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父母的创业史作文600(创业的励志故事爸妈的创业故事)

“很高兴与你见字如面”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时光流转 音乐: 郁冬 - 露天电影院      

点击上方图片听音乐

文字  |  怀左排版  |  四月01之前我在文章中写过我爸妈在村里开小卖部的事情,今天在读经济史的时候,突然觉得还可以把那段经历再详细写写。那个阶段虽然我并没有亲身参与到经营之中,更多时候还是一个年少的旁观者,而且整个过程即使放在村里也显得异常平淡,但我还是决定写一写,毕竟在我家,也只有我能够把那段岁月转化为文字了。我爷爷之前当过兵,后来被分配到了市里的国企当工人,他退了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则,就把工作传给了我爸。这一段,《平凡的世界》里有类似的。金波回家乡后,找不到好一些的工作,然后他爸爸提前退,把工作传给了他。记得当时金波还想再等等,但他爸说别等了,万一政策变化,一切都白费。金波后来成为了一名司机,我爸最初的工作也一样,开东风大卡,给厂子里来回拉东西。想来工作时他应该是非常开心的,即便后来说起,他也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我爸说他那时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剩下的还会经常请客,一来二去,和周围工友的关系处得都很好。不过站在我妈的角度可不那样看,她觉得我爸平时好久才回家一次,工资也带不回去,整个一失踪型伴侣。从他们的叙述上,我看到了个体和整体的不同。一个人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赚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但成家之后,责任变重,要多考虑家庭一些。人都是在社会中一点点被打磨的。下岗后,我爸回到了村里。这个选择我后来吐槽过,说他为什么不在城里奋斗,也许抓些机会,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我爸的回答很简单,说他不喜欢城市,人虽然多但没什么人情味,还是觉得农村好。过了两年再回头看,我的吐槽还是功利了,如果都以进步论去看的话,那后代肯定比前代过得好。想法很好,但违背了自然规律,忽略了起起伏伏的常识,更忽略了具体的人的感受。客观来讲,我爸是一个挺简单的好人,虽然在个人发展上没什么太大追求,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给人传递什么压力。他是那种对自己没要求,对旁人也没要求的人。如何评价,还要归结于不同的视角中。下岗后他什么心情,我当时也不知道,那时我还太小,无法体察他的心情,更无法与他交流。现在去问也没什么意思了,几十年过去,简单总结和概括,就是不开心、慌张、迷茫与不知所措。有几个晚上我大概还记得,爸妈在商量筹钱开小卖部的事情。他们应该也是经过反复权衡的,不过我心里暗喜,感觉之后可实现零食自由。刚读小学的时候,我平时买根辣条都费劲,夏天中午太热,我还得和我妈申请一毛钱的零花钱,拿到后立马飞奔小卖部,买根冰棍,含着消暑。还有那种一毛钱一袋的小饮料,用我们的话,称之为“水水”。去小卖部,给人递过去一毛钱,喊一声,给我来一个“冻水水”,然后就可以拿到一袋,准确讲应该是一块,冻水。“水水”也好喝,有水蜜桃味的,还有苹果味的,主打一个便宜,属于低配版的饮料。以我们当时的消费水平,夏天能每天来个冰棍或者“水水”,也算条件不错的。那种伸手要的感觉,挺不好,因为有时候会被拒绝。所以当我得知家里准备要开小卖部时,我是非常支持的,稍微一想,就是数不清的零食。当时村里小卖部还不算多,我爸妈准备盘下的地方,其实也是我们家的,准确来讲,是我爷爷的。一个小四合院,靠路有两间瓦房,一间我爷爷奶奶之前住,另一间用来开小卖部。就那个小卖部,我爷爷之前开过,我二姑开过,后来包给了一个邻居,最后又回到了我爸妈手中。