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女孩失踪找到了吗(女孩励志故事南部18岁女孩励志故事 上中央电视台)
很荣幸,每天有上万人在阅读
阅读原文,南部海量生活信息等你来...
◆ ◆ ◆ ◆ 正文开始的地方 ◆ ◆ ◆ ◆
今年暑假,南充日报社媒体矩阵携手CCTV-7《聚焦三农》栏目组开展寒门学子暑期公益行动,至今,已经有6名南充寒门学子登上央视“寒门学子榜”。
因这些寒门学子中的南部县寒门学子——18岁女孩谢戴鸿在浙江一家车间温度高达41℃的印染厂打工挣大学学费,其励志故事感动众人,CCTV-7《聚焦三农》栏目于今晚10时零7分首播关于她的小专题《千里打工挣学费》,该节目还将在20日中午12点57分重播。该小专题由CCTV-7《聚焦三农》栏目组委托南充日报社拍摄。
记者正在拍摄谢戴鸿的故事
央视委托
南充日报社拍摄18岁女孩励志故事
今年暑假,南充日报社媒体矩阵携手CCTV-7《聚焦三农》栏目组,联合开展寒门学子暑期公益行动,面向南充九县(市、区)寻找品学兼优的2018年农村户籍高考寒门学子,挖掘他们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助力寒门学子圆梦大学。活动自7月26日启动以来,社会反响强烈,不少贫寒学子(家长)致电本报新闻热线2225777咨询资助事宜。 直到现在,已经有近50名南充寒门学子填写、提交了《CCTV-7寒门学子公益项目资助学费申请表》。
7月27日,CCTV-7《聚焦三农》栏目组寒门学子暑期公益行动负责人张莉致电本报记者称,他们在审核南充日报社提交给该节目组的《CCTV-7寒门学子公益项目资助学费申请表》时发现,南部县一名18岁女孩特别引人瞩目——她的名字叫谢戴鸿,家住四川南充市南部县太华乡坛神庙村,今年高考,她以648分的成绩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为了挣大学学费,她千里迢迢从老家来到父母常年打工的厂——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一家印染厂打工,她的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感人。他们希望能够在CCTV-7《聚焦三农》寒门学子节目中播出这18岁女孩的励志故事,并委托南充日报社采访、拍摄。
8月2日,南充日报社特派南充晚报、南充日报社影视中心两名记者赶赴浙江采访、拍摄谢戴鸿在打工地的生活、工作情况。
“蒸笼车间”
18岁准大学生忙得汗流浃背
位于龙山镇一个大型工业园区的一家印染厂的一个车间里,安置有3台高温定型机。带进这个车间的温度计指针,不到两分钟便指向41℃。在其中一台高稳定型机上,红色的布匹经过连续几个不同温段的恒温烘箱后,从机器尾端源源不断地“流”出。谢戴鸿与五六名全是她父辈年龄的工友目不转睛地盯着瀑布般倾泻而下的布匹,寻找合适的机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撕断布匹,然后卷好布匹、打包……
谢戴鸿(右二)正在工作
记者进入谢戴鸿打工的这家印染厂时,正值今年第12号台风“云雀”在上海金山登陆。受此影响,龙山镇也是狂风暴雨。室外非常凉爽,但刚进入车间不到两分钟就感觉到浑身在淌汗。此时,几名热得受不住的工友拿出冰棍来消暑,依然忙着撕布、卷好布匹、打包的谢戴鸿额头滚淌着汗珠,湿透的T恤紧紧贴在背上……
据了解,一般热定型机需要提供高达180-225℃定型温度才能给布料较好地定型、染色。
谢戴鸿告诉记者,在这个印染厂打工,她每天的上班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6点。由于车间里面热得像蒸笼一样,工人们的衣服整天都被汗水湿透。在车间上班时,他们的手接触到的布匹有时高达60℃,如果动作稍稍慢了一点,手可能被烫伤;撕布匹稍有不小心,就可能划伤手指。她之所以到这样的环境中打工,一是因为父母常年在这个厂打工,她想体验父母的艰辛;二是因为家中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家中的弟弟妹妹念书也需要费用,她想利用这个暑假为自己挣大学学费;三是想锻炼锻炼自己,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里打工,她每天能够挣到100元工资。尽管这工资不高,但也能够帮爸爸妈妈减轻一点负担。
面朝大海
女孩喊出自己内心的喜悦
常年在这家印染厂打工,谢光强夫妇的工资以记件的方式算报酬,平时他们没有假期,压根没时间出龙山镇看看。来到印染厂打工快一个月了,谢戴鸿和爸爸妈妈一样,中途没有休息一天。8月4日,谢光强夫妇决定与工友换班,给自己和女儿放一天假,带她到沿海的大都市逛逛。他们乘车来到宁波市天一广场,在广场附近一家服装店外,谢戴鸿看了看橱窗里面几件漂亮的衣服,摇摇头走开了;一家人在商城里逛了很久,什么也没舍得买就出来了。
得知女儿一直向往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后,夫妻俩决定满足女儿的心愿,也算是对她考上大学的奖励。当天下午,他们乘车来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景区最大的海边沙滩——千步沙。
来到大海边,一向严肃的父亲谢光强一改往日的面孔,和女儿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水中打起了水仗,妈妈拿出手机不停地为他们拍摄。与爸爸一起在海边“疯”够了后,湿热的海风似乎吹散了所有的烦恼。谢戴鸿小心翼翼地从包中取出电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面朝大海情不自禁地高声呼喊:“大海啊,我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了……”
谢戴鸿在大海边喊出心中喜悦
