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徐悲鸿励志学画主要内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威例 | 四上《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与课件)

一、读题,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学生齐读课题)。读法不同,要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你会怎么读这个课题呢?

生:徐悲鸿励志学画。

师:你想通过朗读告诉大家什么?

生:我想告诉大家是谁励志学画的。

师:还有谁来读?

生:徐悲鸿励志学画。我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这篇课文写了徐悲鸿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题,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课题。

评析: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表达出来的才是真感情。不少学生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读得抑扬顿挫,但究竟什么地方要“抑”、又为什么要“扬”并不清楚。有时老师指导也是强调这里要读重一些、那里要读长一些,结果也只能是千人一面、全班一个调了。】

师: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你还记得吗?

出示: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指名朗读,齐读。

师:读了这些词语,你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这篇课文讲了徐悲鸿考上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跟法国著名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这却引起了一些外国学生的嫉妒。一位外国学生嘲笑他学不了画。于是徐悲鸿像不知疲倦的骏马,勤奋学画。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也赢得了外国学生的尊重。

师:你准确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用上这些词语就能把课文内容说得更简洁。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讲了徐悲鸿得到著名绘画大师达仰的赏识,却引起了一些外国学生的嫉妒。一名外国学生嘲笑他学不了画。徐悲鸿被激怒了,他励志学画,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也赢得了那位外国学生的尊重。

评析:这是课文后的一道练习。教材安排的练习都是编者精心设计、层层深入的,因而课堂教学要有这样一个意识,那就是要把教材中练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落实。这既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也是了解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材编写思路的重要途径。】

二、感受“嫉妒”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我们知道了徐悲鸿是被一名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谁来读读这位外国学生说的话。

生朗读: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师:你读得很流利,还有谁愿意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听了这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从“你们中国人”这里感受到这位外国学生不仅看不起徐悲鸿一个人,还看不起所有的中国人。真是太无知了!

(教师标出“中国人”)

师:你抓住重要词语来体会,说得很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这位外国学生说了一句“去天堂深造”,一般“去天堂”是指一个人已经去世,而且是很不尊重的。这里我能感受到外国学生对徐悲鸿人格的侮辱。真让人愤怒!

师:那你来读一读!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除了听出了这位外国学生的无知、偏见,你还听出了什么?谁能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谈一谈?

生:我还听出这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满心的嫉妒。他看达仰老师很欣赏徐悲鸿,就故意来侮辱徐悲鸿、嘲笑中国人,其实都是他的嫉妒心在作怪。

师:看来嫉妒容易产生偏见。那么,仅仅是这位外国学生说的话让人听了不舒服吗?你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不是。这位外国学生说话的语气、神态也让人不舒服,他不是心平气和地说的,而是“冲着”徐悲鸿说的。

师:谁能带上这些表情、神态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听了这话会怎么做呢?

生:我非常愤怒,说不定会跟他打起来。

师:这的确不够理智、不够冷静,但我们也能理解,毕竟是他太欺负人了!

生:我会跟他进行一番讨论,告诉他我们中国是有才能的。

师:其实,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人在国外被歧视、被侮辱司空见惯。想用几句争辩的话说服这位外国学生有用吗?

生:没有用。

师:是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但他并没有发怒。

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三、品读“励志”

师:那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呢?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至六自然段,把打动自己的一些词语、句子画出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学生自学。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我想知道他具体做了些什么?

生:他每逢节假日就去博物馆去临摹作品。

师:去临摹的人很多,和他们相比徐悲鸿有什么不同?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词?

生:徐悲鸿是在“潜心临摹”。

师:什么是“潜心临摹”?

生:就是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去临摹。

师:你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对“潜心临摹”的理解吗?

生: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这里说明他画得特别认真、投入,好像已经忘记了时间。

生:从“画呀,画呀”中,我读出了徐悲鸿临摹的时候也是特别认真的,一刻也不停笔。

师: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有一次,我们绘画兴趣班的同学去金鸡湖边写生。我画着画着就忘记了时间,同学们都走了,我还不知道。

生:我喜欢看书,每次在房间看书都会忘记吃饭、忘记睡觉,都是妈妈提醒我。

师:看来你真是一个小书虫!对徐悲鸿来说这就是“潜心临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

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

生:是通过“无字词典”来理解的。

师:是的,理解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去弄懂词语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再理解。

出示:弄懂字面意思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评析:从三个层面对“潜心临摹”这个词语进行了理解,深入透彻。再小结理解词语的不同方法,水到渠成。对于学生以后词语理解有很强的示范与指导作用。】

师:和普通的学画者相比,徐悲鸿还有什么不同?

生:徐悲鸿去的次数很多,他“每逢节假日”就去。

生:“常常”也说明他去的次数多。

师:谁能读好这段话!

指名朗读,齐读。

师:如果把徐悲鸿比作一匹马,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

生:这是一匹骏马。

师:什么样的骏马?

生:这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他在博物馆里临摹大师作品,常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潜心临摹,就是“不知疲倦”的。

师:他还是一匹什么样的骏马?

生:他是一匹“勇往直前”的骏马。

师:为什么?

生:平时他在学校跟老师学画,节假日还要去博物馆学画,一刻也不停下自己学画的脚步。

师:他还是一匹什么样的骏马?