就从这个曲折但又显得有点好玩的转店过程看,村里的就业实在少的可怜,转来转去,就那点活。在一个冬天,鞭炮齐鸣,我家的小卖部开了。02我打小记忆力就好,所以那天即便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我还清晰地记得。天寒,下雪飘扬,上午第四节课是数学,老师教我们打算盘。我用的是我爷爷用过的算盘,上面带着许多岁月的痕迹。比起老师教的东西,我更喜欢和同学一起用算盘玩游戏。我们玩的游戏叫“狼吃羊”,在算盘上就可以进行,玩法很简单,你左我右,左边全部拨成上下上下式,右边是下上下上式,中间隔一条界限。正式开始后,上下一错位,就算往前走了一格,相遇即可吃掉对方,直到吃完为止。那个游戏其实还没跳棋好玩,但老师总会没收我们的玩具,所以用这种上课都需要的工具来玩,成本会低一些,最起码老师不会没收。下课后我和同学一起往回走,快到家时,我看到地上有一些鞭炮的红色碎屑,大概也就猜到应该是家里的小卖部开业。按捺不住的狂喜下,我的步伐不自觉加快,确认之后,直接冲回了家。那时候我就和我爷爷一直住了,其实那个小卖部,亦店亦家。前面我讲了,就两间瓦房,一间卖东西,一间住。后来直接打通,空间大了以后,能放的货也就多了。最右边,留了一些空间,有床、小柜子、电视机、小火炉,再用木板子一封,算一个半封闭的小空间,晚上可以睡觉。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在那里睡觉,睡前看看电视,或者再连上小霸王游戏机玩一会,日子过得相当快乐。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再也没缺过零食和零花钱,生活好像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曾经最想要的东西,全部摆在了眼前。当然这是从我的视角,可即便从我爸妈的视角,他们在零食上也没怎么限制过我。我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咱这小卖部也没赚下什么钱,都被你们吃了。事实呢,确实就是那样。我家小卖部格局也简单,外面用水泥和石板做了些台子,用来卖菜,白天我们会把蔬菜和一个大磅秤放出去。一进门,地上也是蔬菜,然后是一溜长柜,高度也就到大人肚子那里,背后是竖柜,用来放烟酒和其他杂货。两间屋子打通后,地方大了许多,后来还放了两个冰柜,醋桶、酱油桶、油桶、白面、以及零七八碎的东西。算起来货品还是可以的,我也经常帮忙看店。不过要说实话,我看店都是被动的,而不是真心想看,没那么懂事。周末肯定想着是去玩,在家里被困住的感觉不太好受。但毕竟自己家的店,我也没法拒绝,所以每次被要求看店的时候,我也都会看,然后找点事情做。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写作业。因为晚上就在小卖部里睡觉,所以我一下课,就在右侧柜台上铺开书和本子,搬一条长凳,坐下写作业。邻居买东西的时候还经常夸我,说真勤快呀,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这孩子怎么这么听话呢。我每次都会认真回答:姨(或者叔),我也不想写,主要是为了写完可以轻松去玩,不然谁想受罪。天不太冷的时候我会去外面卖菜的台子那里写,吹着风写东西的感觉很舒服,偶尔还会在半路写,就几个同学走半路,看到一块有小台子的空地,然后大家吹吹土,铺开作业,趴着写。现在回想那些场景还觉得很有意思,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桌子,也没有很好的文具,为了晚上可以玩,会第一时间把作业写完。另外也怕老师揍,我们那时候都很害怕老师。03夏天看店是最辛苦的,我爸在外开车,我妈中午困了,会让我坐店里看着。其实我也困,但小孩都不是很喜欢白天睡觉,有时间就想去玩。尤其暑假的时候,中午人也少,我一个人坐着特别无聊,只能自己找点乐子。要么把玩一下玩具,要么拿些小卡片,想象里面的人物都是活的,然后在脑海中编造些故事,让他们对打。有同学来我会很开心,先告诉同学我妈在睡觉,咱们小声点,然后一起去外面,打打扑克,下下棋,时间过得相对快一些。