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主要内容(沈从文的励志故事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系列:新晃行)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一
这本是一篇三年前就应该完成的文章。
三年前,为了写好纪念沈从文先生的怀化系列,我从湘西泸溪到了怀化麻阳,然后去了鹤城和中方,再转道芷江与新晃。
回到长沙后,也完成了计划中的怀化县市区系列写作,可要写新晃时,我还是犹豫了。
为什么?
因为有关沈从文先生到过新晃唐伯赓家的记载,我当时只在唐伯赓故居的堂屋里看见,在史料中没有找到。
不用怀疑,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刚到北京时,沈从文和大他三岁的唐伯赓是好朋友。
沈从文先生在《桃源与沅州》和《沅水上游几个县份》中,都写到了新晃的唐伯赓先生。
在《回忆黄村生》这篇文章中,沈先生还特别提到了一九二三年刚来北京时就认识了唐伯赓,说他“人小小的和个猴儿精一般。”
时隔近八十年,沈先生甚至还记得唐先生是“一面胡子,就叫‘唐毛胡子’”。
也正是看见沈从文先生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唐伯赓先生,所以三年前到新晃时,我专门去他故居看了。
唐伯赓一八九九年九月出生于新晃县波洲镇暮山坪村,一九二二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资料表明,唐伯赓是新晃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二七年四月在芷江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二十八岁。
在沈从文印象中,唐伯赓“为人热情而正直,大革命时回到故乡作农会主席、党务特派员。领导两万武装农民到芷江县入城示威,清党时死于芷江南城城门前。”
这是《沅水上游几个县份》有关唐伯赓的文字,在《桃源与沅州》一文中,沈先生写得更多。
“大约在清党前后,有个晃州姓唐的青年,北京农科大学毕业生,在沅州晃州两县,用党务特派员资格,率领了两万以上四乡农民和一些青年学生,肩持各种农具,上城请愿。守城兵先已得到长官命令,不许请愿群众进城。”
“于是双方自然而然发生了冲突。一面是旗帜、木棒、呼喊与愤怒,一面是居高临下,一尊机关枪同十支步枪。街道既那么窄,结果站在最前线上的特派员同四十多个青年学生与农民,便全在城门边牺牲了。其余农民一看情形不对,抛下农具四散跑了。”
“那个特派员的身体,于是被兵士用刺刀钉在城门木板上示众三天,三天过后,便连同其他牺牲者,一齐抛入屈原所称赞的清流里喂鱼吃了。几年来本地人在内战反复中被派捐拉夫,应付差役中把日子混过去,大致把这件事也慢慢地忘掉了。”
二
用如此大篇幅的文字纪念一个指名道姓的熟人,在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中并不多见。
可以看得出,沈从文为老友唐伯赓的牺牲感到痛心和同情。
三年前,我沿沈先生的足迹来到了新晃唐伯赓故居,当看到故居里有大大的沈先生的照片,非常感动。
沈先生的照片边,还附着他一封信件内容,据说写于一九八二年五月七日,内容如下:
“新晃县民政局负责同志,得信知一一。唐伯赓是晃县城里人,记得抗战时,我由沅陵去昆明时,还去他家中请问过他的姐姐。她是一九二七年左右去北京民国大学上过学的。我于一九二三年在北京即和唐伯赓相识,他当时在罗芷庄农业大学习农科,人矮小精悍,待朋友热情,当时二宿舍约共住十二人,均湘中同乡彼此极要好,大部分回去正值大革命时,可能都牺牲了。”
“另有一唐姓,人胖而好脾气,大家叫唐胖子,是芷江人,抗战时在长沙农业所作技正,后闻去湘西邵阳一带视察工作,因翻车而死去(据芷江县人民医院中医师说,此人是唐先芹)。另有一石门人詹姓,高个子,也牺牲于大革命时,新化人白姓,湘西人刘守初(解放前,似在京农业研究所工作)。”
“唐伯赓混名‘毛胡子’,毕业后,正值大革命时期,他于马日事变前后,作芷晃农民运动特派员,率领农民上城请愿,闻在芷江南门外死去,同时牺牲三十多青年中,有当地绅士龙的老三或老五或老爷的一个麻脸小儿子,当时不会过二十岁,我去芷江时他还只上小学,其余都不明白,本地人可能还有龙家旧人记得这件事。”
“唐伯赓实晃县人,尚有一子在外工作,去年还来信问我其父情形,已记不起人在何处,其中以为他是芷江人,必误,唐胖子才是芷江人。”
新中国成立前,新晃县就叫晃县,1956年12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
