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权志龙的励志故事他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后来者”传承医者仁心,他们的故事比励志更感人)

因为体会到爱与责任他们决定“我要成为你”医者仁心,生生不息授人以渔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1968年,从四川医学院医学系毕业的马在山,主动报名作为西藏军区生产部援藏技术人员来到西藏,在澎波农场、林周农场一待就是13年,其中在林周农场时间长达11年。他用坚守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成都,记者一行见到了已83岁高龄的马在山老人。虽已回到成都几十年,但老人仍旧保持着在西藏时的生活习惯。在他家中,藏式卡垫、门帘和藏靴摆件、西藏风景画、藏香盒、藏式餐具……这些与西藏有关的物品,无不代表着老人对西藏深厚的感情。“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马在山,我是林周农场的医生……”面对镜头,马在山老人熟练地用藏语进行自我介绍,并向大家讲述了他在林周农场的故事。当年,从成都来到西藏,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让马在山印象深刻。当时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患者不再饱受病痛的折磨。“在林周农场,藏族和汉族关系非常好,我巡诊下山的时候,一路上都有村民拿着鸡蛋、青稞酒、酥油茶在路边等着,一是等着让我看病,二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的感谢。为了更好地与群众交流,马在山学习了藏语。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和当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觉得值,认为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有一次出诊的时候,前面有条水渠,汽车过不去,必须脱了鞋然后踩水过去。那个时候是冬天,驾驶员和当地群众怕我冷,从来不让我踩水,都是把我背过去……”马在山说。除了不分白天黑夜地出诊为群众治病外,马在山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传帮带”帮助当地医生快速成长,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林周农场工作期间,马在山从未停止过培养藏族医生,他一心一意地教,当地医生也学习成长得很快,也因此和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1976年,刚满16岁的罗布从自治区卫生学校毕业后来到林周农场卫生所。3年后,林周农场卫生所改名为林周农场医院,马在山任院长。在这里,罗布与老师马在山共事了7年。如今,他们虽分别在拉萨和成都两地,但联系却未曾断过。“马老师,您身体还好吗?”“我身体挺好的,和咱们一起共事的那些老的医护人员现在怎么样?”“现在已经全部退休了,大家都很想念您……”如今63岁的罗布早已退休,记者在拉萨见到他时,他正和马在山老师视频聊天。他回忆道,当时林周农场医院包括他在内的大部分医生都刚毕业没多久,没有工作经验。包括马医生在内的近10名汉族医生,经常会在工作上帮助他们。

“在那个年代,马在山老师带领我们医护人员艰苦奋斗,为促进林周农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耐心培养我们当地的医护人员,使我们的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罗布回忆说,当时林周农场医疗条件极差,手术室是用白布包围着的土木结构的藏式简陋房屋,做手术时要用两三个手电筒照着。

“我要成为你!”

藏族女孩拉毛立志学医回报社会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从千里之外的青海玉树传来一则喜讯:今年参加高考的藏族女孩更松拉毛被大学录取了!提起拉毛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她曾经被老鼠咬掉了鼻子,2011年,经过南京热心市民吴苏华牵线,拉毛从青海玉树来到南京,接受了免费的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和整形手术,挺起腰板,重现美丽容颜,生活也越来越好。因为惦念着给自己带来阳光的白衣天使和热心南京人,拉毛选择了学医。

8月15号下午,收到安徽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信息后,拉毛第一时间分享了她的喜讯。“非常激动、开心,就上地图搜了一下安徽,看一下从青海玉树走的话要多远,很远呢!”拉毛笑着说。说起为什么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她解释:“医生和护士就可以救很多很多人,所以我就选了这个专业。”