夏天的福利就是水果多,我家也会进些葡萄、桃子之类的水果,我看店时没事就洗几个,嘴不能闲着。在那些无聊的日子中,后来终于让我找到了最好的消遣方式——读书。我爸经常外出,偶尔会带一些报纸和《故事会》回家。刚开始我也不想看书,只想出去疯跑或者去打电子游戏,在实在没事干的情况下,我翻开书,并看了进去。书能带给人沉浸式享受的愉悦感,对于幼年的我来讲,当时《故事会》中的许多故事,着实精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故事会》应该是一月两本,书页不大,我大概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再后来我会催我爸去买,让他都带回家。如果我提前看完,我会继续翻看,出去玩的时候,把故事讲给其他小伙伴,也算另一种精神享受。记得有次同学来找我,我还给了他一本我看过的《故事会》,说我给你挑几个故事,你读一下,读进去也很快乐。怎么说呢?我想把那种沉浸式的快乐,分享给好朋友,因为在村里,能接触到的信息实在太有限。看店对我来讲只是偶尔,主力还得是我妈。现在回头看,在那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中,我妈长年累月在里面待着,还得负责我们的一日三餐,真的是非常辛苦。我家那时候还有地,去种地的话,我们会把店暂时关掉,晚上回来再打开。当然每天晚上的关门时,外面的东西也会拿回家,通常是先陆续搬东西,搬回去后锁门,门有两道,把外面的插销插上,里面的要锁起来。这是前门,后门也一样。有时候我也会跟着去地里,不过我也干不了什么,就找个地方瞎玩,耗到下午,再跟着他们回去。爸妈那会也会经常和我说,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你就天天种地。这都算朴素的鼓励吧,农家的孩子读书不易,有些太穷的,可能直接就放弃了。我们上学那会好像就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听学校安排,也不知道上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和现在孩子比起来,那时候的孩子,被教育机制和所处的环境,筛下去的有很多。即便初中以及普及,但很多人读到初中之后也就不怎么读了,经常不去学校。能考上高中的是少数,考上以后,一大部分会被电子游戏、流行小说等影响,然后早早放弃学业。资源少、见识少、能接受到的有效指点少,农家孩子能在教育长跑中持续跑下去,真的很不容易。爸妈更难,谁都想望子成龙,但具体方法呢,他们也不知道,只能自己努力干活,把赚下的那一点点钱用来补贴孩子,然后期待一个孩子可以往上走的概率,如果孩子实在不行,那也就算了,早早去打工。具体到我爸妈身上,我觉得我妈尤其不易,而且那种辛苦无法用一两句话去概括,是常年累月的苦熬。而她,就那样熬过去了。04我爸妈结婚后六年才生下我,在农村,之前那么久不生养,我妈着实受了很多罪,尤其在精神方面。开小卖部,很多时候她也想把店经营得好一些,但村子就那么大,而且村里的小卖部陆续增多,生意天花板有限。赚到的钱也就够小卖部的日常维持和基本开销,但直到我二十岁之后,我才真正发现原来我们一直是被贫穷笼罩的。不得不说人小的时候,如果家庭和睦,穷一点也没什么,不会想太多,也不会去纠结。晚上人少,我们会一起看电视剧,《天龙八部》、《亮剑》啥的,我们全家人挨着看完。一起看电视的体验感很好,热闹,可以边看边聊,其乐融融。我妈也经常会念叨,说咱家没钱,但是等你们(我和我弟)结婚的时候,砸锅卖铁也要给你们办。我真的去数过,我家有一个铁锅,两个铝锅,一个大蒸锅,其他再有大的铁器,也就是梯子、自行车、排车、还有我爸买的那辆二手面包车。也就车值得钱,不过就值几千块钱,其他的,就卖个破烂。好在我那时还小,并没有结婚的需求,也没把我妈的话放心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大人见的多,考虑的东西会比小孩丰富,但如果条件实在一般,默念儿孙自有儿孙福吧。我现在就拿这句话安慰我妈,她还经常担心我和我弟,我就说,你担心也没有用啊,还不如多吃多睡,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自己蹦跶吧。