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奋斗的声音(青春励志故事奋斗者 正青春|倾听时代心声 致敬奋斗青春——走近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开栏的话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祖国人民同向同行,用拼搏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新时代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如何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本报今起推出“奋斗者 正青春”专栏,记录新时代江苏青年用青春和汗水扛起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生动故事,聚焦他们踔厉奋发、接续奋斗的昂扬姿态,激励更多青年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争当开路先锋、勇当事业后浪,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也是青年自身成长、实现价值的必由之路。在江苏大地上,新时代青年正勇立潮头,将青春的热情和力量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记者走近今年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听他们讲述奋斗的故事。
“95后”新农人:筑梦新时代鱼米之乡
每年的4月至6月,是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冰清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戴着橡胶手套、穿着胶皮背带裤,站在过膝的水里,她安之若素,“人工催产作业都需要下水作业,从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10点回家,一个半月每天如此。”
从小在江边长大,鱼是郑冰清生活的关键词。“小时候,我就看着爷爷人工养殖河豚,跟着爷爷去江边放流。”郑冰清清晰地记得,2002年6月,刚满5周岁的她第一次参与把价值达上百万元的40万尾河豚苗无偿放入长江的活动。自此之后的20年来,她和爷爷每年都将培育出的河豚中的80%以上回哺长江。
“我会把爷爷矢志保护长江渔业资源的使命一直传承下去。”为此,郑冰清从本科到研究生都修读了渔业专业,做研究很辛苦,早起翻淤泥,下午抽鱼血……经常搞得满身鱼腥味。但在这样的磨练中,郑冰清系统掌握了水生动物生理生化测定分析实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了河豚的人工繁育、紫黑翼蚌的血清培养、淡水大黄鱼的人工繁育等技术。
目前,郑冰清的养殖基地里养殖了河豚、鲥鱼、刀鱼等鱼类,养殖环节实现了90%的自动化,并利用无人机、无人船和自动投饵设备等,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机器换人’是推动传统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郑冰清认为,传统水产养殖过度依赖人工,是规模难以扩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她带领团队积极推进养殖基地智能化改造,经过一年的运行,原来需要3个人管理一个鱼池,现在1个人可同时管理3个鱼池。管理效能的提升让养殖规模扩充了一倍,每年节约管理成本近300万元,年产值增加2500万元。
受疫情影响,公司部分产品一度滞销,郑冰清就在家直播科普长江鱼类的知识,网上粉丝越来越多,看到视频的外地米其林餐厅主动联系合作,产品被成功推向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今年一季度公司就实现销售2000多万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眼下,郑冰清的团队正致力于长江鲥鱼的种源恢复。长江鲥鱼从1993年开始进入绝迹状态,已经到科学界公认的30年物种恢复期限的尾巴,“有科学家评估过长江鲥鱼种源恢复的可能性仅有1%,但就为了这1%的可能,团队也会尽100%的努力。”郑冰清说,对长江珍稀鱼种的保护和繁育是家族的血脉传承,“今年年初好多人还目睹了新生江豚畅游扬子江,听到这些消息,我和爷爷非常开心。”
如今的郑冰清一边潜心研究新品种,一边积极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帮助周边养殖户解决疑难问题,在她的带动下,鲥鱼养殖业已经成为江阴周边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特种养殖业。在她看来,乡村振兴是国家大战略,也是青春建功大舞台,“我会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接续奔跑,奋力跑出当代新农人的最好成绩,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贡献力量。”
“90后”新蓝领:冲刺行业顶尖目标
“陈工,帮忙看下图纸!”“陈工,矫正出问题了!”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机车制造中心部件班班长陈士恩的一天总是在各种“呼叫”中开始。从确认物料、看图纸,到解决各类“疑难杂症”,他就像是生产线上的“医生”。“经常一上午就能走出8000—10000步。”陈士恩说。