拍了这封信的内容后,回到长沙,我特查阅了《沈从文全集》书信卷,遗憾,没有看到相关记载。
但是反复研究相关内容,我认为这应该是出自沈从文先生之手。
更重要的是,一九三八年四月十三日,沈从文从怀化沅陵去昆明,长达十七天的跋涉,新晃是必经之地。
“四月里一个某某部队过路,在河西车站边借了一个民房驻防……”从这些内容可看出,《沅水上游几个县份》应该是写实。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沈先生一直记得刚到北京时,曾因表弟黄村生就读农业大学而结识唐伯赓等十二位湖南同乡,而唐伯赓无疑给他印象深刻。
这深刻的印象,源于大家曾经一起共患难、混饭吃。
湘西人重情重义,那么就不难理解,从沅陵去昆明途径新晃时,沈从文先生一定会去唐伯赓先生的老家看看了。
很多文友说,也正是那次去唐伯赓家里,听他姐姐说后,沈先生才知唐伯赓牺牲了。
其实不是这样。
因为沈先生去新晃是一九三八年四月,而《桃源与沅州》写于一九三五年三月。
也有文友在网上撰文说,一九三四年初沈先生从北京启程回凤凰探望病危的母亲时,还到了新晃。
这同样不可能。
查阅一下《湘行书简》就知道,一九三四年沈先生回湘西凤凰,一个多月行程,几乎每天都有记录,并不见有到新晃的文字。
那么,他是如何得知唐伯赓牺牲的消息呢,多半是到沅陵或凤凰听人说的,然后才写了出来。
三
这三年时间里,我虽没来新晃,但在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还在行走中国,写了近十万字的追寻沈从文先生系列文章。
作为喜欢研究沈从文先生的人,我一直都在寻找他写给新晃县民政局负责同志信件的相关证据。
前不久,新晃县作家协会主席蒲钰发来信息,根据记载,这封信应该保存在新晃县档案馆,案卷号为293号。
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于是七月二十五日,在陪唐级刚师弟去贵州的途中,我们决定到新晃档案馆找找。
在新晃县文联主席张家流和蒲钰的支持下,我们当天在档案馆找到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可还是没找到沈先生的手迹。
好在《大革命时期新晃侗乡英烈传》和《湖南新晃红色旅游》两本书中,都有沈先生手迹的复印件。
新晃县档案馆资料太多了,令人惋惜的是,当年拍摄沈先生手迹原件的书作者姚茂峚先生前几年去世了,不然,他定能迅速找到。
带着些许遗憾,我翻拍了姚先生所编的书籍资料,再沿着沈先生的足迹,去了他曾经写过的龙溪古镇。
龙溪,又名龙塘溪,源自贵州万山高楼坪,经方家屯至龙溪口注入㵲水,旧时龙溪口市场兴旺,被誉为“全县精华之所”。
准确地说,龙溪就在新晃县城边,县城位于㵲水之滨,溯流而上,可至镇远、黄平,顺流而下,可达常德、洞庭。
在沈从文笔下,龙溪口被称为“小洪江”,“由于繁荣的原因和洪江大同小异”,当时主顾最多的是本地小土娼和烟土。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能在偏远的新晃经营小土娼和烟土生意的背后,离不开不用多说的枪杆子。
这些枪一部分掌握在商会的保商大队里,大队多招当地人为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姚大榜。
据说不甘居人下的姚大榜,在保商大队混了一段时间后,干脆把商会的人和枪都带走了。
姚大榜占山为王,干起了拦路抢劫、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勾当来,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另一部分枪多在一些隐居的国民党军官手里。
从龙溪口大门转角进入福寿街,最先看到的窨子屋,就是曾经的本善公司,当时经营者为张本清,黄埔一期生,少将旅长。
据《新晃县志》描述,张本清因不满国民党内派系斗争,才辞官返乡成立本善公司,做起生意来。
可能是太过张扬,得罪了不少地方势力。1949年3月13日,正是龙溪口赶场的日子,张本清被姚大榜的喽啰枪杀于家门口。
姚大榜心狠手辣,凶残狡猾,杀人如麻,据说他就是《乌龙山剿匪记》中田大榜的原型人物。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50年12月25日,为害湘黔边境长达五十年之久的姚大榜,被解放军剿匪部队结果在㵲水河,也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如今,本善公司还保护得好好的,叫“清匪反霸馆”。
