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中国品格》司马光警枕励志)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和精华,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承,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品格。它们经过大浪淘沙,经过历代的阐释,历久弥真,更加熠熠生辉。读书就应该读经典,经典应该反复读。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诗书礼乐之邦。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她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她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她是炎黄子孙世代不竭的精神食粮!
三至十二岁为经典学习的最佳期、知识积累的黄金期、记忆力提升的最快期,此时可养童子之功,实为人生的地基。欲建万丈高楼不可不铸牢筑深地基,这是传统的教育智慧。在小学阶段,让孩子能够利用一些时间,一天一讲、一日一篇,将线上线下每日诵读与课内讲解消化结合起来,目的是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能通读经典,为今后的升学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
线上诵读中华经典,这无疑是给孩子买了一份终生的精神保险,也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司马光的故事,这次不是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而是司马光从小热爱读书学习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学问家。
小时候的司马光记忆力比较差,别人很容易记住的东西,他背了大半天还背不下来。于是司马光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先生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去玩。但是司马光没有出去玩,他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诵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一字不错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一个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再也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司马光知道每当读书读久了读累了的时候,就容易犯困,便想躺下休息。圆木枕头放在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犯困时,只要稍微动一下,枕头就滚走了。枕头一滚走,“咚”的一声,司马光就惊醒了,于是又立刻爬起来读书。
司马光还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他就是要通过警枕励志,督促自己勤学苦读,最终成为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
司马光最终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勤奋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小时候的司马光天资并不聪颖,甚至还有点笨,但是他通过勤奋克服了自身的不足。更可贵的是当司马光做了官之后,他对学习不但没有放松,还在床上设一个圆木枕头,随时让自己惊醒而爬起来读书。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太令人震惊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要成就一番伟业,不经过努力是万万不行的,只有高度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加上刻苦、自觉的努力才可以成功。司马光警枕励志,成为后人勤奋学习的典范。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是有偷懒有时候,不妨想想司马光“警枕”的故事吧!
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郭海军老师:
太原市高级语文教师,太原市高水平骨干教师,太原学院特聘培训专家,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太原教育电视台特聘国学专家,常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近年来在各地做师德、文学、写作、廉政、品格教育等各类讲座数百场,多年受聘教育学院参与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数千人。出版专注《师道佛心》,《西游记演绎的人生智慧》。主编《人文太原》《中国品格》等各类图书几十种。因其在教育领域的特殊贡献,先后荣获“太原市教育新闻人物”与“时代新人”的荣誉称号。
与经典同行 与先贤对话
从阅读到悦读,再到跃读与越读,在自我展示与专家引领中实现你我他在书中共同成长。
用文字沐浴心灵,让经典陶冶情操。通过诵读,让灵魂从世俗中获得解脱,让精神在休憩时与先贤对话。
清如许亲子经典诵读时光
每晚与您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