说起我爸的车,因为他之前是司机,很爱那玩意,当年回到村,很快就买了一辆破车。之所以我觉得破,是因为冬天的时候老打不着火,每次我们还得烧点开水,去暖暖车。我心想真是麻烦死了,大冬天不睡觉,人还冷得不行,还得给车送温暖,真是冷上加冷。记忆中我爸就没开过新车,他买的第一辆二手车叫黑豹,带兜子的那种,前面可坐四五个人,后面带个兜。车漆是红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纳闷,为什么车是红色的,结果叫黑豹,不能叫红豹吗?问我爸,他也解释不清。后来我通过看《动物世界》,了解到世间本无红色的豹子,然后自我安慰,那样叫,可能是为了有气势吧。第二辆,如果我没记错,应该叫松花江,就那种面包车。我并不关心车,那时候对车毫无兴趣,稍微动心的,是夏天跟着我爸去城里进菜时,弄完可以去县城小吃街吃一笼热乎乎的小笼包,再来一碗馄饨。我还记得有家小店,叫杭州小笼包,进去,地方很小,就摆了两三张桌子。因为偶尔才吃一次,再加上我那时饭量大,我爸吃一笼,我一个人两笼,我弟在的话他也就一笼,然后我们一人再喝一碗馄饨。实话说,我就是冲着吃的去的。有那口吃的,我才能五点从被窝爬起来,不然真起不来。那时候食物匮乏,即便我家开着小卖部,也是偶尔才能吃一次猪肉,其他时间都是面,有时候一天三顿都是面。偶尔吃大米,我们主要吃的也是大米,在上面浇一层薄薄的菜,然后疯狂吃大米。如果我妈做的菜不好,比如那种半生不熟的茄子,我真觉得难以下口。后来我还发明了黑暗料理,盛一碗大米,然后撒上白糖,大口吃。糖和肉,都是稀缺品,都好吃。05家里的分工也简单,平时主要我妈看店,我爸开车,在村头接个私活啥的。不过我爸爱玩,没事就去打麻将了,有几次还被我妈拎出来,可想而知当时有多尴尬。他们也会闹矛盾,但我爸脾气好,属于好好先生,不会大吵大闹,没一会也就过去了。客观来讲,家庭给我的亲情方面的安全感是比较足的,但因为我们开着小卖部,那时候也没宽敞点的房子,导致村里庙会,我想请别人来家里做客时,没有地方,也没时间招待。事情不大,可当时我很羡慕其他人。上初中之后,周围村子的学生也来我们村读,所以村里有庙会,其他同学会叫外村同学一起热闹。我家没场地,庙会的时候店里也忙,所以我就没法叫人。一来二去,有段时间我挺自卑,尤其村里有庙会时,刻意待在家里看店,怕遇到熟悉的同学,觉得遇到了不叫人家,说不过去。那时我最喜欢的是玩电脑游戏,下课后第一时间我会去村里的小网吧,有机子就玩一个小时再回家,没机子就站着看会。说是网吧,其实就屋子里四台电脑,一块钱半个小时。为了玩游戏,我经常骗我妈,说是找同学去玩,其实都是去打游戏。有时候我还会声东击西,明明往东走,我先往西,然后再绕过去。累不累,真的累,但为了玩游戏,都是值得的。本以为我妈根本不知道,后来我读大学后,说起那个事情,我妈说她其实都知道,但看我学习没受什么影响,也就没管我。听到我妈那样说,我也很尴尬。不过那些年疯狂玩游戏也有好处吧,玩多了那股激情在慢慢退却,等我读大学后,再不玩网络游戏,偶尔玩玩单机游戏。单机游戏的好处就是不会上瘾,可以随时停止,全当娱乐休闲。打游戏这块,我爸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在我很小的时候,买了一台游戏机,后来就经常玩打坦克、超级玛丽、冒险岛、魂斗罗啥的。跟着他,我迷上了玩,不过在这上面,我比他走得更远。毕竟他是家室的人,我妈会管着他,而我可以玩的地方有很多,钻一个同学家里玩一下午,我妈根本不知道。我爸不在家的时候,我妈经常吐槽我爸,我在一边听着。听多了就烦了,因为翻来覆去就那些。回头看,还是我妈的生活太单调了,被圈在那个小村庄里,每天守着那个小店还有一亩三分地,能聊的东西自然就是家长里短。也算倾诉吧,后来我发现大多数已婚女性都那样,没事就吐槽老公,尤其我结婚后,因为提前接受了培训,提前适应,笑笑就过去了。生活就是在熟悉一个个场景,之后遇到的,总有类似的场景。初三时我们会上晚自习,放学后家里的小卖部基本也就关了,给我留个门。我每天回去都要背书包,再带些练习册,但每次回去都不打开书包,就想看看电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之后还背书包,但我更不知道我背回去为什么就是不打开,像个魔咒一样,在假装努力。