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长江集团(李嘉诚的励志故事长江之水如何滚滚而来?李嘉诚早年的奋斗史)
曾经的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庞大无比,坐拥22家上市公司,1.2万家实体店,数百个港口,不过这不过是李嘉诚财富帝国的冰山一角。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在他的事业类型简介一栏中,有个这样的形容词:Diversified 多角化经营。
李嘉诚做生意,虽然是靠制造业起家,赚到第一桶金,但是地产和股市,却让他尝到了暴利的甜头,这也让他认识到了资本的巨大魔力。
李嘉诚认为,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这个命就是时代的机遇,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业,一直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时代机遇,李嘉诚的财富,才会像滚雪球一样,滚到现在这么大。
曾身为亚洲首富且多次蝉联香港首富,他所创立的长江集团,已是香港最大企业之一。不少香港人感叹,他们一辈子为李嘉诚打工,买的,租的房屋,也是李嘉诚公司盖的,就连超市购物、手提电话等都与李嘉诚公司有关。又因为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令人十分敬佩。大家又称他作为李超人。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是家里的长子。父亲李云经是一名教书先生,工资收入刚刚好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1940年,侵华战争蔓延到广东潮州地区,许多人为了活命,纷纷出走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叫庄碧琴,她有个弟弟庄静庵在香港,庄静庵是当时香港的钟表富商。父母两人商量决定去依靠舅舅。
该年寒冬,一家人走了十多天的路,终于抵达香港。父亲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东话,勤奋向学的李嘉诚便很快学会了广东话,也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与人交流。
李嘉诚15岁时,父亲李云经病逝,留给李嘉诚这段遗言,求人不如求己人要有骨气,失意不要灰心,得意切勿忘形。
我们可以看出来,李嘉诚的父亲视野及想法是非常广阔的。虽然贫穷困苦,他仍旧不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因此培养出李嘉诚勤奋又谦虚的个性,也学会商场中察言观色的能力。
李嘉诚之后跟着舅舅做钟表的生意,从学徒干起。他非常努力,很快地在半年时间内学会各种钟表的修理和维护。虽然为了维持家境,很小便放弃就学投入工作,但李嘉诚仍牢记父亲的教导,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他没有钱买新书,于是买二手的教科书和辞海来读。又为了不引人注意,他把英文单词抄在小小的卡片上。利用工作的空档,他就背一两个英文单词。同样身边没有读什么书的人在玩乐的时候,李嘉诚正努力地学习。因此,当他向前迈进时,其他人只能维持原状。对李嘉诚来说,那并非求学,而是抢学。
查理.芒格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李嘉诚就是很好的例子,不管再怎么忙,他每天一定会挤出时间来阅读学习,所以他虽然连中学学历都没有,但知识却胜过大部分的博士。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离开了舅舅的公司,先后来到了五金厂和一个塑料袋公司担任推销员,十七岁又转职为玩具推销员。来年即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的销售。因为年纪轻轻就有丰富的经验,让他在两年后又被升为总经理,负责公司全面的业务。
二十岁的李嘉诚在此时发现他有商业的天赋,于是立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富商。李嘉诚是一个百分百的商人,他的座右铭是,只有盈利的生意,没有永远的生意。所以他一辈子没有执着在单一的生意上,永远比别人早一步,知道下一个获利的先机。1950年的夏天,创立了长江塑胶厂。起初,长江塑胶厂只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日用品,经由出口洋行来运销至欧美。7年后他看到欧美家庭喜欢用塑料花来装饰住家,便迅速抓住了塑胶花的黄金时代,他也赢得了香港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后来他又提早看到了这个产业即将到来的危机,需求减缓,便利用产业带来的现金流进军房地产。李嘉诚认为,香港地小人稠,加上当时内地局势不安,因此地价一定会高涨。因此,利用这个绝佳的方式,低点购买大量低价的土地和旧大楼。李嘉诚的身价从此如同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他从年轻时期便明白,永远要比别人早一步,知道下一个获利的先机。于是,他会审度时势,永远落实抢学的法则。
李嘉诚,对于金钱理财的观念有其一套独特的见解,像是他主张每一块钱都要花得有价值,而非只是看价格高低而已;另外,他并认为有一种钱一定要舍得花,肯花就会愈来愈有钱,那就是投资自己的脑袋、自我增值,可以让你赚得更多,「不论男女老少,愿意花钱投资自己的人,才会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