有意思的是,里面有不少当地土匪恶霸的罪行介绍,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姚大榜。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四
尽管在龙溪口看见了不少杀人放火的事情,但对于新晃,沈从文先生还是十分热爱并充满信心的。
他说“湖南境的沅水到此为主,自然景物到此越加美丽”,“地方一切会在他们努力下慢慢改变过来的。青年之觉醒是必然的。”
而早他一个多月前,闻一多、黄子坚等朋友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也曾到过龙溪口。
沈从文何尝不知?就在一个多月前,也就是1938年3月7日,在沅陵大哥的“芸庐”里,他还设宴招待了大家。
因为大雪封路,闻一多等朋友,在“芸庐”住了五天。
同样,早在1937年12月9日,沈从文的好友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也到过“芸庐”。
翻阅中国近代文化名人故事,从1937年冬天到1938年春天,从长沙去昆明途经沅陵,去过“芸庐”的名人,真是数不胜数。
当然,这些文化名人都去了昆明,也都必然到过新晃的龙溪口。
龙溪口有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旅行团辅导团驻址”,门庭匾牌换新,室内装修精美,与我三年前参观时完全两样。
走进狭窄的过道,里面高阔明亮,对面白墙上有“刚毅坚卓”四个金黄色大字;右墙面绘制着“长沙大学西迁入滇示意图”。
“驻址”展厅有些人物群体雕像。闻一多、黄子坚等十一位“湘黔滇旅行团辅导团成员”表情丰富。
“勿问何来千秋兴义,经由此去万仞独高”,驻足在展厅正面这副楹联前,总让人不由地感慨万千。
同样变化的还有“梁思成和林微因旅居地”,门框上是“随遇”二字,左右对联为: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面貌全新的是堂屋展厅中还有了尊“林徽因”汉白玉雕像,雕像后面有她的名句“你是人间四月天”。
展示厅分为家庭起居室、楼阁休闲室、阅读写作室和家世、求学、南渡、北归、抉择、绝唱六大板块……
虽然在新晃只有半个月左右,但看得出新晃人民对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家的厚爱。
“在一个阴雨的傍晚到达湘黔交界处的晃县,泥泞的公路两侧,错落着几排板房铺面,星星的闪出昏黄的火……”
据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回忆,从沅陵“芸庐”出发,全家抵达晃县时,客栈里挤满了人,林徽因咳嗽不止,高烧达40度。
梁思成跑遍街道去寻旅店,全家人围着林徽因不知怎么办,年纪较小的梁从诫因旅途过于劳累,倒在行李包上,竟然睡着了。
“后来,父亲告诉我,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刻,竟发生了一件奇迹,他忽然远远的听到,从雨夜中传出了阵阵优美的小提琴声,全部都是西方古典名乐”。
梁从诫回忆道:“父亲贸然的敲开门,是一群穿着军装的,杭州笕桥航校第七期的学员。”
拉琴的人叫黄东权,祖籍广东,与梁思成是同乡,说明来意后,这八名年轻的空军飞行员欣然答应为林家腾出一间房。
林徽因在龙溪口住了差不多两个星期,并与飞行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甚至到昆明还应邀作为家长参加了他们的毕业典礼。
战争是残酷的,还没有太多的相聚,这八位飞行员,在1938 年至1943年前后全部壮烈牺牲。
然而,他们和林徽因一家在新晃患难相守的故事,却口口相传,成为一段佳话。
无疑,林徽因对湘西充满感情,她在给沈从文的信中这样写道:“无限亲切的感觉,因为我们在你的家乡。”
五
与三年前相比,我们这次到新晃龙溪口,还专程去了龙溪书院,而院长就是好友蒲钰先生。
龙溪书院的前身是舞阳书院。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沅州府从芷江划出六里之地设晃州直隶厅,就近在龙溪口修建舞阳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晃州推行新式学堂,舞阳书院停办。接下来有近百年时间,这个大院倒成了生意场。
2011年底,在蒲钰等文友努力下,恢复重建了舞阳书院,又因院址在龙溪古镇,恢复时就更名为龙溪书院了。
龙溪书院是徽派建筑,外有封火墙,内有天井、楼阁、戏台、讲台等,历经两百多年,保持较好。
蒲钰告诉我们,龙溪书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主要以书院形式开展讲学、研讨和培训等活动,人气不错。