拉毛学医的愿望,源于11年前跟南京的那段缘分。2011年10月26日拉毛在爱心人士帮助下,接受了第一次额部扩张手术。2012年7月16日,拉毛全鼻再造成功,2013年9月,又接受了脊柱侧弯手术……2017年10月,记者来到青海玉树再见到拉毛,她已经摘掉口罩正常生活,灿烂的微笑常在脸上绽放。而来自南京的爱,始终在她身旁。当年南京市民为她募捐的签名,妈妈一直悉心为拉毛收藏着。拉毛把每一个名字都刻在心里,变成了梦想的种子。“他们对病人特别温暖,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高姐姐,南京鼓楼医院贝贝姐姐、李医生 。我想好好学医学专业,然后有所成就,帮助更多的人。”拉毛告诉记者。说起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拉毛脸上笑容绽放。而妈妈,已经为她置办好了一整套崭新的行头。“新买的行李箱,绿色看着比较干净,还有一双新的鞋,还有这些新衣服。”在视频连线中,拉毛开心地向记者展示。拉毛说,妈妈也很高兴:“因为她也想让我帮助更多的人,妈妈说能读多久就读多久。最近我在家学英语,因为吴伯伯说英语要好一点,不然的话就很难考专升本。我将来要专升本,然后想考南京的大学深造,我喜欢南京这座城市。有很多爱心人士,还有吴伯伯。”得知拉毛的好消息,当初帮助她的南京市民吴苏华,南京的医生、护士们,纷纷为她加油打气。“这几年我基本上每年在玉树都会见到她,给她一些帮助。这个学校这两年才招收青海学生,我就一直关注,给她一些建议。她填了第一志愿就被录取了,我知道也非常高兴。拉毛到南京很多很多人给她提供帮助,她自己也很努力,很不容易,我跟她说医生的大门向她打开了!”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朱泽章:“医学的发展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努力,我希望拉毛能够在未来的大学生活当中,能够第一是要努力学习,第二要有一颗爱心,医者仁心。”

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主管护师曾雪梅,在拉毛住院期间一直在照顾她,听到小拉毛已经考上大学,还要学医的消息,她也非常开心:“希望她在今后的道路上面,能把我们这份爱和这份关心继续延续下去。

医者仁心的传承,比励志更感人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2020年,大四学生徐丹感染新冠,住进武汉方舱医院。其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毛以林教授和医护人员对她悉心照料,徐丹下定决心:“报考湖南中医药大学,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一年来,她认真备考,近日她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终于圆梦湖南中医大,如愿成为毛以林的学生。“去年医患,今日师生”“受你帮助,后成为你”“太棒了,最好的传承,医者仁心”“这也是在‘追星’”……“方舱考研女孩考上主治医生研究生”的消息,令公众感慨万千。“火爆全网的缘分”收获了完美结局,而这个结缘于疫情的励志故事,却依然回味无穷。2020年,那个病毒肆虐的冬天,在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接受治疗的徐丹不会想到,在与病魔对抗的过程中,自己会遇到求学梦想的引路人。七点起床洗漱,八九点等待医生查房、吃早饭,学习时间上网课、复习功课,徐丹的康复治疗生活过得平稳有序。你以为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身处疫情重灾区,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徐丹,在与医护人员相处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何为医者仁心。医护人员们不仅精心照看,还特地为过生日的患者准备蛋糕,唱歌庆祝。很多患者阿姨,会因为心疼劳累的医护人员,主动分担体力活。亲眼目睹了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艰辛与不易,深感于医护人员们的付出与努力,汇聚成徐丹职业理想的一道光。“我想报考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将来也当一名中医,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不仅让医护人员们兴奋不已,更一度在舆论场刷屏,令公众深受鼓舞,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年轻女孩从战胜病魔到成功圆梦,不只是她个人的幸运,还蕴涵着更丰富的象征意义。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之所以屡经风雨而屹立不倒,除了那些挺身而出的“先行者”之外,更在于拥有众多像徐丹这样乐观坚强的“后来者”。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因为疫情结下的独特师生缘固然只是个例,但医护人员成为青少年的偶像,却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广大医护人员在火线上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言教不如身教,他们用行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堂精彩的人生课,收获了孩子们的由衷敬意,徐丹则是从“心动”到“行动”的典型代表。相信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年轻血液注入医护队伍中。方舱奇遇共患难,杏林圆梦遇恩师。作为一名中医学子遇到理想的引路人,无疑是一种幸运,最后能考上也是努力拼搏的结果。“要很快投入到暑期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每天离梦想更近一点”。这样的“追星”传递了无比积极的意义,当然需要继续努力。打开录取通知包裹,也意味着打开了人生新篇章,祝福这些勤奋好学知恩感恩的励志青年学成之后能够悬壶济世,留下更多的佳话。

来源:共青团中央

★抱紧团组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