故事同样让人感动。

东乡族女孩马淑花的家乡在中国西部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23岁的她目前是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父亲早逝,从进入大学伊始,马淑花一边读书,一边把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带在身边照料。

这两年,在中国各级有关部门关怀下,像马淑花这样来自贫困地区的莘莘学子不仅能够圆梦高校,还有机会走向更宽广的人生舞台。

记者见到马淑花时,做完家教匆匆赶回出租房的她刚刚服侍母亲吃下胃药。

2015年8月,依靠生源地助学贷款,马淑花进入了西北师范大学学习。当时,为了赚取生活费,她开始主动寻找兼职机会。最多的时候,她一天打了四份工。“早晨上完两节课后,先去一家汉堡店工作2小时,中午在街上发传单,下午帮一家培训机构招生,晚上在外带家教。”她说。

大一第一学期寒假,马淑花在外地兼职代课,突然得知母亲的风湿病导致右手失去活动能力,吃饭都成了问题。第二学期开始,马淑花就带母亲离开了老家,在省会兰州租房生活。

马淑花正在整理房间。新华社记者程楠摄

从那时起,马淑花每天五点起床,给母亲做早点。课多的时候,她早上给母亲做好午饭,自己带午饭到学校,晚上再回家做饭。“每月拿到补课费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买药,再交房租、水电费。”马淑花说,这两年,母亲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生活的重担并未压垮自强好学的马淑花。只要有空,她就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有时会把书本下载到手机上,在公交车上读,每天把时间分成条块,学习也很快乐。”马淑花说,因为在校期间成绩较好,她还获得了“甘肃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训计划”推免资格。不久前,马淑花还被评为甘肃省道德模范。

自进入大学以来,老师和同学们自发组成帮扶小组帮助马淑花,结合她的实际困难,学校连续三年为她评定了国家一等助学金。“这两年,学校所有经济困难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我们还积极引导受助学生参与到助学育人实践岗位上来。”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何新征说。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共完成108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识别建档。中国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西藏、新疆、甘肃等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教育精准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正在帮助马淑花等学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严格按照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特殊问题处理精准、资金分配精准、调研反馈精准等原则,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何新征说。

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