龙溪书院位于贵州街中部,对面有个“春和瑞”古商号,古商号是光绪年间江西人杨志轩经营的油号,据说其财冠全镇。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晃县,指挥部设在“春和瑞”,贺龙、任弼时就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便水战役。
龙溪书院隔壁有个龙溪会馆,会馆里住着一个老人叫杨长根,今年六十三岁,侗族板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板画之板,木板也。
我们去时,杨先生拿着刻刀在木板雕刻,他说刻后再着色,喷刷组合透明漆,装框,作品就完成了。
杨先生是侗族人,从小生活在山寨,作品多展示侗族文化符号,如鼓楼、风雨桥及风土人情等等,笔笔写意,刀刀含情。
让我惊叹的是,杨先生板画创作是从五年前,也就是二O一六年开始的。那一年也是新晃侗族自治县六十县庆之年,他刚退休。
为了给县庆献礼,他苦苦探索雕刻技巧和作品意境,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雕刻侗族建筑、侗族人物风情等。
当然,杨先生才华与祖传技艺密不可分。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湖南和贵州一带远近闻名的雕刻匠人,自己从小就喜欢。
杨先生高中毕业,干过农民,当过民办老师,一九八八年通过招干进入县国土部门。
可无论在哪,他都没有忘记雕刻技艺,手很少闲下来,作品深受朋友们喜欢,也常获奖。
杨先生说,退休后他又没有别的爱好,人总不能闲着,于是就干脆全心全意做起侗族板画来。
杨先生的板画趣味横生、古朴纯真、品位高雅、工艺精细,很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我毫不掩饰喜欢杨先生作品,到新晃两天,去看了两次,每看一次就让人不由地想家,想父亲的山寨。
想着想着,阳光缓缓地滑过天井,不知不觉,一上午过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后再到新晃,我又再次去了波州镇暮山坪村,再次看了唐伯赓故居。
三年过去了,唐伯赓故里变化不小,新房多了,马路宽了,街道很整洁,原来到他墓地祭拜的路杂草丛生,如今有了水泥台阶。
唐伯赓故居,也多了不少关于他的事迹和家庭介绍,我们这次发现,没想到他的姐姐和妹妹都是北京大学毕业生。
一家三姊妹,两个读北京大学,一个上北京农业大学,就是放在当下的新晃或大湘西地区,这样的家庭应该都少之又少。
不过,三年前,我在故居看见了沈从文与唐伯赓的交往的故事,不知为何,这次却找不到了。
有朋友说,唐伯赓是新晃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宣传时可能主要是为了多突出他的丰功伟绩。
我倒认为,在宣传他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必去掉沈从文写他的那些纪念文字。
因为这些文字,我们才知道新晃有个唐伯赓烈士,而这些文字早已穿越时空,让烈士的丰功伟绩没有被忘却。
本为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而来,却发现过去有他文字和照片的地方,什么也看不到了,这多少让人有点失望。
唉!为了这再来的夏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
这,也算是我今年到新晃的一个小遗憾吧。(完)。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刘 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原顾问。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大汉控股集团、沃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泸溪县密灯众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永顺县毛坝村等单位宣传策划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本期摄影及视频:刘 明,唐级刚,蒲 钰,张家流、曾敏林等。
“刘明”个人微信公众号,视写作为生命状态,微信每天原创,广交天下朋友。电话及微信:18508408988。
相关系列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