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晚熟的人讲什么(莫言励志故事故事变了,但莫言没变:《晚熟的人》在京举行研讨会)
2020年10月24日下午,“本土、现实、小说的回归——莫言近作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文艺报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校外嘉宾有李敬泽、潘凯雄、梁鸿鹰、应红、格非、孟繁华、程光炜、张志忠、李洱、徐坤、何向阳、刘琼、徐则臣、季亚娅、饶翔、丛治辰、宋强、赵萍、徐子茼、李壮、刘诗宇。校内嘉宾有王立军、张清华、张莉、梁振华、熊修雨、刘江凯、姜肖、翟文铖、张晓琴。会议的上半场由《文艺报》主编梁鸿鹰先生主持,下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主持。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窗外已是深秋,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到场嘉宾高谈雄辩,气氛欢快而热烈。
首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发表了文采斐然的讲话,他认为在莫言以前的小说中,家乡对于他来说并非一个回的地方,他是站在那里的。但是到了《晚熟的人》,可以说系统性地体现了一个姿态——他是从外面回去的,这与鲁迅式的回乡主题一脉相承,但莫言又写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李敬泽表示,无论在学术意义上,在文学创作的脉络里,还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变革、世道人心里,这部书都值得我们严肃、认真、深入地去进行探讨。
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发表讲话。她说,《晚熟的人》在莫言的创作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莫言这部作品中有很多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因此许多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亲切。她觉得现在的莫言还是那个莫言,《晚熟的人》带来的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讲故事的人。只不过这个讲故事的人现在不仅讲历史,也讲当下,而且在他讲的故事里非常有主体意识的把自己也作为一个人物放进了故事当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代表文学院向莫言致以祝贺,并向到场嘉宾表示欢迎与问候。他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传统、莫言与师大文学院的缘分,以及国际写作中心的创办与发展。他赞扬,在莫言先生与张清华教授的带领下,国际写作中心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和文学院的一张名片。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潘凯雄从分析市场入手,回溯了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他认为这样一种巨大的变化和莫言的《晚熟的人》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把整个视线、整个观察问题的空间拉大拉长,就给我们不仅是对莫言个体的创作,其实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当下文学的研究和观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视角。
在四位嘉宾的致辞后,其他与会嘉宾展开了主题发言。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首先发言,他说道,自己在读莫言这个作品的时候,强烈感受到他的“诚”。《晚熟的人》里面有改造的自传性和传奇性,但又非常克制,以历史事件和童年经验为主干完成了对记忆的重组。最后,格非认为作家和批评家需要打破城乡观念的对立,在一个更高的意义上来把握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我们自己的生存。
“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我们的文学就是丰年。”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如是说道,他赞扬莫言是一个不随大流、坚持讲故事的人。他从文本进入,认为小说集中的12篇作品,一篇一个样式,莫言作为小说家的创新能力,在文体上的自觉和有尊严感特别值得我们敬佩。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坦言,更喜欢莫言的短篇小说,她认为莫言的短篇小说已到了化境,拿得起放得下,从《斗士》《贼指花》等小说来看,故事变了,人也变了,讲法也变了,但是莫言没变。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事先准备好一篇短评,题目是《本乡本土说莫言》,文中写道莫言的小说有一种韧性的东西,年轻时候韧性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韧性是老年人的韧性。莫言把先锋小说的道理拿下来了,因而这些小说又倒回到几十年前他家乡集市上的说书人先生那里去了,回到近代小说的文学传统里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志忠认为,莫言通过不断的还乡书写,不断地激活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记忆和现实参照,他之前的小说从不规避乡村当中的各种问题、各种弊端,而到《晚熟的人》,他写了一个正在重构或者正在转型,当然也有一些新的希望的乡村。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对《晚熟的人》的感受,一是这本书对于莫言来说,是一本去除“诺奖魔咒”的书。二是认为莫言的写作保持了冷静的姿态,所有故事都是贴着现实而来。他认为,《一斗阁笔记》可能是莫言后五十年写作发展的方向。
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认为,小说的叙述人称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改变,从“我爷爷”变成了“诺奖之后的莫言”,这个变化导致他的小说叙述人称从复数到单数,小说从虚构到非虚构。第二个变化是小说的故事从传奇到日常,从天马行空到天地飞翔。第三个变化是从叙述来讲,他的小说从呐喊到彷徨,从热烈到安详。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从小说文体上评论了莫言近期的短篇小说创作,认为他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非常辽阔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所谓发现新人新事在莫言的小说里表现为在旧人身上发现新人,在旧事身上发现新事,具体表现为他把很多要素引入进来,加以巨大时空的跳跃。徐则臣这本小说集整个践行的就是莫言个人的对短篇小说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接下来,《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梁振华、熊修雨、翟文铖,《十月》副主编季亚娅、《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编饶翔,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江凯,青年评论家姜肖、李壮、刘诗宇等从莫言近作的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与探讨。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赵萍还详细介绍了《晚熟的人》的出版过程,从图书出版的角度谈到了小说集的整体性。到场各位嘉宾的发言深入浅出,使到场的文学爱好者无一不受益匪浅。
最后,张清华教授对研讨会进行总结,他认为今天的会既是对莫言老师这本书的研讨,也是对莫言全部创作的研讨,当然也是从鲁迅到莫言,从先锋文学一直到当下,每年中国文学的一个梳理,涉及到当代小说艺术各个方面的问题,此次莫言近作研讨会成果丰厚,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