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原文及道理(古代励志故事十堰成语故事⑨铁杵磨针与武当山励志典故)
磨针井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筑,布局紧凑。近年来新建的“铁杵磨针”组像,生动地诠释了“磨针”精神。
“铁杵磨针”成语 最早出自南宋
成语铁杵磨针,出自南宋文学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铁杵磨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成功。
《方舆胜览》全书共70卷,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
铁杵磨针的故事流传甚广。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出自于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传说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课,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走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呀!”走到一间破茅屋门口,看见门口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好奇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了!”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武当山太子坡近年来新绘制的壁画“铁杵磨针”。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呀!”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这个故事影响深远。现在的课堂上,老师们都会鼓励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坚持就会成功。
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历史,留下无数富含哲理的典故。感动于老婆婆立志用铁杵磨成绣花针,从此用功读书,李白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其实,在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上也有同样的故事。
鲜为人知的磨针石在武当山五龙宫
元朝武当山道人刘道明所著的《武当福地总真集》有这样的记载:“磨针石,五龙宫北一里许,有涧曰磨针涧。其源自五龙顶而下,飞泉怪石,乔木芳草。有灵石横于涧滨,若磨砻痕迹。古今相传云:玄帝炼真之时,久未契玄,似有怠意,因步涧下,见一神女以铁杵磨之,即紫元君神化也。因问曰:‘磨欲何为?’应之曰:‘家住山中,失姑绣针,磨以偿之。’谓曰:‘铁杵成针,钜非容易。’答曰:‘工夫未至耳。’玄帝大悟,厥后愈勤修进,克证天真。”
可见,铁杵磨针这个美丽的典故,早在元朝时期就在武当山广为流传。但在今天的五龙宫,记者经多次实地考察发现,因700多年的沧桑巨变,磨针石已不见影踪,唯有磨针涧、磨针桥相互守望。
现今在武当山,讲述铁杵磨针的故事已经转移到了武当山景区内的磨针井。
磨针井亦被称为纯阳宫,紧挨武当山景区旅游公路,海拔480多米。纯阳宫为清朝康熙年间知府杜养性等人修建,道院纤巧玲珑,布局紧凑。其主要建筑是一砖木结构的亭子,称为姥姆亭。里面置有一尊紫元君铁杵磨针塑像。紫元君化身的姥姆造型朴实生动,一如饱经沧桑又慈祥可敬的老者,她侧身回首,似乎正在与人对话,正在讲述着一个永恒的道理——
相传昔年静乐国太子得到玉清圣祖紫虚元君的启示,入武当山修炼学道,因意志不坚,欲出山还俗。一日,他走到这里,遇见一姥姆坐在井边磨砺铁杵,太子甚感奇怪,上前问道:“磨铁杵何用?”曰:“磨针。”太子吃惊地说:“那不是太难了吗?”对曰:“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太子顿时恍然大悟,遂转回继续修炼,功德圆满,得道成仙,后来人们便称此为磨针井,并在此处修建了一些建筑物。
这位静乐国太子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玄帝。
对于居高临下的古建筑磨针井,武当道教认为每天太阳初升,这里首先接纳到纯一的阳气,因此称为纯阳宫。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朝高道吕洞宾曾在此修炼,因为吕洞宾道号纯阳子,他的后代弟子王重阳受吕洞宾传道思想的影响,在北宋时创立全真教。为了纪念吕洞宾,就在他曾经修炼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处道观,名为纯阳宫。
武当文化中的“磨针”故事很励志
磨针井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筑,布局紧凑,其建筑主体依据的是玄帝在武当山修道的故事。在磨针井大殿内的山墙上,现在还留存着玄帝修道的壁画。
壁画以细腻传神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传说中玄帝从出生到入山修炼,再到修成正果的全过程。其“铁杵磨针”一幅,更是笔墨流畅,意味深长。在磨针井院内,碗口粗的铁杵竖立,以其点睛之笔将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
现存磨针井为清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0年,湖北省政府拨款,历经3年,修复殿堂、井亭、配房52间,建筑面积1543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祖师殿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前为廊后封檐,廊顶为卷棚,黑筒瓦屋面,为三开间殿堂,面阔11.14米,进深8.3米,通高10.05米。
广东省博物馆在“广东道教文物展”中,展出了一册明清时期的纸本工笔重彩《真武灵应图册》,描述了玄帝出生、修道、成仙和灵应的故事。其中一页题为“悟杵成真”。这张图页所对应的题记,与元朝道教经典《玄天上帝启圣录》中的内容几乎一致,画面主体与明朝绘画大师仇英《铁杵磨针图》也大同小异。
武当山文管所文物保管员薛明认为,铁杵磨针故事,无论说的是静乐国太子还是李白,其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颂,也已成为武当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或许有人质疑,如今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拿铁杵慢慢磨成一根绣花针,岂不浪费时间?但反过来思考,提问者恰恰是现代人一种浮躁的表现!“铁杵磨针”的精神,就在于静下心精耕细作钻研某一项。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非常励志,只要有恒心,肯努力,敢于拿出实际行动,无论做什么事请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记者 朱江 编辑:艾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