1991年出生的陈士恩年纪虽轻,但已经是冷作钣金工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他出生在湖北农村一个普通的家庭,初中毕业时主动放弃了继续读高中,转而开始学习技术,“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动手,上技校学习钳工后,反而放大了自己的优势,成为学校里比较突出的学生。”
2009年,通过招工,陈士恩来到常州。他回忆,刚一进厂师傅带着他学习冷作工操作。不过半年,师傅就宣布“这孩子可以出师了”。要知道,在这一领域,常人没有个三年五载很难出师,“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是凭借一股冲劲在努力。”
不少人觉得工作苦,但他夏天在厂里干活时,师傅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从不喊累。凭借这股“冲劲”他越做越好,这些年来他总结了“预防油底壳焊接变形与矫正操作法”等11项先进操作法;主持了“国铁车油底壳矫正攻关”等6项技术攻关;第一人称发表专业论文8篇。深感自身文化水平不足,他还半工半读完成了本科学业。
别看现在的陈士恩可以独当一面,刚开始工作的两三年,他也遇到过“搞不定”的问题。当时厂内生产国铁车时油底壳出现问题,焊接结束后总是会发生变形,公司组织专家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这一问题。陈士恩就在一旁寸步不离打下手,偷偷做记录,把专家的操作记在心里。这次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更在他心里埋下了钻研问题的种子。
在行业浸润十余年,陈士恩一直都保持着这种精神。“现如今行业内的竞争压力更大了,早些年很多技术是厂里独有的,周围企业都依赖着我们,现在外面企业的技术与我们持平甚至更好,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当年与他一同进厂的近百名湖北老乡,如今却因为吃不了苦或耐不住清贫纷纷离开了。只有他不问收获,一直保持着技术上“不能落后于人”的紧迫感。
他也注意到,有年轻人不愿意到厂里来做一名“蓝领工人”,“其实只要肯学,发展空间这么广阔,努力一定有回报。”谈及自己的后续计划,陈士恩显得非常务实,现在他的冷作工技术已经达到了集团内的最高水准,工具钳工也通过了鉴定获得高级工,“后续我还要再学习二技能、三技能,冲刺行业顶尖目标。”
“85后”科技CEO:推动中国“智造”迈向全球
13万转高速无刷马达、65米每秒超大风速……“五一”假期期间,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俞浩正在核对5月上市高速吹风机的技术参数。近年来,在吹风机赛道,俞浩带领研发团队突破高速数字马达“卡脖子”技术,将马达电磁参数设计、流体力学、智能制造做到了极致。
1987年出生的俞浩拥有多次成功创业经历,2009年他在清华大学校内创办国内最早的创客空间“天空工场”。从航空航天专业毕业后,俞浩为自己创业领域定了两个标准:“服务于千家万户,有一定技术壁垒。”俞浩记得,他毕业时,家庭清洁赛道成为了创业风口,改善生活品质成为大众需求,而高速数字马达恰巧符合“两个标准”,他便一头扎进这个领域。
“初创时,国内高速数字马达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非常大,但我们创业团队决心要从自研高速吹风机数字马达开始。”俞浩说,几年前团队刚进入该领域时,海外高端品牌已做到10万转速,而国内普遍在2万转速。
从2万提升到10万,难度呈几何级增长,这不仅没有难倒年轻的团队,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斗志。为了突破技术垄断,俞浩和当时平均年龄27岁的团队采用了创新的方案,在两年内实现马达转速提到10万转,接近海外高端品牌的同时,成本却只有海外高端品牌的一半。目前,俞浩还带领团队在高速马达、多锥旋风分离、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全球领先的发明专利和关键技术。“目前在售的高速吹风机为13万转速,产业链即将量产18万转速产品,正在储备研发20万转速马达。”俞浩告诉记者,截至今年4月底,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2248件,诸多创新技术应用到一系列智能清洁领域中,产品覆盖了包括中国、美国、德国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俞浩看来,年轻人对算法理解能力更强,拥有全球化视野,懂得年轻消费群体的市场走向,能够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具备协作精神,机器人产业蓝海为年轻人创造了海量的机遇。
“年轻人一定要大胆创新求突破,要有敢做第一的精神。”谈及未来发展计划,俞浩表示,他和团队正在筹备研发拥有自动洗抹布、消毒、倒垃圾等功能的下一代全能扫地机器人,一项建设大型机器人生态链的计划正在酝酿中,公司还将联合地方政府建设机器人研究院,“下一步,公司将开放相关技术,让机器人走向更多场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蒋明睿 张宣
编辑: 王建旸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