后来我知道背书包最大的意义,就是给同学们传递焦虑,因为走的时候他们说:这么晚了还要回去学,真努力呀!早上他们也会说:最努力的人来了。其实是在做好事,我回去都在看电视,但无形中刺激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听说我们班一个同学,有一个阶段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学习了。他后来能考上高中,真的应该感谢我。中考后,我从村里考到了市里,网吧的老板还问我考上了没,我说考到的市一中,他说你就吹牛吧,天天打游戏怎么可能考上高中。我说我确实考上了,你不信可以去看看我的成绩。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初中的知识简单,稍微学学、背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分数,如果是高中的,就会是相反的结果。不过这件事情也让我知道,打游戏和上学没必然联系,该学的时候就学,该玩的时候就玩,劳逸结合。说实话,我不喜欢上学,我喜欢玩,也喜欢看书。上学不等于看书,看书有自主性,很自由,而在学校学的一些东西,我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小学和中学阶段,很多时候我就像个机器人一样,认真学习是为了有更多空余时间,可以去打打游戏。考出去,我爸妈也很开心。06读高中,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到外面读书,也是我第一次面对集中住宿的生活。参加军训时,我爸妈,还有我舅他们都去送我,东西整理好之后,给我留下一句:如果洗衣服的话,可以早上先用水泡着,撒点洗衣粉,中午回去搓一搓就好了。在此之前,我基本没洗过衣服,也没有外出生活的经验。想象中我应该是个废物,第一天在学校我还哭了,想我家,想小卖部,想那些零食。可没想到我的适应能力比我想象中要强很多,很快就和舍友熟悉了起来,一起吃饭、聊天、晚上吹牛、睡觉。两周回一次家,因为在校时间长,所以我每次回去都会背很多零食,再装些娃哈哈和营养快线。不在家的日子,我爸妈应该还是那样过,我在学校学习,他们在家干活。一直到2011年夏天,我妈生病住院,我在家看了一段时间,再往后,店就关了。现在如果回村看,那个老房子,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像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我心里的感受也不好描述,有落寞、有揪心,明明还能想到许多以前的场景,但那个房子,以及曾经的生活,真的就再也回不去了。往外走的这些年,会觉得村庄特别渺小,仿佛我在开拓地图,或者把地图上的黑暗面一一打开,回头望家乡,是一个小小的点。说实话,之前我觉得那就是全世界,也觉得我家的小卖部可以一直经营下去。但说没也就没了,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流失严重,偶尔回去,走在路上会看到很多不认识的人。很多小孩看我家那个废旧的房子,应该和我小时候看村里的一些废房子一样,我会去想那些房子之前有没有住,什么人住的,在里面发生了什么故事。时间会让很多热闹,变成废墟,还会让人变老。我爸妈年轻时候的样子,我记不清了,他们拍过的照片也不多,现在已经老了很多。我知道我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像他们一样,像我家的小卖部一样,记忆会碎在时间深处,一切的辛劳和苦熬,也会消失殆尽。如今那片的很多邻居都搬出去了,他们到了县城里,也是偶尔回去看看。恍惚间,我还记得夏天大家端着自家的饭在一起吃,聊天,饭后吊起灯,呼喊着打牌的场景。曾经的人来人往,终有曲终人散的一天,痕迹,只留在了当事者心中。也许,大家都是来这世上体验的吧。-End-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