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励志的少年英雄故事(英雄励志故事英雄故事激励时代少年)

——名城苏州小记者寻访“最可爱的人”

【本网百姓看台讯:记者 李森 通讯员 朱熙君 苏州报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8月22日上午,江苏省军区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内,传出一阵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歌声。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联合苏州广电集团,组织名城苏州小记者寻访“最可爱的人”活动正式启动。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赓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进一步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党爱国意识,厚植拥军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激励少先队员争当新时代好队员。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苏州广电集团联合策划举办了行走的思政课:寻访“最可爱的人”,他们组织名城苏州小记者走进抗美援朝老兵,聆听战斗英雄故事,感悟先烈奉献精神。

今天他们到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寻访“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亲历者、98岁的伤残老战士于芝林。

于芝林1926年出生,1941年1月入伍,1943年5月入党,曾任部队宣传队员、卫生员、79师医院院长,98师医院副院长等职。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

在辅导员熊曙光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怀着期盼和激动的心情,见到了想念已久的于芝林爷爷。今年98岁的于芝林,身子骨很硬朗,不用助听器、不戴老花眼镜,记忆力好,讲话掷地有声。看到小记者们前来采访,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取出珍藏的戎装,穿戴整齐,胸前十几枚熠熠生辉的军功章吸引了小记者的目光,他们起立热烈鼓掌,并为于老英雄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于爷爷,您15岁就参军了,当时在战场上不害怕吗?”

“您是怎么成为军医的?在哪学习的呢?”

“在朝鲜战场上,你们是怎么救治伤员的?”……

“我之所以15岁就当兵,主要就是两个字:爱和恨。爱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恨就对看到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夺,践踏我们的国土,杀害人民群众,对日本鬼子刻骨仇恨!我15岁参军拿起枪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根本就不害怕!”

面对小记者们争相提出的问题,于芝林回忆着那段烽火岁月,娓娓道来。他真实地向小记者们讲述了许多战争经过和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过程,他们听着于爷爷动情的讲述,感受到了当年朝鲜战场上的残酷与艰辛,体会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英雄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表情凝重,聚精会神,在自己的寻访记录本上认真记录。

当小记者问到,在朝鲜战场上什么事情让他记忆最清楚?于芝林难掩悲痛地说:“朝鲜的冬天很冷,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不少战士只穿着薄棉衣,手脚冻得麻木,很多伤员手指、耳朵、脚指头都冻掉了,这些战士大都是20多岁,小的只有十六七岁,但是没有一个哭的,一天一夜里,我们总计救治了2800多名冻伤的战士。在长津湖战役时,我所在部队出现了一个冰雕连,战士们全部牺牲了,但依然保持着瞄准的姿势。严寒带走了我的亲密战友,也给我留下了右腿截肢的终身伤痛。”

于爷爷的深情讲述,小记者们听得惊心动魄,听得泪眼潸然。

小记者袁俪菲说:“听于爷爷讲道,当时他们所在的战时医院医疗装备非常简陋,他们把药箱摞起来,再把随身携带的门板搭上去,铺好油布,就地给伤员做起了手术,还要躲避敌军飞机轰炸医院的危机。白天一整天都没有饭可以吃,他们就吃炒面,可炒面太干了,难以下咽,水壶里的水冻成了冰没法喝,就一把炒面一口雪的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结束后,小记者们心潮澎湃,纷纷给于芝林献上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以书法、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老兵的崇高敬意。他们争着和于爷爷合影,看着小朋友们稚嫩的脸庞,于老感慨道,70多年前,我们志愿军战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奔赴战场,为了国家不惜牺牲一切,为的就是祖国的繁荣昌盛,为的就是年轻的后辈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里深】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