然后,谢戴鸿漫步沙滩,仔细寻找着贝壳。这是谢戴鸿第一次看见大海。她的弟弟妹妹还在老家的大山里,他们也从来没有看见过大海。她要把这些漂亮的贝壳带回四川老家,把它们送给弟弟和妹妹,鼓励他们也像大海一样执著,鼓励他们今后能考上更好的大学。
最大愿望
当一名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
从大海边回到出租屋,天还没有黑。看着疲惫的爸爸妈妈,谢戴鸿决定给他们做一顿晚饭,让爸爸妈妈休息一下,再去替换帮他们顶班的工友继续上班。他们的晚饭很简单:稀饭、四季豆炒豆干和青菜。
谢戴鸿正在做饭
“人呐,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哪样不苦嘛!觉得打工怎么样?你是愿意读书还是打工?”
“肯定是读书噻。”
“打工马上就能拿到钱呀!”
“读了书学到了知识,不但能获得更多收入,还能为社会做贡献。”
……
这是谢光强、谢戴鸿父女俩在饭桌上的一段对话。
闲暇之余,谢戴鸿还向记者谈到了她的学习“秘诀”。她说,不怕吃苦可能是她与别人的最大区别。在老家的农田里,插秧需要一直弯着腰,哪怕腰疼得感觉骨头都折了,她也会咬着牙关坚持,尽量帮爷爷奶奶多干一点农活;高中三年,寝室凌晨6点15分开灯,她每天起床最早,坚持凌晨5点50分借路灯光洗漱,晚上寝室熄灯后,还拿出小台灯在被窝里面偷偷看书。她有一个可爱的小闹钟。每天她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这个小闹钟会不会走慢了?会不会突然没电了?因为,如果小闹钟不准时吵醒她起床,她就可能睡过头。对她来说,“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每天能够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就进入学习,就会保持一种很好的心情,让这一天过得很完美。
“填报志愿时,我选择的专业是临床医学,我希望通过在大学的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谢戴鸿告诉记者,“上医医国”4个字出自《国语•晋语八》,每次看见这几个字,她都有当一名好医生的愿望。2008年“5.12”汶川特大大地震发生后,她在电视上看见一个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在灾区穿梭,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濒临死亡的生命,这些白衣天使的行为真的令人很崇敬,所以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去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同学们说学医很苦,曾劝我选择其他大学,我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只要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我觉得苦也是快乐的。”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
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近日,在与谢戴鸿的父亲谢光强的接触过程中,记者惊讶地发现,谢光强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但是他对子女的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言语,道出了一个贫寒家庭在大时代背景下,应有的志向。
“我家曾经是被村里选出的贫困户,但依靠村里的帮助和自己勤劳的双手,我家很快脱贫了。”谢光强告诉记者,以前,他家很贫寒,曾有过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为了补贴家用,他曾经到新疆的建筑工地上打工;1995年在广东进入一家印染厂打工;2014年经村干部托人介绍,他和妻子双双来到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这家印染厂打工。平时,3个孩子都丢在老家让父母照顾。但是,尽管我们远在异乡打工,依然没有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我理解的扶贫工作是:扶贫其实是在帮助我们度过一个困难时期。但这个困难时期度过之后,我们应该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去发展自己的家庭,使自己的家庭一天比一天好。”
扶“智”和“志”
让贫困学 “读好书”
据了解,据南部县太华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2户904人,其中在校学生112人,针对贫困学生占比大的情况,我乡活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找准“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一是扶贫先扶智,斩断贫穷根。
二是发挥政策作用,确保落地落实。
三是多措并举,助力学生“跃龙门”。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发展脱贫致富产业,激活脱贫“造血细胞”,更要扶“智”和“志”,让贫困学生不仅能“有书读”,还要“读好书”,这样才能真正的斩断穷根。
来源:南充晚报
部分内容源自网友提供,不代表掌上南部观点或立场转载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130万人的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