生:他是一匹“日夜奔驰”的骏马。每逢节假日,别人休息了,他却去博物馆临摹大师作品。

出示: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这就是徐悲鸿!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学生朗读,齐读。

评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是课文的核心句,是教学的重点。怎样让学生读懂这句话?是不是按部就班、逐词逐句来理解?可想而知那样的教学效果。这里,适当调整文本内容,先让学生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引导进行打比方训练,巧妙利用学生对文本的前期感知,逐步提炼人物形象。这时再读这一句,学生自然容易理解,容易体会。】

师:徐悲鸿还是怎么做的?

生: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

生:他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

师:这些都说明徐悲鸿的生活很清苦。可是,老师问的是他在学画的过程中还做了什么,写他生活清苦跟学画有关系吗?

生:他生活这样清苦是为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当年24岁的徐悲鸿考取的是公派留学的机会,由当时的北洋政府提供学习和生活费用。他没有钱买绘画用品吗?他不能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吗?

生:他有钱买绘画用品,但因为他每到节假日就去临摹作品,说不定晚上回家还要画,这样用的绘画材料就比别人多得多。

生:他本来是可以生活得好一些,但因为他画得多,用得也多,所以只能省吃俭用,把吃饭和住房的钱用来买绘画材料了。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感动。为了把画学好,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了!

生:我很敬佩他,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的才能,他勤奋学画,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师:谁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

学生朗读: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吗?

生:像!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只为学画。

生:他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刻苦学画,就像是一匹骏马在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齐读。

评析:既是重点,就要不断加强、反复体会。】

师:捧起课本,让我们一起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

四、领悟“表达”,走进“人物”

师:读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内容,老师觉得年轻的徐悲鸿不仅像一匹骏马,也像一只雏鹰,日夜翱翔,永不服输。谁来填一填。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只____________的雏鹰,日夜翱翔,永不服输。

生:他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雏鹰,日夜翱翔,永不服输。

师:我觉得励志学画的徐悲鸿还像一头老牛。你还会填吗?

出示:他还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他还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日夜耕田,时刻不停。

师:“耕田”这个词能换一下吗?

生:耕耘。

师:还有吗?

生:他还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日夜耕耘,从未停竭。

出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雏鹰,日夜翱翔,永不服输。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头辛勤劳作的老牛,日夜耕耘,从未停竭。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你觉得哪句更好?

生:第一句好,因为骏马的速度要比老牛快,这个更符合徐悲鸿当时的心情。

师:有一定的道理。谁能联系你对徐悲鸿的了解来谈一谈。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因为我们知道徐悲鸿画的马是很有名的。

师:有名到什么程度?

生:人们一谈到徐悲鸿就会想到他画的骏马,一谈到马也会想到徐悲鸿。

生:是的。我参加了国画兴趣班,国画颜料盒上也有一幅奔马图,就是徐悲鸿画的。

师:是的,骏马已经成为徐悲鸿的一个代表、一种象征,他自己就很喜欢马,他把自己也比作马。那么,你知道哪些与骏马有关的成语、诗句呢?

生:一马当先。

生:老马识途。

生:马不停蹄。

出示、齐读:

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快马加鞭  老马识途

万马奔腾  一马当先  千军万马  单枪匹马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马诗》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师:你们看这里不少词语用在徐悲鸿身上也是很恰当的呀!看来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特征,这样写出的内容更准确、更贴切。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评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表达的角度来思考,作者这样表述不仅在于徐悲鸿不知疲倦的精神像骏马,还在于它符合徐悲鸿所独有的特点:他爱马、爱画马,马已成为人物的一个象征符号。教学中,通过将骏马与雏鹰、老牛的对比,更容易让学生明白骏马与人物的特有关联;通过与骏马有关的成语、诗句的补充积累,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骏马与人物的相似之处,可谓“言”“意”兼得,读写共存。】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徐悲鸿笔下的骏马吧!

配乐欣赏《三骏图》、《八骏图》等徐悲鸿经典作品。

师:现在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画的马吗?

生:他画得特别好,栩栩如生。

生:他不仅是在画马,也是在画自己。

生:他已经和马融为一体了,他就是马,马就是他。

师:再来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配乐朗读: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徐悲鸿不仅擅长画马,他还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欣赏《田横五百壮士》、《泰戈尔像》等。

评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在教学中多次出现决不是简单的重复,从理解句子,到品悟表达方式,再到走进人物心灵,实现与大师的精神共鸣;同样,多次朗读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反复吟诵,实现一咏三叹、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

五、知晓“结果”

师: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是什么?请大家浏览最后两自然段。

生:结果是三年后,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生:结果是他创作的油画轰动了整个画界。

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用课文中的话说是什么?

生: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还有什么?

生:那位侮辱他的外国学生向他道歉,说自己是“有眼不识泰山”。

师:外国人很喜欢引用中国话,但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也经常闹笑话。你觉得这位外国学生这里用得准确吗?

生:应该是准确的。“有眼不识泰山”是说没有见识,眼光短浅。这位外国学生之前嘲笑徐悲鸿,正好说明他没有见识。

生:他说自己是“有眼不识泰山”,也说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才特“找”到徐悲鸿,向他鞠躬、道歉。

师:这就是徐悲鸿,像骏马一样的徐悲鸿!课后请大家写两段话,分别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

评析:语文课堂应该追求中国画里的“疏”“密”艺术,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不少课堂上,老师把内容设计得满满当当,其结果只能是赶教案、走过场。相对于核心句的品读,这段教学可算是一种放手,其实留给学生的是更多的自主空间,也让核心环节的训练有了必要时间。】

【获取课件】

1.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推送到微信群

2.截图发送;或加我微信13914094203发送

3.回复“徐悲鸿”即可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